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3)针对 “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2.

              材料一: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1月30日至12月11日在巴黎召开。从1992年在巴西签署第一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始,世界各国已经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进行了长达23年的谈判。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是2015年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历程碑。历经13天,1万余谈判代表参与的大会,顺利达成《巴黎协定》。各国政府大多称之为“历史性”、“转折性”的,认为它确立了2020年后自下而上、相对宽松灵活的减排模式;坚持《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意思是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的责任,但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在具体担负的责任上应有区别),强化了共同责任;回应了发展中国家关切;体现了基本共识回避重大分歧,有待后续谈判。

              材料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美丽中国属于大家,我们不仅要建设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学会欣赏美、享受美。而人的审美素养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继承传统审美文化的基础上,加强自我修养,培育审美观念,抵制庸俗情趣,

              提审美趣味:参加艺术活动,增强审美判断。

              (1)用矛盾的观点分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的哲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提升人们的审美素养?

              (3)从“探究世界的本质”角度,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题两条方法论建议。

            • 3.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在实验中,科研人员使用了6个中微子探测器,完成了实验数据的获取、质量检查、刻度、修正和数据分析,从而首次发现了这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发现进一步佐证了(  )
              ①中微子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
              ②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自然界中的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
              ④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4.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 ( )

              ①阶级和阶级斗争    

              ②路线、方针、政策     

              ③生产力    

              ④生产关系   

              ⑤公式、定律     

              ⑥法律、法规、守则    

              A.①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③④⑤
            • 5.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某班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把中国同一些文化强国进行比较,希望从中找出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所需要的类似做法或相反做法。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请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在下图中填写。(12分)

              一些文化强国的做法

              中国走文化强国之路的做法

              美国拥有全球一半以上的文化“巨无霸”企业。美国的文化输出,占据了世界文化市场43%的份额。像好莱坞大片就是美国文化的一个代表

              (1)

              英美拥有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材。无论是否喜欢英美,很多国家的人都愿意去求学,还有不少

              (2)

              某些西方国家把民主、人权、自由、基督教精神等,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或推送,甚至是强行移植

              (3)

              (2)材料一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想要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

              材料二 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上述措施的合理性。(12分)

               

            • 6.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直言:国

              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10年是我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

              2011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很严峻。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人数多,

              有660多万;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部和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共同研究制订了大学生就业的指导意见和相关政策:如完

              善鼓励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企业、边远地区就业的各项政策;进一步畅通毕业生到各类企业,

              特别是民营企业就业的路子,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

              结合材料,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国家实施的政策和措施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9分)

               

            • 7.

              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加以分析

               

            •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通过建设和谐文化,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培育必需的社会环境,用和谐文化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的精神内容,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使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必须建设和谐文化?

               

            • 9.

              辨析题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截至4月26日,地震已造成196人死亡、21人失踪,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全力投身于抗震救灾,全国人民与雅安人民心连心,谱写了一曲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间大爱。

              运用唯物论相关原理辨析:“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说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10.

              7月12日是“雅安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日”。六年前的7月12日,四川大熊猫栖息地成功进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作为大熊猫的发现地,雅安一直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救护方面作了诸多努力,并治理遗产保护区通道和山地灾害,为大熊猫栖息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作出了积极贡献。市委、市政府将每年7月12日确定为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日,就是为了进一步唤起社会公众保护意识,引导公民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奠定保护管理世界自然遗产广泛的社会基础。

              结合所学辩证唯物论知识,辨析:只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保护好我国的世界遗产。(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