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其奇者。

              [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王维

              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注释: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1) 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晓雾将(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

              登华子岗(           )④倘能我游乎?(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晶莹的瞬间

              赵丽宏

              那天下午,正在听肖邦的一段钢琴夜曲,弹奏者是钢琴大师鲁宾斯坦。飘逸澄净的音符优美地蹦跳着、流淌着,在我周围的空间发出晶莹透明的回声。徐缓悠扬,如歌如诉的琴声,轻轻扣击着听者的心,使人如历梦幻,眼前仿佛出现许多遥远而迷人的故事,你是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你在这些故事中徜徉,在这引动故事中飘飞……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突然地,外面下起雪来,洁白晶莹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满了天空。此刻,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周围回响,钢琴的韵律和雪花的飘舞非常协调,仿佛是琴声在应和着飘飞的雪花缓缓流动,又像是雪花追随着钢琴的旋律翩然作舞。我凝视着窗外的雪,凝视着飘飞在天地间的这些洁净自由的自然精灵,记忆中一些和雪有关的情景浮现在眼前。

              许多年前,也是在春节过后的一天,刚迈出中学校六的我,告别父亲,孤身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前往异乡。火车开出不久,就下起了大雪。这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一场春雪,雪花铺天盖地落下来,很快就覆盖了大地,从车窗里望出去,白茫茫一片。铁轨消失了,铁路两边的电线上也积满了雪,木头的电线杆竟然难负其重,纷纷倒伏在路边。火车不得不停在远离车站和城镇的雪原中。当时,我感到命运正通过这突然降临的大雪,向我发出了严峻而不祥的预兆。车窗外,看不到人,看不见路,只有雪花在灰色的天空中飞扬……车厢里一片抱怨声。在我周围烦躁不安的乘客中,只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别人怨天尤人,她却欢天喜地;别人唉声叹气,她却又唱又笑。这是坐在我对面的一个七八岁的小姑娘,她趴在车窗前,惊喜地看着窗外的大雪,嘴里大声地唱着:“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她的歌单纯而滑稽。我看着这小姑娘,听着她的歌,竟忘记了面临的困境。小姑娘由她的母亲带着,她母亲是个三十来岁的少女妇,穿着朴素,神态安详,微笑地注视着快乐的女儿。女儿的快乐也感染了她,她微笑着回答女儿提出的关于雪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她回答不上,小姑娘就来问我,看着她天真活泼的脸色,我尽自己所能,尽量回答她的提问……我们的列车在原野中停了整整一天,那小姑娘一直兴致勃勃,用她的歌声和笑声给周围的人带来了快乐。晚上,母女俩互相依偎着安静入睡。我凝视着她们,就像凝视一尊表现母爱和童真的美妙雕塑。她们对生活充满了美丽的期望,即使面对着使旅途中断的冰雪。回想起来,我和这对母女才讲了不多几句话,但她们却像茫茫雪原中一盆温暖的炭火,驱散了我的孤独、忧虑和烦躁。第二天早晨,火车开动了,我很快到达了目的地。在陌生的土地上,在白茫茫的雪原中,我怀着美好的憧憬留下了走向社会和生活的第一行深深的脚印。此后,每当我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道路时,心里就会响起那单纯明朗的歌声:“雪花雪花,白白的雪花,像盐像糖,亮亮的雪花……”

              就在我沉浸在遥远而温馨的往事中时,窗外的大雪已经消失。那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突然地来,突然地去,犹如稍纵即逝的梦幻,而肖邦的钢琴夜曲,依然在我的周围回响,仿佛是那场大雪不绝如缕的美妙余韵。这早春的鹅毛大雪,尽管只是瞬间的闪现,但我很难忘记它们带给的遐想。我想,在喧嚣的生活中,有这样诗意的奇妙片刻,去放飞自己自由而宁静的心境,是那么的好。(本文有删改)

              (1) 请概括文章所记的“遥远而温馨的往事”。

                                                                                                   

              (2) 第二段中写“雪花”,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 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写小姑娘的歌声?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

                                                                                                   

              (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人们把肖邦的钢琴曲比作抒情诗,实在不是夸张,仅凭文字构筑的诗歌永远无法传达出这样的意境。

                                                                                                   

              (5) 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晶莹”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3.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 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      )→(      )

              (2)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4) 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 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4.

              大树之歌

                 ①冬末时,我们去北海岸拜访一位爸爸的老朋友。他的年龄比阿公和爸爸的年纪加起来都还大。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也算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反正,他看起来还是很强壮,很能生长的样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金山一条小河的河口边。他是看着金山乡长大的一棵大树。

                 ②什么样的树呢?它是一棵雀榕。雀榕的枝干通常长有许多肉红色的浆果,平地的鸟群最爱集聚那儿,所以它应该也有许多鸟朋友。河口附近还有许多雀榕,树龄都和这一棵差不多。感觉上这个河口应该是一个大树群生的地点,就像象群集聚的泥沼地一般的情景。

                 ③这棵基部足足可让四人拥抱的大树,叶子已经落得一干二净,只剩肥胖的躯干和枯枝伸向清冷的天空。以前爸爸去金山赏鸟,都会顺路去探望它。有一次,我在它身上粗略统计了一下,还有十来种草木寄宿在它身上,像常见的酢浆草、鼠曲草、黄鹌菜、马齿苋等,都会发现。但附近的人并非很善待它,他们在它的身上缠绕了电线,还挂鱼网铺晒,树干间的树洞里也堆积着废弃的空罐头和保特瓶。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下个月再来,想必已蓊郁成一片树海!

