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以下事例材料哪个可以用来支持作者所阐述的观点?通过对三个材料的比较,说说为什么。请给你所选的事例材料补写一个议论性语句以联系作者的观点。

              材料1: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有人炮制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爱因斯坦对此不屑一顾,他说:“假如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足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

              材料2:毛遂自荐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救,平原君的门下食客毛遂,自我推荐,要求前往,结果,他终于劝说楚王同意援救赵国。

              材料3:姚明与其他NBA球员相比,姚明身体条件偏差,在弹跳、肌肉方面跟没法和黑人比。姚明每次训练前,他都要自己先练上两个小时的体能。负责给他们洗衣服的师傅说:姚明训练可真刻苦。大冬天,也出那么多汗,鞋子里倒得出水来。

                 我选材料(   ),因为                                                                                                                               

                 补写的议论句:                                                                                                                                     

            • 2. 别总踩着别人的脚步走路     

               陈 凌

              ①散发传统文化气息的故宫日历、印有个性话语的折扇、以“御花园彩石甬路”为主题的五彩耳钉……近来故宫博物院及其文创产品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一时间,把故宫文化带回家,在朋友圈晒一晒来自故宫的礼物,成为风尚。

              ②在晒景、晒娃、晒自拍居多的朋友圈,百年文物缘何走红?“既富有时代气息,有意思;也饱含历史厚重感,有韵味。古典基础上的点滴创新,铸就了故宫文 创产品活着的灵魂。”一位网友的评价,道出了其中的缘由。倘若原封不动地把日历、折扇搬到市场,即便有人青睐,恐怕也很难引一时风骚。相反,不管是与互联网联姻,还是接地气的创意,正是在渠道和内容上的更进一步,才让这些高大上的文化 飞入寻常百姓家。

              ③其实,文化最忌炒冷饭,最讲求创新创造。从写就一篇翰墨短文,到熔铸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无不需要贯注创新之魂。清代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勤学苦练,临摹各家字帖,可总觉得自己进步不大,为此深感苦恼。他的妻子一语点破:“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郑板桥猛然醒悟。此后,他力求创新,开创出了“板桥体”。“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会让文化丧失活力;善于推陈出新,呼吸现代新鲜的氧气,才能不断让文化绽放新芽,枝繁叶茂。

              ④反观当下,一些文化现象仍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有的书籍,毫无创见不说,内容还东拼西凑,被人戏谑为“垃圾书”;有的综艺节目,千篇一律地从国外引入相似模式,结果水土不服,观众不买账;还有的电影,奉行“拿来主义”,剧情场景总是“借鉴”他人作品,屡陷抄袭漩涡,等等。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老是那样四平八稳,没有一点精彩,不是‘庸’就是‘俗’,虽是天天在弄那些玩意,却到老没有进步……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由熟以至于滥,至于滑。”从这个意义而言,故宫文物的走红,既是一种警醒,更是一种启示。

              ⑤“只见汪洋就以为没有大陆的人,不过是拙劣的探索者。”很多时候,我们慨叹无法抵达新的彼岸,究其缘由,与其说是因为文化创新思绪干涸,倒不如说是因为对自身挖掘得不够透彻。《南史》曾载,宋文帝时有一位名为陆澄的学士,好学博览,行、坐、食手不释卷,时称“硕学”,可其晚年想撰写一部《宋书》,却始终不成。原因在于,他是读了很多书,却一知半解。时人王俭戏称:“陆公,书橱也。”囫囵吞枣,难免思绪短路;甘做“书橱”,何谈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⑥“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文化创新这条新路上,或许有绊脚的石头,或许有拦路的枯枝,但不管怎样,一番披荆斩棘之后,我们必将发现一个更丰富、更精彩的世界。

            • 3.

