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作为域外国家,中国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第一个明确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第一个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第一个公开表示愿同东盟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第一个同东盟启动自贸区谈判进程。这表明

               ①我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

              ②我国在国际社会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

               ③我国是促进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力量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发红包,抢红包,逐渐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以前地上掉一毛钱有的人装作没看见,现在抢到几分钱都觉得是一笔巨款。究其因,抢红包不单单看红包金额的大小,抢的是一种手气和福气,也体现了一种对财富的尊重,对未来的祝福。这说明(  ) 
              ①抢红包引领着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②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③抢红包作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④抢红包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3.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1)结合材料,根据《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稳增长、保就业”。

                (2)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三个最重要环节的角度,谈谈如何促进就业。

                (3)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 4.

              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亚洲的振兴,不能有人掉队。中方愿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地区国家及区域组织发展战略对接,打造规划衔接、生产融合、协同跟进的地区发展新格局。这表明

              ①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不断提升

              ②我国加强与亚洲国家间的战略结盟

              ③我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④我国是促进亚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5.

              G20杭州峰会首次引入绿色金融理念。绿色金融不是概念口号,而是产业实践,即如何通过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建,让环境友好型产业获得更多投融资支持,并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方面制定标准,形成制度性评价体系。作为世界上曾经发展最快、现在依然是中高速发展的中国而言,绿色环保已经成为衡量其发展质量的重要标志。

              《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也是G20杭州峰会的重要议题之一。在G20杭州峰会召开之前,中美两国双双批准《巴黎气候变化协议》,为促进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榜样,凸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态度。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可持续发展。

            • 6. 2013年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60余次使用过“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表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处一个世界,并为此提出了四点建议: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分析习近平就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四点建议。

            • 7. 23、习近平担任国家主席后,足迹遍及六大洲31个国家,与所到各国加强联系、深化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跨区域的新构想、新主张,这表明
              A.我国鉴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B.我国主张的国际政治新秩序已建立
              C.维护国家主权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D.加强国家间合作是外交政策的核心
            • 8. 2015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决不允许开历史倒车。”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理应担当起这个责任与使命。中国提出并积极倡导共同、安全、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以实际行动切实加强亚洲各国的沟通、理解与合作。这表明(  )
              ①中国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实际主宰者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坚定支持者
              ③中国是维护亚洲安全的中坚力量                ④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9.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呼唤和平、渴望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材料二: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1)请说明材料一中习主席讲话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6分)

               

              (2)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议性报告。(6分)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10.

              材料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高塔的“累土”。培厚家庭文明的“累土”,要做到“四至”。一是至“理”,要将传统家庭美德的“老理儿”发扬好,从厚重文化底蕴中生长出现代家庭文明;二是至“善”,要以崇德向善的家庭文明为基础,结合中华传统美德的“国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风”建设,涵养淳厚正派的家风;三是至“微”,家庭教育要从细微处入手,让文明风尚润物无声;四是至“诚”,要提升父母亲情心和责任心,将美好道德观念从父母长辈往下一代进行渲染和传递。

                材料二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土地承包权主体同经营权主体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近年来,国家开展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向农民“确实权、颁铁证”。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意见》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并行,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产生深远影响。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培厚家庭文明的“累土”有何意义。






              (2)根据材料二回答,实行“三权分置”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3)有人担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请对此观点写一篇时事评论。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综合运用《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知识加以阐述。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以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