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7分)

              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任务,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

              材料一: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到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十八大首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理念不断重申,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建设“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材料二:目前,我国的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的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立法工作中部门化倾向、争权诿责现象较为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比较严重;执法体制权责脱节,多头执法、选择性执法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社会成员尊法信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权意识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能力不足,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

              材料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高扬法治精神、运用法治思维、发展法治理论、创新法治方式,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1)请指出中国共产党关于依法治国的探索和实践体现了哪些认识论道理?(9分)

              (2)根据《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从“法治”的角度谈一谈怎样推动法治国家的建设。(9分)

              (3)依据材料三,运用社会历史观的相关知识,分析十八届四中全会的要求。(9分)

               

            • 2.

               2013年11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回顾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全会都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重要决议,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进行价格改革的同时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从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式的认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会引领我国改革事业走向崭新的阶段。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的哲学依据。(6分)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变化演进的认识?(6分)

               

            • 3.

              (26分)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去鲁迅化”、“拒绝鲁迅”声音再起:据悉,一向在此方面行动最为谨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在2013年9月将初中语文教材(供2014年秋季使用)中仅有的一篇鲁迅作品《风筝》删除。对此,社会各界或赞成,或反对,议论纷纭。

              赞成者认为:

              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不符合现代白话文标准和人们的阅读习惯。

              鲁迅的文章所体现的那种“一个也不宽恕”、“缺少春天的明媚、夏天的火热、秋天的哀怨,有的只是冬天的严酷”,“缺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等等与当今社会讲包容求和谐主旋律总格调不一致,与时代脱节,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背离,不适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公民。

              … …

              反对者认为:

              鲁迅的作品和语言都是一流的,鲁迅的全面退出,也寓示着当代社会思想混乱仍需漫长时间的沉淀才能形成新的价值。

              当今中国,社会问题依然很多,国人的道德水准仍然不高,被先生痛批过的国民劣根性大有发展壮大的声势,孔乙已、阿Q、华老栓及众多看客,仍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舞台,先生对体现在这些人身上的国民劣根性的批判远没有过时。

              … …

              (1)对中学语文教材修订中的“去鲁迅化”,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表明态度,并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8分)

              (2)当前,中学语文教材的修订已经结束,但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请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争论还会延续下去”的认识。(12分)

              (3)有专家指出,争论必将使人们对修订中学语文教材的思路更趋清晰科学。试分析专家这一观点所体现的思想方法。(6分)

               

            • 4.

              (26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集中表达。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材料二 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如“撞人不逃”倾其所有医治对方的“仁义哥”“被撞不赖”反为对方找工作的“厚道翁”“洪水中救人”不顾家的“锤子哥”……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些平凡人物的善行小事诠释着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树立了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的榜样。

              (1)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依据材料一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阐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12分)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引导广人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哲学依据。(10分)

              (3)作为即将毕业的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4分)

               

            • 5.

              (2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12.4%。

                  材料二 多年来,我国国企改革一直围绕着“放权”和提高效率的主题展开,实质上始终在探索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的重大问题。在1998年之前,我国在国企改革中尝试了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措施。1998年开始,国企改革打响了真正的“攻坚战”,经历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针对国有大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特定问题专项改革两个阶段。尽管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当前国有企业仍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健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等病疾。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重点是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提出的两项重点任务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12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对国企改革的探索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

               

            • 6.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四百多年来的近现代文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每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材料一  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这场大讨论,对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对重大历史关头实现伟大转折,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极化背景下,促进文化繁荣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有专家认为“文化如人,有了性格就变得鲜活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主见,只能是别人的影子受人摆布,文化亦如此。没有性格的文化就没了脾气,自然也不会有什么自信可言.如何让文化有性格呢,一是要传承,不忌本,传统文化最经典的东西继承下来;二是要吸收,只要有营养,对中华文化有益,尽管拿来;三是要创新,时代总是不断更迭,再优秀的文化都有属于它的时代,辉煌过后,总要重头来过,因此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用最美的音符奏出中国丈化最强音。”

              (1)当前我国改革进人深水区,重温30多年前的这场大讨论仍有现实意义,结合材料一,说明其对我们当前的改革有哪些哲学启示。(12分)

              (2)结合材料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如何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10分)

              (3)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广大青少年的参与,试为广大青少年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 7.

              (26分)十面“霾”伏,用来形容2013年整体糟糕的天气再合适不过。雾霾,这个词语用自己的方式飘入寻常百姓家,成了街知巷闻的新词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雾霾的严重与一些地方片面追求GDP和政绩不无关系,经济发展了却破坏了生态环境。2013年12月9日,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把中央关于不简单以GDP论英雄的要求落实到了实处,树立了政绩考核的新导向。

              材料二   2014年马年春节前后,我国大部地区再次陷入雾霾天气。大年初一(1月31日 0:20)南昌PM2.5指数为999,空气质量为重度污染。空气中的PM2.5主要来自于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材料三   大气污染防治正式成为各方共识,治理雾霾,也需要全民参与 、公众意识的提高。那种出门动不动就开豪车、坐私人飞机、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土豪”行为也该改一改了。

              (1)请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改进政绩考核的依据。(8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有关知识谈谈治理雾霾天气的现实意义。(8分)

              (3)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公民如何在治理雾霾中传递正能量。(10分)

               

            • 8.

              (26分) 2013年6月11目“神舟十号”发射成功;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事业的最新成果,是全体航天人拼搏精神的成果。中国航天人在载人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铸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不仅推动了航天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增添了一笔宝贵财富。

              (1)运用认识主体和客体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以及探索宇宙的脚步将永不停息的原因。(12分)

              (2)载人航天事业的胜利可以说是爱国主义的胜利。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爱国主义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展现的。(10分)

              (3)假如你要学习载人航天精神,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角度分析,你会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4分) 

               

            • 9.

              微信是某公司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微信研发项目最初并不被看好,多数人认为微信所有做的事情手机QQ都可以做,没有发展空间。后来,“语音功能”加入,微信出现转机;“附近的人”和“摇一摇”加入,使微信功能走向了陌生人之间的交友,用户的激增;“朋友圈”的出现,则把微信推向社交化平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今天的微信,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

              微信,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但也有人担忧地说,当人们越来越沉迷于使用网络通讯工具来交流时,人们将会日益丧失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能力,“如果有一天,人人都低头摆弄手机,用通信工具交流,而不开口和身边的人交谈,那么每个人都将活成一座孤岛,而这个社会也就冷漠了。”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认识论的角度,预测微信未来发展趋势。(6分)

              (2)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有人会对微信流行表示担忧。(6分)

               

            • 10.

              (30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6.9%;集体企业增长4.3%,股份制企业增长11.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8.3%;私营企业增长12.4%。

                  材料二  多年来,我国国企改革一直围绕着“放权”和提高效率的主题展开,实质上始终在探索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怎样结合的重大问题。在1998年之前,我国在国企改革中尝试了扩权让利、承包经营等措施。1998年开始,国企改革打响了真正的“攻坚战”,经历了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和国有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针对国有大企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特定问题专项改革两个阶段。尽管国企改革“攻坚战”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当前国有企业仍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健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不到位等病疾。

                  材料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重点是两项任务:一是加快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4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提出的两项重点任务所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10分)

              (3)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说明我国对国企改革的探索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0分)根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要求,分析我国探索国企改革的过程。(6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