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对以下两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①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②不见下渝州。

              【注】①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②君:作者的友人。

              A.《峨眉山月歌》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能够把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意境新颖,令人回味无穷。
              C.《峨眉山月歌》以记叙为主,诗人见月怀人,借月抒情,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D.《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 2.

              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 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4.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6)题。

               (甲)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乙)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甲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__。

              (2) 指出画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作用。

              (3) 你认为甲段的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4) 乙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闲看者________的精神状态。

              (5) 从甲、乙两段文字看,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6) 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了一首“自题小像”,诗中表达了什么感情?这种情感在课文哪些地方有所体现?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 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人奉命出使边塞慰军,却为什么以“蓬”“雁”自比?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称为千古名句,试简要赏析。

            • 6.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 7.

              【甲】登幽州台歌                          【乙】春夜洛城闻笛     

               陈子昂                                            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或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 8. 古诗鉴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①东南坼②,乾坤③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④关山北⑤,凭轩⑥涕泗流。

              【注释】①吴楚: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②坼:分裂。③乾坤:指日、月。

              ④戎马:指战争。⑤关山北:北方边境。⑥凭轩:靠着窗户。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

                                                                                           

              (2)联系颈联、尾联,试分析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西塘的水上清洁工 

              小河丁丁

              ①那年八月下旬,我和六妹来到西塘,一个小小的江南古镇。

              ②黄昏,我们沿着临河的长街漫行。一条小船在彼岸酒家楼下微微浮动,船夫坐在船头悠闲地抽着香烟。此人三十出头,身瘦衣宽,脸长长的,胡须头发有些零乱。游客朝他拍照,闪光灯咔嚓咔嚓,他毫无反应,只把一条腿歪搭在船舷上,半低着头,默默享受那支短短的香烟。那条腿也瘦,裤管显得有些空荡,薄长的脚板蹬着千层底的黑布鞋。开始我以为他在候客,后来看到船上放着长柄捞网和垃圾篓,才明白他是清洁工。

              ③他扔掉烟蒂,用桨顶一下岸石,小船就离了岸,慢慢地顺水漂移。除非是给游船让道,他都懒得摇橹。摇橹也用一只手,有心无心,不愿意绷紧肌肉。世上哪有这么悠闲的清洁工!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而他充耳不闻。我注视着他,人世间的喧哗躁动就变得轻了,淡了,全都成为他的背景。

              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漂进桥孔。我又坐到另一边的石墩上,目送他和小船渐渐远去。水面漂过梧桐叶,他漫不经心伸出捞网,连屁股都不挪一下。河边泊着一座“水上餐厅”,船楼的霓虹灯在水中投射出大片光影,奇异,诡艳。他把小船摇到滟滟的灯影里,那一刻真是如梦似幻。

              ⑤我痴痴地望着他和小船消失在夜色里,不愿离去。过了许久,他和小船从暗影中再度出现,往这边漂过来。这边桥下有个小小埠头,到了这儿,他终于站起来了,小船被一种神奇的力量推着向埠头靠近。他一个跨步上了岸,动作飘逸,恍若仙人。我担心小船因为他的蹬力离岸,小船却继续往前,轻轻触到石阶,好像能按主人心意行事。他拴好小船,上岸去了,我兀自望着小船出神,那把长橹在水中半浮半浸。

              ⑥“你又在想什么……”六妹似问非问。我没有回答。

              ⑦吃过晚饭回旅店休息一会儿,我们出来欣赏河街夜景,发现水上清洁工换了一个。这人身如铁塔,头大颈粗,登台唱戏李逵张飞非他莫属。那条小船载着他摇摇晃晃,好生吃力,似乎随时都会覆没。他叉开柱子般的双腿站在船上,膝盖绷得直直的,一只大手将长长的捞网牢牢夹在腋下,另一只大手掌着橹把将小船摇得飞快。

