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微信求助、爱心接力、众筹善款……近年来,网络募捐逐渐为广大网友所接受。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曾参与网上捐款。某网站举办的“99公益日”活动,三天共有677万人次参与,募捐善款3.05亿元,创造了爱的新纪录。

                    网络募捐,因其信息化、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让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客观上改变了公益运作的环境,提高了公益行动的效率。与此同时,对网络募捐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止,网络募捐平台泥沙俱下,真伪信息参差混杂,诈捐、骗捐现象频现,往往令施以援手的网友直呼“很受伤”。

                    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网络募捐明确划入到公开募捐的范围。然而,法律总是有滞后性,飞速发展的技术、快速变化的社会,总会有法律调整不到的盲区。网上个人求助是否属于公开募捐,如何对待网络个人求助行为等,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简析大众传媒在网络募捐中发挥的作用。





                (2)从价值观角度,分析对网络募捐“支持”与“质疑”并存的原因。







               (3)运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知识,就“如何促进网络募捐健康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 2.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乐于分享的价值取向,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分享的内容不断丰富,分享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


              分享经济:通过社会化平台,人们把自己闲置的资源转让出去,既满足了社会需求,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又能给自己带来收益。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分享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各地对网约车的政策不一,网约车的司机素质参差不齐,爽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分享知识:人们可以把分散、盈余的知识技能等智力资源在互联网平台上集中起来,通过免费或付费的形式进行分享。如“知乎”网站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与见解”,人们通过该网站免费分享各类专业知识,并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在行”则是一个付费分享知识的平台,各个领域的专家提供有偿知识服务。

              分享机遇:近年来,我国在国际交往中致力于构建国与国之间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关系。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我国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方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推动着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促进分享经济健康发展。


              (2)从文化生活角度,指出分享知识的价值所在。



              (3)论证我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分享发展机遇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必要性。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政治生活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 3.

              2016年10月1 9日,由中国外文局和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关键词》(第一辑)多语种版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进行了全球首发。

                 《中国关键词》(第一辑)共有综合、党建、政治、经济、外交五个专题。其中政治篇党建篇收录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从严治党等词条。经济篇收录了全面深化改革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国制造2025等词条。

                 《中国关键词》用精炼的语言解释每个词语的产生背景、核心内容和重要意义等,以国外受众易于阅读和理解的方式进行阐述,通过平面、网络和移动社交平台等多媒体、多渠道、多形态及时持续对外发布,以国际化的视野、新颖的表述方式阐释中国理念,解读中国思想、中国政策和中国发展道路,吸引了海外媒体与读者的关注,成为更好地读懂中国的钥匙。

              (1)当前我国正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全面深化改革。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中国制造应该如何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2)根据材料中的党建篇…‘政治篇“政治篇”词条,评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状况。

              (3)借鉴《中国关键词》让海外受众读懂中国的办法,综合运用哲学和文化知识,为让世界读懂中国提出三条建议。

            • 4.

              “一带一路“战略是目前中国最高的国家级顶层战略,为了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新前景,注入了新动力。

              材料一:2015年是“一带一路”构想完成规划并启动实施之年。一年来,我们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已同2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10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上,再次阐释了2013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习近平用“开放的,多元的,共赢的”这3个词概括,他指出,“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一带一路”是共赢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材料二:“一带一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两千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古丝绸之路;随着古代航海业的不断发展,中外之间的海上贸易运输日益兴起,逐渐形成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欧亚非各国之间商业贸易的通道,更是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正是在丝绸之路的引领推动下,世界开始了解中国,中国开始影响世界。

              ⑴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重视国家合作,促进共同繁荣的依据。


              ⑵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既是通商互信、经济合作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之路。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哪些道理?

            • 5.

              互联网的发展在近几十年已遍及全球,覆盖全世界,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广泛,经济、政治、文化……

              材料一:当前,我国政务微博账号达24万个,政务微信账号已逾10万个。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不断高涨,政务微信公众号从数量到影响力,已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传播力量。一些地方政府已经悄然开始了与互联网巨头的合作,试图通过互联网提升政府效率,增加行政透明度,助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材料二:慕课,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有大规模、开放、在线、互动的特点,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在推动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方面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慕课课程覆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一门课程可同时容纳数万人学习,学习者不分国籍,可24小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还可通过讨论等方式交流学习体验。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世界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因此,从2008年全球第一个慕课的2300个注册用户,到目前主要几大慕课平台的数百万用户,短短几年间,慕课就经历了从悄然无声到井喷的变化。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务使用互联网对我国公民和政府有何积极影响。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慕课为什么能推动文化传播与创新。

            • 6.

