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永远的槐花蜜

              赵学儒

              初夏,老乡进城,带来蜂蜜,是槐花蜜,即槐花盛开时蜜蜂采粉酿成的蜜。老乡说,这是头茬槐花蜜,是一年中最好的蜜,是咱太行山区最地道的蜜。老乡的一番话,把我带回到了三十年前的太行山老家。

              我老家是个被大山围起来的村子,因为少雨,山上栽满耐旱的槐树,每年春天柳绿之后,山上的槐树便开了花。近看朵朵串串,远望成片,从空中俯视,沟沟梁梁都是雪色。轻风摇曳,花海泛起股股波浪,吹来缕缕花香。这时,便有无数蜜蜂如天兵天将蜂拥而至,之后趴在花蕊上,再无声息,专心采粉。

              那时老家穷,乡亲们都要采槐花,或自己吃,或喂猪。一次,我跟母亲上山去采花,她用长钩勾下树枝,我把槐花摘下,放到袋子里。母亲的手被槐刺刺破,鲜血直流,母亲却笑笑,甩甩手指上的血,继续采。我家八口人,爷爷奶奶老了,失去了劳动能力,我爸在外地教书,很长时间回家一次,我们兄妹四个都在上学,母亲的辛劳可想而知。

              记得那日母亲穿了一件绿褂子,在白色花海中格外显眼。橘红的阳光也从树缝探下头来,与她的微笑糅在一起,越发灿烂。我摘了一朵小花放到嘴里,咂咂滋味,开始有点苦涩,却越嚼越香、越嚼越甜。我们满载而归,身上还带着香甜的味道。

              母亲把槐花带回家,摊在干净的地上晾晒,便于存放。接着,她开始鼓捣猪食。她把槐花放进大锅,点燃灶膛的火,等锅里的水烧开了,槐花瘪下去了,又把一些谷糠放进去搅拌,再兑些凉水,开始喂猪。圈里是黑白两只猪,一顿吞咽。年终,母亲把一只猪卖掉,还“缺粮款”,另一只杀了,肥肉炼成坨,作为全家一年的油水。

              我成家之后,在附近的水电站上班,家里的事基本落在妻子肩上。我上班是三班倒,一次早上下班回家,知道妻子去采槐花了,便去接她。山上,阳光灿烂,就像舞台上的灯光,槐花漫山遍野地舞蹈。一群群蜜蜂来了走,走了来,嗡嗡声此起彼伏。在这片雪白的花海中,妻子头上的红纱巾分外妖娆。采完花,妻子开始下山。她的肩上背着装满槐花的筐子,筐子上还摞着鼓鼓囊囊的麻口袋。下坡时几乎是一路出溜,妻子的腰杆却总是挺得笔直,抵住筐子和口袋。回到家,她解下被汗水浸透的纱巾,让我替她拔头皮里的槐刺。猛地拔出来,殷红的血也跟着渗出来。

              那年,我们家盖新房,妻子特地养了三只猪,或卖了钱支付材料费,或用来招待帮工。为了让猪吃饱喝足快些长大,妻子采回了很多槐花,晾晒在房前屋后、坡坡台台,吸引了很多蜜蜂前来。老乡说,我知道城里什么都有,但这蜂蜜是自己家的,可甜了。我也没客气,认真地对老乡说,这蜂蜜永远是最好的。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06月02日15版)

              (1) 本文主要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文中画线句的用意是什么?下文有句话跟它照应,你能找到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说说第二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细读全文,你怎么理解标题中“永远”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莫问远方有多远

              王纯

              小时候,我跟着母亲去城里的表姨家走亲戚。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了很久很久,我非常累了,表姨家怎么那么远呢?远得好像永远都走不到。我不停地问母亲:“到了吗?还有多远?”母亲安慰我说:“快了,快了!”我走几步,就要问:“到了吗?”很快,我筋疲力尽了,可仍然没到。我坐在地上耍赖,再也不肯走一步。母亲只好背起我,继续朝前走。我趴在母亲背上说:“妈,表姨家怎么这么远?你不累吗?”母亲说:“我不累!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真的,母亲很轻松的样子,即使背着我也不嫌累。走了一会儿,我们终于到了表姨家。

              那次的路途简直成了我的一场苦旅,让我记忆深刻。后来,再遇上走远路,我坚决逃避,再不肯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远方有多远;而母亲呢,不管多远的路依旧不怕,迈开脚步就走,她还是那句话——“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