              读书可以养气(朱同芳)

              ①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一向以读书明理为荣,读书人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书香门第”也就成了中国文化家庭引为自豪的称呼。中国人爱书,因为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读书可以养气”。

              ② 知识的贫瘠和文化的荒漠必将导致国民素质的低下。读书是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振精神、塑造人格、陶冶情操的最好途径。孔子曾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里说的诗和礼可以看作是当时的文学书和礼学书,孔子的意思是,不学习诗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怎么写文章,不学礼就不知道怎么立身处世。“学然后知不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总结和留给后人的金玉良言。

              ③ 气是精神,是气质,是底蕴,是修养。气的形成是一个艰苦、漫长的人格塑造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可致。人格的塑造,大致有三种最主要的途径:一种来自于家庭、师友的言传身教,一种来自于自己的观察、实践和反思,一种就是通过读书学习。朱熹讲读书之要点为“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又以心到最为重要。可见,能够聚敛精神,心平气和地捧书而读,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训练。

              ④ 读书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这是在“物”与“理”上对人的心智的塑造。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最终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内涵修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大家所熟知的典故:晋之名臣周处,少年时横行乡里,为祸一方,以致被当地人与老虎、蛟龙一起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幡然悔悟,杀死老虎与蛟龙,刻苦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周处浪子回头的事迹也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读书养气之说决非虚语,值得我们重视。

               ⑤ 近些年来,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年轻人要多读些“无用的书”。所谓“无用的书”,是相对于“有用的书”来说的,那些与升学、应试、评职称、赚钱等现实功利目的直接挂钩的,大约都属于“有用之书”,除此以外,可入“无用之书”的行列。恰恰是这些“无用之书”,最最关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最能决定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正是这些书,无用而有大用。

               ⑥ 读书养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书籍是一个人真正的终身伴侣,从幼年至垂暮,终身读书,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在我们的从政行为中”。读书应当是每个人的自觉行为,就像一日三餐不可缺少一样。

               ⑦ 让我们的生活浸满书香,共同营造一个人文的国度。我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读书”不用再成为“节”。

              (选自《青春》2015年11期,有删改)

            • 4.

              钱,是为许多人所向往的东西。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电视机、录音机和高级家具,就会有一切,因此,也就必然会有幸福。

                真的有钱就一定会幸福吗?未必如此。

                当然,有了钱就可以有许多东西,就能建立一个在物质上比较富裕的家庭,也就能过较为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的生活绝不是只要拥有电视机之类的物品就一切美满了,因为幸福的生活除了物质享受之外,精神上的愉快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即使缺少钱,但他是为了某种高尚的理想而活着,那么他是幸福的。例如马克思,他没有钱财,有时甚至身无分文,但是,他为了谋求人类的幸福而工作,因此,他是幸福的。列宁也没有巨额家产。在他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几乎是在贫困中度过的。即使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他也在为工人、农民和一切贫苦大众谋取幸福,所以,他也是幸福的。居里夫妇、舒伯特、巴尔扎克这些人,他们都曾在贫困中生活过,但他们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文明而活着,并为人类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因而他们都是幸福的。我国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些革命青年,甘愿放弃城市的优裕生活,到延安去睡土炕,吃小米,解放初期,许多原先侨居海外的科学家,舍弃洋房、汽车,回国住集体宿舍,骑自行车。他们的薪金少了,物质生活水平降低了,然而他们却感到更幸福了。

                反之,一个人即使有许多钱,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或者生活并不自由,那就绝不会幸福,有时甚至是痛苦的。《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生长在一个门第显赫、极为富有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奢侈生活。按"理"说,他是幸福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被封建礼教所禁锢着,没有丝毫的自由,因此,他还是不幸福,最后,只得离家出走了事。古罗马帝国皇帝尼禄可以说是富贵甲天下了,但他是否幸福呢?他的富有、尊贵只使得他兽性大发,弑母戮师,甚至荒唐到火烧罗马城,最后众叛亲离,自戕殒生。这说明了金钱多并不等于幸福。

                在人剥削人的社会里,钱有时还会招来杀身之祸。西晋的石崇,可谓富贵至极了,银子多得铸成三千斤的大球、用蜡烛烧火,出外游玩,五十里之内用锦缎做屏障……但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石崇不但激起了人民的憎恨,也引起当时最高统治者不满,最后因财多被杀了头。这难道是幸福吗?又如,日本有一个店员抬到了一笔巨款。结果恐吓信一封连着一封,威胁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使他惶惶不可终日。这难道可以说是“有钱就幸福”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钱都是不幸福的。一般来说,钱多了,就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舒适些,丰富些,但是幸福绝不能单纯地建筑在金钱的基础上。没有充实、高尚的精神生活,仅仅由金钱支撑起来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该追求真正的幸福,应该用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情操作为幸福的支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幸福者。

            • 5.