              ⑧正是放河灯的时候,好几家铺子在卖河灯,有莲花灯、船灯和心灯,还有一种是长方形,都用各色彩纸做成,十分精致。这些河灯点燃了,烛光从里面映着彩纸,漂在水中又映着波光,在黑暗中多么动人啊。可是游客们刚刚把河灯放下去,壮汉就匆匆赶到,“波”的一声用捞网将河灯扑灭,捞起来用力倒进垃圾篓。他那么粗鲁,对寄载各种心愿的小灯不带丝毫怜悯,简直就是“河灯杀手”。

              ⑨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灯还燃着你就这样……”“你回头再捞也不迟!”“至少等河灯熄了才能捞。”“不要捞了,河灯多漂亮呀!”

              ⑩壮汉却振振有词,声音像打雷一样:“我是打工的!我不干活人家不给我钱!”

              ⑪一个小姑娘含着眼泪向一位卖河灯的老太太投诉,老太太操着吴侬软语无奈地说:“跟他说也没有用,他呢……等他过去了就好了……”

              ⑫六妹很想放河灯,又不甘让自己的河灯遭遇灭顶之灾,就在那儿磨磨蹭蹭。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六妹买了一盏小小的莲花灯,下到濒水的台阶,在牵挂与侥幸的目光里,很小心地将莲花灯放到水面。莲花灯畏畏葸葸躲在河堤下,没有漂向河心,这儿有台阶挡着,不到近处发现不了,它是害怕那个壮汉杀回马枪吧。

              ⑭夜渐渐深了,街市渐渐冷清、寂静。我们走过幽暗的长巷回到旅店。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                              

               (选自《文汇报》2016年5月2日,略有删改)

              (1) 文章主要写了两位清洁工,处处形成对比。根据文章内容,把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人物内容

              第一位清洁工

              第二位清洁工

              外貌

              身瘦衣宽,脸长长的

              ①__________

              摇橹

              不愿意绷紧肌肉

              ②__________

              捞垃圾

              ③____________ 

              匆匆赶到捞起来用力倒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①上了石桥,我坐在石墩上,看着他和小船缓缓进桥孔。

              答:                                                                                     

              ②等了好久,终于等到壮汉驱驭着小船离去。

              答:                                                                                  

              (3) 第③段写清洁工,为何又要写“这边游人熙熙攘攘,对岸酒家正在呼喝划拳”请简要分析。

              答:                                                                                       

                                                                                                     

              (4) 文章结尾:我在露台上坐了很久,半分睡意也没有。读完全文,你一定也有很多思考,请写下你的阅读感悟。

              答:                                                                                 

            • 10.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好在,他终归识字,也有文化,祖国的乡村,也最为明白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姓名和粗通算术,也是生活的部分必然。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从一个乡村完小到另一个乡村完小,从一个乡村中学到另一个乡村中学。直至改革开放后,他被调入县里的一所高中,做了教导主任,最后主持这个学校的工作。一晃就让他全部人生的金贵岁月,43个春秋的草木荣枯,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感想,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个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像流水在干涸沙地上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流着,可终归无法挣脱干涸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立业了,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早已忘却的往事。 

              ⑥还记得,初一时,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一天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我便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同学,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那一天教室里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地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竟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收,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半天,到底又做错了什么?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同学们逃课捉虫正合校规事理,反让老师在讲台上一时有些哑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夺理,也许正是自己今天在写作中敢于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开始。可是,现在,面对耄耋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沙地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选自《读者》2015.10有删改)

              【注】①耄耋(mào dié),指老年,高龄。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耋,七八十岁的年纪。

              (1) 请分析开头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⑴文章写与老师相见,说了很多旧事。请概括出“我”初中时做的那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呵。

              (魏巍《我的老师》)

              蔡芸芝老师和张梦庚老师多是极普通的老师,可两位作者都认为他们伟大。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两位老师的“伟大”表现在哪里?

              蔡芸芝:                                                                      


              张梦庚:                                                                      


              (4) 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