                 ④它的旁边还有一位垂倒的伙伴,大概是枯死一段时候了,又有新的小雀榕自枯树里长出椭圆、浅黄的优雅嫩叶,象征着新生命的孳生不息。

                 ⑤我们把树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鱼网拉下来。然后,离去之前,向树身行礼、祈祷。不知下一回再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你已长大到能爬上他的树肩,站在他的肩膀,看到湛蓝的海洋。

                                                       ㈡大树之死

                 ①每年春天,我都会如约前往金山,拜访那棵大树。一棵可能在荷兰时代就出现的雀榕。

                 ②去年孩子上国中时,我也带他去。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固定去探望它。有一回,我还带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前往。他们兴奋地手牵手围绕,结果要六个人才能够将它圈起来。

                 ③就不知今年春天,它会是什么样的形容,愈接近它时,我总是按耐不住,抱持一种复杂的期待心情。但谁会料到,当我抵达渔村,如常转弯,探头进去时,赫然发现,老树不见了。原本矗立着大树的地方,只剩下空旷的水泥地,一口深井,以及曾经陪伴它的红砖屋。

                 ④怎么会这样呢?我吃惊地倒抽了一口冷气。再趋前一看,老树竟然只剩下残根,整棵树都不见了。残留的树根已经腐朽和些许泥土搅拌在一块,村人似乎认为是肥沃的土壤,利用为菜畦,种满了红凤菜。

                 ⑤我再回顾四周,旁边一棵连皮掉落的巨大树干正躺在草地里,树上还残留者一些丢弃的垃圾。那不就是大树吗?

                 ⑥我走过去检视,兀自站着,低回了好一阵,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一棵大树往往都拥有上百岁的生命,更何况是雀榕,经常被视为重要的老树,被村人所膜拜,或者被列为保育的树种。哪有这么巧,这棵蓊郁的大树就这样突然辞世,毫无预警。

                 ⑦挨着旁边狭窄巷弄的住家探询,结果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无所事事地蹲在门口。她告诉我,老树是自己老死掉的。她还指着旁边的公园说,以前附近也有一棵,也是莫名其妙地死去。

                 ⑧我再回到大树伫立过的位置,仔细看周遭。除了有些变成腐木,还残留的一小段树根,透露了它在死前,显然被虫蛀蚀得相当厉害。同时,因为被水泥地面包围着,搞不好也是它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水泥是前几年才铺的,我愈看愈生气,直想把大树的死亡归罪到这个原因,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原因。

                 ⑨以后孩子们问到大树时,我将如何回答,是要老实地告诉他们现况吗?大树死亡了,要如何教育孩子比较好呢?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茫然,更有着几许失落,但也很感谢大树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让我每回去金山都有机会去探望,和它结交为永远的朋友。

              (文/刘克襄,出于命题需要,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保特瓶,一种饮料瓶。

              (1) 读《大树之死》,根据提示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期待——吃惊——(      )——生气——(      )——(      )——感谢


              (2) 结合加线的词语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出天空了。


              (3) 为什么作者有时称呼大树为“他”,有时又称呼为“它”?
              (4) 两篇文本分别以《大树之歌》和《大树之死》为题,请问分别抒发了“我”怎样的情感?
            • 5.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 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1)、(2)节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别样山茶红

                 ⑴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只要寒 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⑵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⑶那是山茶。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⑷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⑸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⑹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⑺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⑻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公元898年绘制的《南诏图传》中,它就出现在南诏王细奴罗家里。现存最古老的云南山茶,也许应数生长在楚雄紫溪山功德林的“紫溪茶”,树龄六百五十多年。而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玉峰寺院内一年能开上万朵花、荫地面积全国最大的“茶花王”,树龄大约五百年。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桂叶银红,高18.88米,是世界最高的茶花,树龄也近四百年。

                 ⑼让我对山荼之美有所顿悟的,却是这样一件事。

                 ⑽那天,我去郊区农村看望一位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他的家,院墙多处泥块脱落,屋顶瓦 沟枯草抖索。从厢房到堂屋,说话有回音却看不清周围堆放了些什么。但我们还是不期而遇或者说狭路相连了,与山茶。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⑾老人告诉我,他从小爱花。这些山茶是他在心情好时种下的,每天都要来仔细地照看。山茶活了, 长高了,枝繁叶茂了,好心情也就随之常驻常在了:山茶打苞了,骨朵饱满了、绽裂了,笑容也就随之在梦里开花。“今年,我还把它们一盆盆送到金殿去参加茶花展览了哩。”想不到老人对美的追求如此炽烈。是对山茶的爱,戳破了缠裹他的孤独,烧掉了包围他的凄凉。就是这生命中最原初的牵挂,鼓舞着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⑿云南的山茶之所以特别多,特别绚烂,大多源于人工的精心种植,栽培养护。尽管栽护它的人境遇会有不同,但他们栽下的都是对于美的不竭的追寻,养护的都是对于美的永恒的渴求。

                 ⒀别样山茶别样红,一枝一叶总 关情。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有删改)

              【注】漫漶:形容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

              答:                                                                        

              (2) 第⑴段描写寒流来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3) 第⑷段写到“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4)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⑽段中的画下划线句子。

                 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矿、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答:                                                                                        

              (5)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