              匠人与大师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贝尔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经年累月、不折不挠的坚持与追求。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鲁班最初也是一名普通木匠,当他在技术层面已经纯熟,不满足于斧锯的重复,而进军建筑设计、构造原理时,就成了建筑大师。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 6.

              “忧”与“有”

              ①曾经有个“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说是将青蛙投入煮沸的开水中时,青蛙因受不了突如其来的高温刺激奋力从开水中跳出来逃生,而当把青蛙放入冷水再逐渐加热,青蛙反倒因为水温的舒适而在水中悠然自得,从而失去逃生机会。这个实验验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也让人联想到了“忧”与“有”的辩证关系。

              ②“有”,是拥有、具备、占有,是一种天赐或是后天努力而获得的已有状态;而“忧”,则是忧虑、忧患,是一种不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清醒,是一种不测的防备与应对,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慎态度。表面看来,“忧”与“有”似乎并没有什么联系,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规律看,“忧”却是“有”的保障,“有”则是“忧”的保持与扩充。不管是个人的稳健发展,还是一个企业或组织的成长,抑或是一个国家或政党的建设,都不能忽视“忧”与“有”。

              ③一个人现在的拥有,都有一个拥有的缘由或成因,并不是完全个人的独有本事。懂得“忧”与“有”关系的人,总是奋发进取,不忘本来,开创未来,现在的拥有会变得不断充实和完善;不明了“忧”与“有”关系的人,要么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妄自尊大,要么消极悲观、灰心丧气,妄自菲薄,其结果不是好景不长,就是每况愈下。

              ④成功的企业或组织都很重视“忧”与“有”关系的处理。微软之所以全球称雄,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比尔·盖茨的一句名言就是“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90天”。华为集团掌门人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忧心忡忡地说:“华为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正是华为的危机感与责任感,创造出了华为举世瞩目的成绩。

              ⑤一个政党的强盛,更是要“有”中有“忧”、以“忧”保“有”、以“忧”增“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他很喜欢苏轼“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从毛泽东在新中国建立前夕发出的“进京赶考”和保持“两个务必”的警醒,到今天中央向全党警示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我们党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可谓一以贯之。

              ⑥没有危机是最大的危机,没有忧患是最大的忧患。有忧,方可常拥有;无忧,拥有也会变没有。“有”而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实际上是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是推动进步的催化剂和动力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始终常存危机感,始终保持“今天是起点”和“从零开始”的奋发意识,是我们最终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 7.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是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行;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他们懂得: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套用一句诗人的话:优秀是优秀者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 8. ; 点亮心烛

                     ①蜡烛的光很纤弱,简直微不足道,但它若是对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道熠熠生辉的希望之光。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一支蜡烛。

                     ②生活中,常常听到很多人在哀叹命运多舛、前途无光,而生活中最精彩的一页,也许就在自我嗟叹中悄然隐退了。大自然尚且有寒暑易节阴晴变化,更何况是在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前进的人生呢?所以,当你被失败与挫折的阴霾笼罩时,不妨点亮心烛。

                     ③相传有一个国王被仇敌追杀,不得已只好躲到一间破屋中避难,真可谓心神俱损万念俱灰。在他陷入绝境时,不经意间发现一只蚂蚁背着一颗比自己身体大数倍的麦粒,正奋力往上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摔下来。国王默默地记录它掉下来的次数,一次又一次地艰难攀登,蚂蚁仍不懈努力,终于在第七十一次时,背着胜利品爬上了墙头。看到这番情形,国王逐渐振作起来,小小蚂蚁尚且有如此决心,何况堂堂一国之君!小蚂蚁的壮举,使国王点亮了心烛,最终走出失败的沼泽,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④点亮心烛,将会创造出多么伟大的奇迹啊!那么,心烛到底是什么呢?就是成功的资源——自信。