              多年后,我重新回味母亲的话,觉得真是很有禅意。“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远,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我之所以感到累,除了年龄小,更主要的原因是太过关注远方有多远,总想尽快到达目的地,但脚下的步子却快不起来,这种心理上的恐惧、茫然、失望,让我丧失了勇气和信心。而母亲呢,不去关注目的地,只管走好脚下的路,所以她不会感到累。

              即使成年以后,我们很多人依旧不能摆脱那种关注远方有多远的心理。记得那年,我决定通过自学考试拿下本科学历,我给自己制订了目标:两年之内一定要拿到本科学历证书。接下来的日子,我开始紧张地准备考试。过了一科后,我翻翻剩下的科目,摇头叹气说:“还有这么多科,太难了!”好不容易过完了三科,时间已经过去一年半了。我还是总盯着剩下的科目,有时还会用手掂掂那些书的分量,暗想:“哪辈子能过完所有的科目呢?”工作、生活本来就够累人的了,再加上自学考试,简直要累死人。后来,我终于撑不住了,最终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还好,几年后,我又重新参加自学考试。我不再关注什么时候能过完所有的科目,只是默默地努力,一科一科过,就像翻越高山一样,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即使山的那边依旧是山,我也只管走好脚下的路。就这样,我终于拿到了本科毕业证。我欣喜极了,走着走着,真的走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

              喜欢写作以后,经常有文友和我探讨写作的事情。很多文友为自己制订了高远的目标,每天都总结离目标又近了多少。但很多时候,目标是那么遥不可及,人就像蜗牛一样一点点朝向远方,我们前进的步伐太慢,而远方又太远。走着走着,就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原来的百倍信心也一点点丧失了,几欲放弃。我对他们说:“莫问远方有多远,只管从从容容往前走。走着走着,路就宽了,花就开了,目的地就到脚下了。”

              远方是我们必然会抵达的驿站。莫问远方有多远,一直向前,总有一天会与一个个远方不期而遇。

              (1)说说标题“莫问远方有多远”的妙处。

              (2)我还是总盯着剩下的科目,有时还会用手掂掂那些书的分量。(请从描写的角度体会加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3)走着走着,真的走到了春暖花开的彼岸!(结合语境,说说加线词语在句中的含意)。

              (4)“只管朝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选文前三段反复引用母亲的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5)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6)阅读本文,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请用一则格言警句来回答。

            • 3.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香山野桃悄然开
              黄亚洲

              北京香山,今日风野。

              沿着曲曲弯弯的碎石山径一路蜿蜒上山,耳边都是好风,如兽吼。满山的树杈与枝丫,互相打得啪啪响,更不消说未知何时一路绑于树干的那几十根指路红布条了,痉挛成癫狂状。我们几个上年岁的,各自在营地周围寻找避风地儿。要这么站在风口的话,人的骨头怕也会哗哗响了。

              我顺坡往南,一直走,直至下到一个山坳,顿感风声已柔,便投着一块大石头坐下,歇口气。

              才刚举头,便见着那飘飘抖抖的几株野山桃了。那是树还是舞蹈啊,我’晾呆了。一树一树粉白色的花,落在眼里,真妖娆得不行。

              花不大,远望有点像樱花,密密层层的。背景虽是瓦蓝的天,但一树看过去皆是粉白,很难见到星星点点的蓝。(A)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我站起来,慢慢向她们走过去,于是就见着好几只蜜蜂在花间忙来忙去——飞翔得连声音都没有,像是要把全部的气力都花在吸吮上。

              这一隅无声的春景,叫我望得久久出神。幸亏香山今日风大,鬼使神差地让我下到一个不知名的山坳里,有了这场小小的叫人惊喜的艳遇。

              感谢兽性发作的风,你啊,你把人性催出花来了。

              我不知道世上有多少人相遇过这几株灌木形状的野山桃,相遇过三月的这些婀娜无比的粉色山桃花,还有花间的这一群闷吞独食的小蜜蜂。

              显然,这几株俏丽的野山桃也根本不在乎有多少人看见她们,她们知足,就在这不知名的山坳里,她们守着一小块蓝天和一方干燥而忠厚的土地,每年三月,准时来一次热烈的舞蹈,或者少女般腼腆地静立着,然后在蜜蜂的帮助下孕育夏日的小小的山桃,再然后,在寒流里剃发闭眼苦守,等待来年春天的抚摸,再准备一场少女的粉色舞蹈。甚至,多少年后,她们也会安安静静地倒下,让蜜蜂和蜜蜂的后代从此再也找不见她们。

              当然,她们也有后代。她们的后代可能就成长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而一场悄悄的舞蹈也按照美丽的遗传密码,开始排练。