              二十国集团(G20)杭州峰会是今年我国最重要的主场外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主办的层级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多边峰会。

                材料一  G20杭州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在与会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体现了共迎挑战的伙伴关系精神。杭州峰会积极推动G20成员加强政策协调,聚焦共识,妥处分歧,加强彼此正向联动。二是明确了世界经济的前进方向。G20成员聚焦创新增长议题,共同制定了《创新增长蓝图》,以及创新、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三大行动计划。三是展现了谋求共同发展的决心。杭州峰会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G20不仅属于二十国,也属于全世界,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G20杭州峰会取得丰硕成果的原因。


               材料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G20杭州峰会文艺晚会《最忆是杭州》一开始,诗情画意的图片就迅速刷爆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 这场艺术盛宴,借助全息投影的科技手段在全自然环境中,营造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山、水、花、月的氛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的成果,向世界传递着人类共通的情感力量,传达着融合共处的美好愿景,更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发展的作用。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盈盈洪湖水,悠悠渔民情。

              曾经烽烟滚滚的峥嵘岁月,曾经血雨腥风的英雄历程,洪湖人民感恩中国共产党之情,洪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如何在歌词中表达?由优秀音乐人才组建的创作者们冥思苦想却难以下笔。眼前映入洪湖优美的自然风光,耳畔飘过打渔船上“洪湖水浪打浪,太阳出来放金光……”的质朴渔歌,创作者思如泉涌,“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啊/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随着电影《洪湖赤卫队》的播映,其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迅速传唱全国。

              在“赚钱多、来钱快”的思路下,洪湖水体污染逐渐加重,水生植物群落退化,野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禽和鱼类种类及神群数量减少,洪湖沿岸渔民面临“无鱼可捕,何以养家”的生存困境。他们的子女也大多离开长江,不愿意再继续父辈的生活。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路下,渔民离湖上岸是大势所趋。然而,“离湖后以何为生?”渔民们对此颇为忧虑,上岸也就多了些波折。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

              (2)有人从洪湖的变迁中得出结论:“发展思路决定发展出路。”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理由。

              (3)有专家指出,“渔民离湖的关键在岸上”。请联系现实和专家观点,为促进渔民顺利离湖提两条具体政策建议。

            • 8.

              “一带一路”战略和“互联网”计划是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两项重大战略决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产能过剩。除钢铁行业外,电解铝、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相当严重。如何化解国内产能过剩问题就成为近年经济工作的首要课题,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严峻挑战。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清理过剩产能,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府在债权、社会保障以及就业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最终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配置,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打造经济长期稳定增长新动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如何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材料二: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是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提出的战略倡议。“一带一路”经济带涉及国家众多,在历史传统、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带一路”建设必须夯实文化基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让文化助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材料三:稳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一带一路”旨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建设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户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法角度,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为什么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材料四:“互联网+”成为了社会的热词,政府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4)结合材料四,运用联系的观点,说明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依据。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八年抗战”的说法在日常宣传及诸多影视剧中由来已久。“十四年抗战”这一说法也在建国初就出现并长期存在。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支绍增表示,只说八年抗战,会把中共领导的东北抗联抗日排除在外,将民众自发抗战排除在外,也将抗战中涌现出的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人物排除在外。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也表示,“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十四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全面真实地反映日本侵华罪行,教育部发文要求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1)结合材料,运用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大中小学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

              (2)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将“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的正确性。

            • 10. 中国是一个故事大国,56个民族都很爱讲故事、听故事。民间故事是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如今却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传统故事是先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形成的,带有深刻的农耕社会痕迹,但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耕社会产生的这些故事,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环境和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人无暇听故事,也不太愿意讲故事,甚至不会讲故事了。过去,民间故事的传承是靠口头语言,比如爷爷奶奶给孙子、孙女讲故事,但现在很多年轻父母不愿意让长辈给自己的孩子讲故事,他们担心长辈讲的家乡方言会使孩子变“土”,因此许多中国传统故事逐渐被人们遗忘。但是西方的《白雪公主》《丑小鸭》之类的童话故事被编成了书籍,有的还借助于现代科技实现了电子化,并依托影视传媒传播开来,不但在中国流传,也在全世界流传。
              (1)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是什么让我们遗忘了自己的故事。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如何打捞先人留下的故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