                     ⑤ 一个人一旦拥有自信,就像一艘鼓起了帆的船,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生活的阴影将一扫而光,潜在的才干将因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无论本领多大,也难以把握任何良机,这样无所依托无所追求的生活,必定是阴霾的代名词。 诗仙李白在面临挫败时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我们有什么理由在这充满机会的时代中因为一时的黑暗笼罩而自怨自艾止步不前呢?

                     ⑥拥有自信,能让自身智慧的灵光得以闪亮,创造出许多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奇迹。毕加索的女儿巴鲁玛·毕加索不愿沾父亲的光,在18岁时毅然改变了“毕加索”的姓氏,从头做起,以坚强的信心和无比的毅力,终于被人承认,成为一名颇受欢迎的服装、珠宝设计师。巴鲁玛面临唾手可得的成功却放弃了,选择了一条与之大相径庭的充满挑战的道路勇敢地走下去,是心烛照亮了她的锦绣人生,也是心烛使她骄傲地面对生活。

                     ⑦别人行,我们也行,没有一个人命中注定与成功无缘。只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有勇气,有毅力,善于发现,勇于挖掘,时时点亮心中之烛,希望之火将绵延不息。   

               (有改动)

              (1) 文章第②段中划横线的词语“常常”“也许”能否去掉?为什么?

                                                                                                                                     

                                                                                                                                     

              (2) 文章第③段作者引用了一个传说,请你说说这样写的用意。

                                                                                                                                     

                                                                                                                                     

              (3) 请你说出第⑤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论证方法:                                                                   

               作用:                                                                                                           

                                                                                                                                   

              (4) 请在第⑤段末续写一个句子。要求与划波浪线的句子句式相同并能证明论点。

                                                                                                                                     

                                                                                                                                      

              (5) 通读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9.

              “鸡汤”与“反鸡汤”

              长余

              ①“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很多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能把事情搞砸的本事。”与在朋友圈上泛滥的心灵鸡汤相

              比,这些专门调侃“鸡汤”的“反鸡汤”段子如今在网上越来越流行,它们常常以犀利的言辞,劈头浇人一瓢冷水,让不少人大呼“中枪”。

              ②“鸡汤”与“反鸡汤”,如今在网络上逐渐成为一种现象。有的人在朋友圈里乐此不疲地转发各式各样的鸡汤,有的人则对这些嗤之以鼻,更有人专门对心灵鸡汤进行调侃、解构、证伪,成

              为坚定的“反鸡汤党”。

              ③仔细观察“反鸡汤”对“鸡汤”的“反动”,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双方最喜欢在如何面对自身失败的问题上“较劲”:当你“又丑又穷”时,鸡汤劝你只要努力就能“迎娶白富美”,反鸡汤

              则告诉你休想做白日梦;当你没有把握时,鸡汤鼓励你“你是最棒的”,反鸡汤则会说“先掂量掂量自己吧”——“鸡汤”喜欢进行心理按摩,要你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反鸡汤”则喜欢给你当头一

              棒,要你认清现实。

              ④人人都害怕失败,这是人的天性。每个人也都对失败的程度、次数有一个阈值,超过这个阈值,人会变得沮丧和失望,进而趋向于放弃。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曾提出一个习得性无助

              的概念,他用狗作了一项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对它进行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铃声一响,还没进行电击,狗就伏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即使把笼门打开,狗也不会逃走了。本来可以主动地逃离,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心理学证明,人在长期面对失败时,也常常会“习得性无助”,而这时,人民最需要的其实不是面对失败“如何解决”,而是“如何相信自己可以解决”,这也正是心灵鸡汤大有市场的原因。

              ⑤其实,人人都有需要“鸡汤”的时候,大多数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曾被某种温暖的“鸡汤”触动、激励过。在最虚弱的时候,喝一口“鸡汤”补一补,确实有“强身健体”的效果。只不过,当我们喝下这些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心灵鸡汤时,也不应忘却现实处境,找到解决方法,正如有网友所说:心灵鸡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人喝了一万碗鸡汤后,却还在为每天早点起床天人交战。

              ⑥所以,“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如果欲罢不能,还请再干一碗“反鸡汤”。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1日)

            • 10.