              我今天要是没看见这些,一切也都在进行中。我今天偶然瞥见了她们,一切也都没有被打乱。偶遇就是这么普通,也是这么惊心。

              大家开始下山。一路上我还惦记着那一小群婀娜的野山桃。我想,其实,平凡并不是寂寞。平凡里也有舞蹈、蜜蜂与爱情,也有令人心满意足的生生不息,不需要多少人在意,也不祈求多少人抬举。有阳光,有风,有蜜蜂,也就一切都有了。

              养在深闺人未识,或许就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好吗?挺好。

              今天,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
              (选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5日,略有改动)
              (1) 请按照顺序用原文中的词语写出作者情感不断升华的过程。
              惊呆——(          )——(          )——(         )
              (2)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在上文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A) 山坡北面风吼起来的那一刻,滑下南坡的一股小小的风,也会吹得这几株野山桃腰肢大颤,那密密层层的花也就互相厮磨在了一起,那种无声的舞蹈真是热烈;


                     (B)若是北面风声小了,那些秀丽的花顿时就在安静的阳光下庄敬自强,少女般腼腆,纹丝不乱。


                                     
              (3) 文中画线句是用怎样的描写方式写风的?这里写风有什么作用?

                     

                            
              (4) “我就是一只蜜蜂,被风牵着,邂逅了一场少女的舞蹈,意外地被温暖了一番”中的“温暖”有怎样丰富的内涵?
            • 5.

              苏轼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请问他们最不可能看到什么景象?( )

              A.小斋幽敞明朱曦
              B.轻罗小扇扑流萤

              C.烟笼寒水月笼沙   
              D.江枫渔火对愁眠
            • 6.

              古诗鉴赏。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歌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这种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 7.

              尊重梦想

              厉慧吉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二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要比学生的想象力。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缸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次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电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的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诫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1) 从全文看,王老师对燕红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 理解“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 无可奈何地想”中加下划线词语“无可奈何”的含义。


              (3)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试分析燕红眼里充满了泪水的原因。


              (4) 文中画线句部分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 8.

              《民工父亲的“幸福”》     

                ①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地打着字。光线很好,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敲门声,像宁静的湖面扔进了一个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心里好生纳闷,嘀咕道:门上不是有门铃吗?为什么还要这样乱敲门? 

              ③我轻手轻脚地走到门边,屏住呼吸,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斑斑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的神色。他是谁?想干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海里闪现。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并做好随时关上门的准备,问道:“你找谁?” 

                ④只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从里面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意,嗫嚅道:“同志,我是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

                ⑤“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那根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 

                ⑥见我态度平和,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激动,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如果他看到城里人住上他爸爸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描述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一脸焦灼和企盼。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位细心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者在报刊上发表一篇小文章,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那是一个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⑧这位民工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忍不住说道:“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简直莫名其妙;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⑨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一双眸子很亮。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但看到我热情和蔼地抚摸他的头,才放松下来。他父亲在一旁堆着一脸的歉意,不停地说道:“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 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他们好像生怕将木地板踩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我看到,此时,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在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在砌这面墙的时候,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口,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黄沙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⑩看得出,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一些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挺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⑪看完了我的新居,两人亦步亦趋地退向门边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两只手,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⑫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⑬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⑭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感到高大了许多: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坚强。 

              (1) 结合全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文中民工父亲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⑩段和第⑭都写到父亲挺腰的动作,结合课文说说两次挺腰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具体语境,回答下列两小题。

              ①请说出“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中“幸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说说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三个方面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发(不少于2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尺   子      

