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春》(节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飘飘的,草软绵绵的。

                 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B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C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D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E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地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香。

            • 2.

              谈生命(节选)

              冰心

              生命又像一颗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的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的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的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的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的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阅读以上文字,回答问题。

            • 3.

              诗意的周庄 (张峪铭)

              ①雾霭沉沉,一切仿佛浸在乳中,傍晚时还未散尽。一路颠簸的车子像乌篷船一样,欸乃着摇进了周庄,好像根本没有什么前奏序曲,梦一样的水乡小镇就映入了我的眼帘。

              ②黄昏下的小镇坐落在河的两岸,错落有致的房子,粉墙黛瓦,里面的梁柱已被岁月熏得发黑,让人觉得周庄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袖着手悠然地守在这流淌千年不息的水边,淡定地、慈祥地等着四面八方的来客。水乡小镇游人如织,丝毫没有“牢落暮霭初收”之景象。

              ③水是周庄的血脉,四通八达的。水的两岸用麻石砌成,隔一段路就有一个下河台阶,供人洗洗涮涮,那晨曦中的砧声让枕河而眠的人们走出温柔的梦乡;那日暮时的船影将外面的精彩世界卸到了千年古镇。我沿台阶走到水边,掬起一捧,发现碎光满河人影婆娑,抬眼一望,街上的灯渐次亮了,周庄像一位优雅的模特款款走上了灯光水影中的T型台。

              ④一位穿着碎花蓝衣服的阿姨摇着橹,将乌篷船从远处划了过来。一股暖意顿时传遍我的全身,那窄袖花襟,那碎花底子,刺绣精巧的服饰似乎唯有江南景色方能染织而成,也只有水乡女人穿上才那么贴身,让江南长大的我忽地回到了儿时的记忆,又让我想起歌手谢军那“南方小小的乌篷船”,想到“载着当年梦中姑娘驶向了何方……”

              ⑤千百年来,水滋养着江南的雅致风物,船书写着水乡的独特人文。

              ⑥人流推着我走弄穿巷,在逼仄的骑楼小巷中追溯着小镇的历史,不时又回到河旁。这当然要归功于桥。周庄的桥多得犹如针脚较密的线,不时缝着两岸,又永远不会缝合在一起。“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众多游人就成了桥上来往穿梭的针。

              ⑦周庄不长的河道横七竖八摆着十四座元、明、清时期的石桥,从一头望去,桥中有桥,桥上有桥,一桥套一桥,那桥身与桥影组合的圆就像串在你眼光上的糖葫芦。著名的双桥横折相依,立于两河之上,桥洞一圆一方,宛如两把大锁将两条小河紧紧地锁住,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巧夺天工。

              ⑧周庄人将一座座桥架在河道上,不仅方便了生活,成就了美,而且突显了智。因为桥的智慧在于让过了水,渡过了你。

              ⑨其实周庄的智慧何止于此。周庄人在商场风生水起时,没有忘记打造自己的后花园,不仅追求到了富甲一方的财富,也让精神得到很好的憩息。“沈厅”“张厅”那诗意的栖居,让身在鸽笼的城里人感佩不已;那手工作坊透出的古意,万山蹄香气里的传说,让人生出许多遐想;那刺绣绣出的“团圆鱼”, 更是寄托着周庄人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祝福……

                 ⑩周庄是古老的,是吴王少子的封地;周庄又是传奇的,是沈万山巨富的根基;周庄更是美丽的,她美得原汁原味,没有功利雕饰,你随意按下快门,都是一框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韵风情。
                 ⑪走出周庄,我不觉感叹她是江南水乡中一首最精致、最完美的诗。这做诗的,是游人,更是祖祖辈辈的周庄人。  
            • 4.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回乡下,跟母亲一起到地里去,惊奇地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地藏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

              ②我问:“怎么草也开花?”

              ③母亲笑着扫过一眼来,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

              ④我愣住了,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⑤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学科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计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残疾,可有,可无。

              ⑥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息在里头。我很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感伤。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⑦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时,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报上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⑧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⑨刹那间,台下一片静。

              ⑩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著。

            • 5.

              阅读《济南的冬天》,完成下列各题。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6.

              我恋着这片沙漠

              姜彦化

                 ①严冬。沙漠。在这漠峰下被人们遗忘的角落,在四壁钻风漏雪的蒙古包里,我降生在人间,香甜地睡在妈妈用牛粪火烫热了的沙子上。孩提时,我在沙漠上爬着、睡着、跑着、幻想着。我曾痴呆呆地站在最高的漠峰上,伸出一双枯瘦的手,只想撕下两片彩云,为妈妈做一件合体的新衣,为沙漠绣一面五彩斑斓的面纱。

                 ②然而,童年那金子般的梦,年复一年地被牧主家欢庆春节的爆竹搅散。我哭丧着望着妈妈,望着冷酷的沙漠。妈妈啊,你的脸色为什么总是那样憔悴?沙漠啊,你的面容为什么总是单调得一色赭黄?

