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为了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新前景,注入了新动力。

              材料一:2015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一年来,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上,再次阐释了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习近平用“开放的,多元的,共赢的”这3个词概括,他指出,“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一带一路”是共赢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材料二:“一带一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国家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依据。


              ⑵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既是通商互信、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之路。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 2.

              2016年初,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国家科学技术奖展示了一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一批自主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成果列国际物理学领域十大“年度突破”榜首,我国多名科学家在国际科技大奖中折桂,因对青蒿素研完成果有重大贡献,曾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奖、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等多个奖项的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果的意义。

            • 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80年代初美国在北约一些欧洲成员国境内部署中程导弹,苏联中程导弹打不到美国,而美国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可以对苏联纵深国土进行打击。莫斯科对利用条约禁止这种导弹极为感兴趣,而华盛顿虽不想签订这种条约,但受到来自美国社会和北约盟国的强大压力。经过反复谈判,1987年12月8日,苏美正式签订《中导条约》。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将全部销毁和彻底禁止射程为500至1000千米的中短程导弹和射程为1000至5500千米的中程导弹。这是美苏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真正减少核武器数量的条约,但条约规定要销毁的核弹头的数目只占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的3%-4%。

              《中导条约》满足了美苏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谈判中苏联显得更加积极主动,原因在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外交,希望借此减少军费开支,降低军备竞赛,缓和紧张局势,为国内改革腾出资金和争取和平环境。对于美国来说,里根总统就任美国总统七年,美联邦赤字累计达数千亿美元。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借债导致了美国国债的猛烈增长,达到万亿美元,条约的签署符合美国的利益和需要。

              联邦德国《世界报》说:美苏《中导条约》的签署“在心理上是一个突破,在政治上是一个成就,在军事上只有有限的重要性,而在战略上却是可疑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苏最终签署《中导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报》评论的认识。

            • 4.

              2015年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之年。习主席今年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是在洞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深刻演变大趋势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大潮流的前瞻性思考,也与中国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合作共赢等主张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一年来的外交实践已经证明,中方的行动和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肯定和欢迎。

              运用《政治生活》“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为什么会赢得国际社会的肯定和欢迎。

            • 5.

              我国就南海问题提出“双轨思路”,一是争议由直接当事国协商谈判解决;二是争端各方共同开发共同维护。这是基于

              ①我国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    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趋势

              ③《联合国宪章》所倡导的原则  ④主权国家保卫自己生存的权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 6.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整体布局全面展开,从提出亚洲安全观、亚太梦到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发展基金、发展中澳中韩自贸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秉持构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理念,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为亚洲和区域经济顶住下行压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机遇”,为解决全球热点问题发挥了中国作用,担当了大国责任。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如何更好地承担大国责任。(16分)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向海洋,中国人意气风发;拥抱海洋,中国人昂首阔步;捍卫海洋,中国人坚如磐石。

                  材料一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工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是航运大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海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中国是造船大国,造船工业综合实力保持世界领先,为提高我国综合工业水平和海上运输、海洋矿产、海洋渔业、海上旅游、航海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  2016年7月12日,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罔顾基本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布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强调,中国尊重和践行国际法,在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白皮书表示,中国坚持与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坚定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对此,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南海问题立场,70多个国家明确表态不承认南海仲裁结果。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利用海洋助推经济发展的。

              (2)综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南海问题立场为什么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 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如与亚太经合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将中澳、中新(西兰)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摩洛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国积极推动外交事业大发展大作为。

                从当今世界主题和格局、我国对外政策的角度简要回答,为什么我国要积极地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12分)

            • 9. 28、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一年来,全方位外交成果丰硕。我们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大国关系。与地区国家持久和平相处、联动融合发展。深化南南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合法权益。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不解努力!

              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巩固发展全方位外交成果。

            • 10. 2015年6月,外交部长杨洁篪在日内瓦出席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就妥善解决叙利亚问题提出四点主张。一是始终坚持政治解决的正确方向。政治对话是化解危机的唯一现实途径,立即停火止暴,尽快开启不附带先决条件、不预设结果的包容性政治对话,共同推进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二是坚定支持安南特使的斡旋努力。国际社会应继续全力支持安南特使的斡旋努力,支持联合国叙利亚监督团工作,在叙利亚问题上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三是切实尊重叙利亚人民的自主选择。叙利亚问题的政治解决方案只能由叙利亚人民主导,并且能为叙利亚有关各方普遍接受。四是对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既要有紧迫感,也要保持耐心。有关各方应通过耐心对话和充分协商,进一步凝聚共识,向叙利亚有关各方及国际社会发出一致信息。

              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提出关于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的依据。(1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