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8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有观点指出,在“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要“把权利放出笼子”。

              (1)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两者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二:2014年11月1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倡议:“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互联互通是一条脚下之路,无论是公路、铁路、航路还是网络,路通到哪里,我们的合作就在哪里;互联互通是一条规则之路,多一些协调合作、少一些规则障碍,我们的物流就会更畅通,交通就会更便捷;互联互通是一条心灵之路,你了解我、我懂得你,道理就会越讲越明白,事情也就会越办越好办。实现亚太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就是让脚下之路、规划之路、心灵之路联通太平洋两岸的全体成员。”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政府积极倡议“打造全方位的互联互通格局”?(8分)

               

            • 2.

              (18分)材料一: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完善城乡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加大反腐力度促进廉政建设,加大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发展。

              材料二:A县县委为促进本县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虚心听取群众的建议,提出了“文化兴县”的发展战略,并提交县人大审议通过。同时,要求县政府尽快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尽快搭建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采取上述措施。(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有关政党的知识,分析A县县委上述做法的依据。(10分)

               

            • 3.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材料二《决定》提出,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过去的一年间,我国民主选举新一届国家机构,中国人大、政协制度不断完善,专题询问成为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常态化方式,全国政协召开了定期的双周协商座谈会;新的五年立法规划发布,立法工作更加科学化、民主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司法领域改革提速,建设法治中国步入实施阶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提出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三个全新的概念,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事务的手段进一步丰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决心愈加坚定,步伐愈加坚定自信。

              (1)在学习《决定》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应该均衡发展”。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怎样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的要求。(12分)

               

            • 4.

              (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金融的垄断主要表现在:一是准入垄断,市场封闭。我国金融体系的准入门槛高,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很难进入。二是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市场化没有完成。存货款利差大(我国存货率利差在 7 %左右波动,发达国家利差一般为 1 % ) ,银行利润有保证,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的中间业务的创新动力不足。

              ——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普惠金融发展迟缓。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已经突破50000万,但是,在目前体制下,商业银行很难给它们提供融资及其他金触服务。

              ——互联网金融以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的特点快速发展。以余额宝为例,其总规模已由去年底的 1853亿元升至目前的5000亿元以上,用户数则量超过8100 万。由于缺乏必要监管,互联网金融在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的同时,也带来巨大风险。

              (l)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4 分)

              (2)既要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又不能让金融成为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滔天洪水。为此,我国国家机构应如何发挥各自的职责? ( 12 分)

               

            • 5.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京津整个被河北环绕着,其中河北面积是京津的十倍,人口7185.42万,相当于京津的两倍还多,但经济总产值却比京津低,其中河北26575.01亿元,北京19500.6亿元,天津12885.18亿元。在经济构成方面,北京以第三产业为主,天津以高新科技为主,而河北却是以高能耗产业为主,钢铁、水泥、玻璃、电力占了过半,其中钢铁产量全国第一,能源消耗量近50%,是名副其实的耗煤、排放大户。粗放的工业结构,让河北的大气质量一片尴尬,去年以来,全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每月都占5至7个。

              材料二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渊源深厚,在产业结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互补性很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空间巨大。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推进基础设施相连相通、产业发展互补互促、资源要素对接对流、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能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作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三地党委和政府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

              (1)概括材料一中京津与河北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济意义。(14分)

              (2)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你认为三地政府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时应注意些什么?(12分)

               

            • 6.

              (2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表一 2014年1月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级别分布

              级    别

              轻度污染

              中度污染

              重度污染

              严重污染

              比例(%)

              34.7

              26.8

              14.4

              16.2

              5.0

              表二 2014年1月PM2.5人为排放源

              排放源

              工业生产

              机动车尾气

              生活燃煤、燃油

              道路扬尘

              燃烧垃圾

              其他

              比例(%)

              38.0

              25.0

              15.0

              10.0

              7.0

              5

              材料二:2014年3月12日,全国政协委员成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治理雾霾是全民责任,不能全怪政府,不能把一切责任都交给政府”。治理“雾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不是环保一个部门就能管得了的事,尾气排放不达标、建筑工地扬尘污染、落后产能企业废气排放,城市道路拥堵、秸秆焚烧等等,这些问题需要不同部门进行监管;也不是几个人能做得了的事,需要我们同心合力,多管齐下。

              材料三 治理雾霾,考验的是政府的治理体系、治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这其中一定需要公民参与、社会协作。在这个过程中,吐槽与情绪发泄在所难免,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政府部门,它一定会大度地将公民的吐槽和情绪发泄当作治霾的动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才能完成治理雾霾这一系统工程?(12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11分)

               

            • 7.

              (20分)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原始村庄原始风貌,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当前,过于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动城镇化建设,而不尊重市场规律,盲目扩张工业因区,“被城市化”、“造城运动”时有出现。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背离了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说明城镇化建设要注意保留原始村貌的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场面镇化建设?(10分)

               

            • 8.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能不能突围,能不能闯关?事关社会各界对未来中国经济和改革的信心。马云这些天就有点像被摸成惊弓之鸟,他前阵在一个论坛吐槽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技术,可能只是一份文件。”李克强总理2014年3月28日在沈阳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谈到:“要相信市场,相信老百姓有无穷的创造力”,“新兴业态我们没有经验,你别上来一棒子给它打死”,“有时候它们是惊弓之鸟”,“不要让人家说,政府的手闲不住。只要哪儿出现个新东西,你都要去摸摸它”。政府压根就无权摸!必须明确告诉官员,他想摸也无权摸,把官员的弓收了,老百姓才不会老像惊弓之鸟!也就是说,对市场主体,是“法无禁止即可为”;而对政府,则是“法无授权不可为”。

              材料二

               

              注:2013年我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43.9%、46.1%,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0%, 2013年我国万元GDP能耗比去年下降3.7%。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体现的政治学道理。(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14分)

               

            • 9.

              (26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三农”问题,绕不开土地。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的局面。在此背景下,S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土地“细碎化”经营的老路,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900元一1200元的出让费。农民在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后,可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再取得一份收入。但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了“非农非粮化”经营的现象,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这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S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并为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16分)

              材料二  S市政府因发展经济需要流转一整片土地,但少数村民不答应流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委市政府依托“代表委员”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征集意见和协商,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座谈会(代表委员、村干部、农业大户、村民代表和市、镇有关负责人一起恳谈协商),设立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途径,广泛听取和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创新式地探索了“互换并地、换地并整”的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周边地区划出面积大小、土地肥沃程度等条件相当的土地与其置换,有效地解决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现象,让老百姓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S市的做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  (10分)

               

            • 10.

              (30分)收入分配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经济升级和社会转型。

              材料一      2008年--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注: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7.8 %

              2008年--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构成情况       (单位:元)

              年份

              城镇居民收入构成

              农村居民收入构成

              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

              家庭经营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

              2008

              11299

              1454

              387

              3928

              1854

              4302

              148

              397

              2009

              12382

              1529

              432

              4515

              2061

              4404

              167

              483

              2010

              13708

              1714

              520

              5092

              2431

              4937

              202

              549

              2011

              15412

              2210

              649

              5709

              2963

              5940

              229

              701

              材料二 收入分配问题是社会经济关系及其变动在财富分享方面的反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达到惠及更多百姓的目的,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全过程和深层次来把握,需要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营业税改为增值税;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财政资金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领域,加大“三农”投资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实施一系列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领域的“顶层设计”。 

              (1)指出材料一中图12和表2反映的经济信息。(6分)

              (2)结合材料,运用财政、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分配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4分)

              (3)结合材料,运用意识作用的知识说明用勇气和智慧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依据。(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