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已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二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16分)

               

            • 2.

              材料一  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

              材料二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方便、快捷,各国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1)联系材料一,谈谈应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以及这样做的理由。(10分)

              (2)面对全球范围内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怎样做?(4分)

               

            • 3.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隆重举行。

              材料一  第16届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征集于2008 年9 月启动,经过激烈的竞争,最后湖南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师生合作完成的作品“粤剧花旦”被正式采用。右图是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标志的原型取自粤剧脸谱,标志传神地演绎了花旦唱念间的飞扬神采和眼神回转的动人瞬间,具有浓厚的岭南韵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是岭南文化内涵和国际设计风格的完美结合。标志设计表达了广州亚运会不仅成为亚洲多元文化交流的盛会,也将为国内外来宾展示独特精彩的岭南文化活动。

              材料二   亚运会是促进亚洲各国和地区体育运动交流和进步、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盛会。广州亚运会是对志愿者服务的全面检验,也是一次绝好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亚运志愿者以“一起来,更精彩”为口号,为前来竞赛、观看比赛和旅游的中外人士提供信息咨询、语言翻译、应急救助等一流服务,集中展示了中国志愿者的风采。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广州亚运会文化活动标志的设计过程是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14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面对世界各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你认为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应当如何做文化交流的使者?(12分)

               

            • 4.

              观看电影和心上戏曲是人们闲暇时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戏曲起源于民间,它保存着地方语言和世俗风情,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现在中国的大部分戏曲和剧种都是世界级或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保护。目前,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虽有升温,但仍存困境:有些剧目一直沿袭传统的表演技法,形式刻板,缺乏吸引力;快节奏的生活和丰富绚丽的文化娱乐活动使年轻人离传统的戏曲越来越远。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加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保护的原因。(8分)

               

            • 5.

              材料一  文明因多彩而美丽。中国先贤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歌唱“反种族隔离斗士”曼德拉的《光辉岁月》唱道:“缤纷色彩显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

              材料二   近年来,汉语词汇“走出去”日益激增,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词语Confucius(孔子)、Laozi(老子)已进入到英语的日常词汇中,“kongfu(功夫)、Tai Chi(太极)”等词更是随着中国功夫电影的传播而广为人知。汉语在进化中也不断“引进来”,引入了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出现了诸如GDP、卡拉OK甚至3G、AA制、GB(国家标准)等由拉丁字母(包括汉语拼音字母)等构成的字母词,使得汉语更具生机和活力。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的知识,简述人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6分)

              (2)运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说明汉语词汇“引进来”、“走出去”的积极意义。(9分)

               

            • 6.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爆红,它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并且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当下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

              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进行简要分析。(1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