                                                                                                   历史像条棉被

                                                                                                       商志强

                 ①历史像条夏天的棉被,时不时就得翻出来晒晒。

                 ②国人爱翻案。先是张艺谋在《英雄》中塑造了心怀天下和平的秦始皇,接着又有某些专家在教科书中把岳飞、文天祥“清除”出了民族英雄的队伍。现在,轮到李鸿章了,在央视热播的《走向共和》中,李中堂从卖国贼一跃而成为忧国忧民的能成臣干将。

                ③历史毕竟不是被子,可以翻过来掉过去。对有些事,越是翻案,人们就越糊涂。就算是大学历史系教授,也未必能说得清。前不久,偶然看了几集《孝庄秘史》,才发现当年的大清聂政王多尔衮也成了有情有义的好汉。在我的记忆中,多尔衮的名字似乎总与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之类的惨剧联系在一起。连韦小宝都知道啊!这样的人也能翻?

                ④我并不是要把所有的翻案文章一概否定。为秦始皇翻案,不能算错,对李鸿章大人也应该手下留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李中堂提的吧,在“祖宗之法不可变”的晚清,这就是进步。开办实业,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新式军队,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创了中国近代许多第一。这不是一顶卖国贼的帽子就能压住的。至少,李鸿章绝不是历史课本中描述的那种跳梁小丑。

                ⑤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飞行员操作失误导致班机坠毁,自然罪责难逃;但如果是飞机引擎本来就有毛病呢?风雨飘零的晚清,就像一架缺零件少机油的战机,坠落是必然的,责任并不能完全推到“飞行员”李鸿章的身上。当然,并不是说李鸿章就能从一个卖国贼一步跨到民族英雄的行列,李中堂自有李中堂的局限。公平而论,李鸿章倒并非是一个坏得毫无道德和良知的人,李鸿章只是一个“重实利者”。

                ⑥历史应该得到尊重。有关中国近代的史书,永远藏着一条鞭子,它把历史人物驱赶成两队,一列是神灵,一列是魔鬼。大忠大奸各归其列,只是不见了人的影子。关于李鸿章,比较普及的知识是他是卖国贼。一个人的一生,浓缩为谈判桌前的卑怯;一个细节,遮掩了一个人的一生。不是神灵,必然是魔鬼,人人得而唾之。直到出现《走向共和》,李中堂仍然不是神灵,但即使他是魔鬼,却血肉丰满。他媚上,他签约,他宣扬任人唯亲;不过,他不乏政治家的韬略,也有鲜明的政治主张,说明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负。

                ⑦“共和”的蓝图,几乎可以用数学方式,测量出它的长宽高,堂堂正正载入史册。每一段历史,她的总体格局,像大江,像长城,在哪里拐弯,在某处奔腾,显而易见,不可篡改。而对“蓝图”的施工者,显然不适合用数学方式去评判,去记载。

                ⑧多少年来,一直被评判的英雄史观,其实是被很多人当成了研究历史的工具,他们崇尚归类法,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好人必然被描绘成英雄,英雄必然修成正果,必然成为神灵,被供奉,被膜拜。

                ⑨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追述态度,表现出对历史的尊重程度,惟有披露人的血肉,才能对历史有真实地考察。对李中堂们,我们需要的是尽可能接近真实,不是给了他血肉就是“翻案”。甚至,不必非要把他们塑造成英雄,他们就是在某个位置上书写了一段历史的人而已。他们的得失,使我们对历史有更多的认知,对未来有更多的借鉴,对做人有更多的警示。

                ⑩我们自己,正这样生活着,等待后人评说——最好不是上天堂,也不入地狱。

                                                                                                                                           (选自《作文与考试》2003年第14期,有改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