              ①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郑祺喜欢搜集各式各样的尺子。
              ②郑祺的父亲是裁缝,在老街开着一家裁缝铺。手工缝制,工艺讲究,在老街有着很好的口碑。郑祺“抓周”时,绕过父母故意放在他眼前的 “元宝”“官印”,抓住了郑裁缝天天离不开的量衣软尺。郑裁缝不甘心,把软尺挂在自己的脖子上,让郑祺重新抓,结果郑祺竟然摇摇晃晃站起来,踉跄着迈出了他人生的第一步,稳稳地抓住了郑裁缝脖子上挂着的尺子。这孩子,莫非要子承父业,长大了也做裁缝?
              ③郑祺喜欢尺子。上学后,他书包里总放个软尺,课间没事就拿出来量墙量树,量校园后墙根的小草。班里男女生同桌,中间画一道线,谁也不能超过“三八”线;班里的王大头,仗着身高体壮,在课桌上画的线明显是偏的,同桌只要过线,他就用胳膊肘顶人家。女同桌哭了,找到班长告状,班长也惧王大头,就推给郑祺,说郑祺有尺子,给量量谁侵略谁!郑祺马上拿出尺子,认真地量了两次,说王大头侵略了十五点四厘米。同学们起哄,郑祺潇洒地收回尺子,看也不看身后叉着腰,瞪着眼的王大头。
              ④放学路上,王大头把郑祺堵在了河边的木桥旁,手里拿着根枝条。王大头说:“你不是会量吗?我手里的枝条有一米二,你量量。”
              ⑤郑祺拿出尺子量过,说:“一米一”。
              ⑥“一米二!”
              ⑦“一米一!”
              ⑧王大头的枝条抽在郑祺的身上。
              ⑨“一米二!”
              ⑩“一米一!”
              ⑪枝条又落在郑祺身上。
              ⑫“一米二,你再给我量。”
              ⑬郑祺拿尺子量过:“一米,你刚才把枝条打折了。”
              ⑭王大头气得哇哇叫,夺过郑祺手中的尺子扔进了河里。
              回家后,郑裁缝抚摸着郑祺的头说:“你做得对,孩子。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心正,尺子就正。”
              ⑯郑祺大学学的专业是工程建筑,学业虽紧张了,收集尺子的喜好仍没有变。各式各样的尺子装了好几纸箱。
              ⑰郑祺在宿舍里经常给大家表演测量,屋子里凡能看到拿到的物件,郑祺就用手来丈量,结果也和尺子量的不差分毫。更绝的是,他还能目测出你两眼之间的距离、手臂的长短、步幅的长度。
              ⑱郑祺毕业分配到了建设局,要和大大小小的开发商打交道。经过六年的历练,郑祺升任局长,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⑲郑祺喜欢尺子,还将搜集到的老木尺子包装成精美的礼品,送给同事朋友。尤其是朋友家只要添丁,他是必定要选个好尺子送给人家的,寓意孩子长大后会成为赤子,爱国爱家,孝敬父母。朋友都说他抠门儿,他呵呵一笑,礼轻寓意重。
              ⑳郑祺再次见到老同学王大头是个午后。王大头已经是财大气粗的开发商,手眼通天的人物。
               ㉑郑祺知道王大头约他喝茶的目的。王大头开发的几个小区竣工验收,有人举报单元实际面积与施工图纸有差异,却被王大头打通关节过了关。郑祺带着调查组去了现场,查看了情况。郑祺认为至少有百分之二的误差,果真工作人员再次测量的结果是百分之二点一,每个单元面积少了二点七三平方米。大家都惊奇地咋舌。
              ㉒茶过三泡,王大头沉不住气了:“老同学,你就大度些,我不会亏待你。”
              ㉓郑祺呷了一口茶:“老同学,你这两个小区,八百套住房就要昧下老百姓一千多万啊,这钱你就挣得安心?”
              ㉔王大头说:“老同学,我这人喜欢直来直去。我也不为难你,误差总会有的。差一平方米,行了吧?给个面子。”
              ㉕郑祺摇摇头。
              ㉖王大头拿出一个纸袋放在郑祺眼前:“美金,五万,一平方米!”
              ㉗“二点七三平方米!”
              ㉘王大头的脸有些扭曲了:“老同学,别把事情做绝,处世小心为妙。”
              ㉙郑祺站起身,说:“老同学,我又不是没有挨过你的枝条,呵呵。谢谢你的茶,真是好茶啊。送你一把我收藏多年的木尺。告辞!”
              ㉚郑祺走出茶社,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
              (1) 小说的第②段详写郑祺“抓周”有何用意?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郑祺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


              (3) 赏析第⑮段的划线句。


              (4) 小说中为什么两次提到王大头?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5) 小说以“尺子”为题,有何好处?

            • 10.

              送人之荆门

              明·浦源

              长江风扬布帆轻,西入荆门感客情。

              三国已亡遗旧垒,几家犹在住荒城。

              云边路绕巴山色,树里河流汉水声。

              此去郢中应有赋,千秋白雪待君赓

              (选自《明清诗赏析》)

              【注释】①郢(yǐnɡ):春秋战国时楚国国都,此处借指朋友去的地方,即荆门。②白雪:也称“阳春”“阳春白雪”,古代楚国歌曲名,也用以比喻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③赓(ɡēnɡ):继续。

              (1) 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别从                      两个方面来表现荆门的特点。 

              (2) 此诗尾联与李白《送友人》诗中的尾联所抒发的情怀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