                 ③为母亲那件合体的新衣,我背起了小米和步枪;为沙漠那五彩斑斓的面纱,我投进了党的怀抱。春天,沙漠插上了红旗。红旗下,我把退伍证书交给了党支部书记额尔敦大叔。大叔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把团员交给你,我把青年交给你,我把民兵交给你,你要把沙漠变成绿色的宝石。”于是,团员们担着水走来了,青年们抬着树苗走来了,民兵们扛着铁锹走来了。这里栽下了松苗,那里埋下了枝干;这边种上了沙打旺,那边撒下了树籽……

                 ④沙漠的月夜,催人入梦。我躺在松软的沙滩上,仿佛依偎在妈妈的怀抱,轻轻地呼唤着远在天国的母亲……母亲走来了,穿着合体的翠绿新衣,后面跟着一群美丽的姑娘,姑娘们的头巾是绿的,衣服是绿的,裙子是绿的。母亲和始娘们挥舞着长长的绿绸,尽情地跳着唱着——“我们把这颗绿色的。埋下,勤劳的汗水把它浇灌成绿色的宝石……”我醒来了,咀嚼着这甜美的梦,感受到了绿就是生命。

                 ⑤治沙大军来了,擎着营造三北防护林的红旗来到了沙漠上。男女老少都来了,唱着“种树种树,发家致富”的歌儿来到了沙漠上。

                 ⑥沙漠复苏了。从治沙大军的铁锹尖上,从我那被烧焦的心坎上,从沙漠那袒露的胸怀中,又抽出了新的绿芽。北坡上,额尔敦大叔的孙子在承包的五百亩松林旁,挥起了爷爷留下的铁锹,栽下了一千亩樟子松树苗;西坡上,寡妇王二嫂子带着高中毕业还乡的儿子,耕耘着自家的沙打旺草籽基地;南坡上,当年出名的懒汉旺申扎卜和女儿穿梭在千亩黄柳之中,精心地选着明条,他们要用“富”字编织箩筐的新花纹,出口时产地印上两个红字——中国;东坡上,紫花苜蓿一派紫红,花丛中走来了一对情侣,憨厚的蒙古族青年巴特尔对美丽的汉族姑娘翠叶说:“咱们民族不同,心是一个,我愿把这片苜蓿草送你做嫁妆。”姑娘嫣然一笑:“谁喜欢这么一小片?我要整个翠绿的沙漠!”

                 ⑦漠峰上,我这个七十岁的沙漠老人,在当初插过红旗的地方,搭起了哨所,背着双筒猎枪,护卫着红旗,护卫着沙漠,护卫着翠绿,尽着一个老兵的职责……

                 ⑧沙漠是我的出生地,沙漠也将是我的归宿,因为我是沙漠的儿子。但愿我的这颗赤子之心,化做绿色的宝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9月17日《人民日报》)

            • 7.

              在山阴道上

              方令孺

                 撩起窗幕,看初升的红日,可把它五彩的光华洒在湖上了么?可是,湖水呈现着一片冷清清的铅色,天空也云气沉沉。难道今天的旅行又要被风雨来阻挡么?

                 好久以来,“故乡”就在吸引着我;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美妙的名称,像童话一样,时时在我思想上盘桓。我想看看咸亨酒店、土谷祠,还想看看祥林嫂放过菜篮子的小河边……在那浓雾弥漫的黑暗时代,鲁迅先生在那里开始磨砺他的剑锋,终生把持它,划破黑暗,露出曙光。今天我决定要去瞻仰磨剑的圣地。

                 湖水轻轻地拍岸,像是赞同我的决心,天空也对我显出无可奈何的气色。七点钟我们就从北山下乘车前去。这时云雾渐渐稀散,清风吹送着月桂的芳香,阳光从薄云后面透射出来,像放下轻轻的纱帐,爱护似的,笼罩着大地。

                 汽车一转弯,将要到钱塘江大桥了,我看见高大的六和塔,岿然坐在林木蓊郁的山岗上,背负着远山与高空,下临浩渺的白水,气象非常雄伟。

                 在高楼钱塘江大桥有两层,底层走火车,上层走汽车,因此说像高楼一样的大桥。一样的大桥上,俯看江水,像一条潇洒的阔带,从西面群山之下,一撇而来,越流越宽,向东长逝,到眼睛所能见到的尽头,水和云都融合成一片混沌。

                 山川的壮丽和我心里正在思想的巨人形象,也融合在一起。

                 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沉沉地压在整片大地上。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绵不断的山峰,山峰青得像透明的水晶,可又不那么沉静,我们的车子奔跑着,远山也像一起一伏的跟着赛跑;萧山、河桥,刚刚落到眼前,却又远远退到车的后面。

                 中午到了绍兴城。

                 我们走在青石铺成的古老的街道上,心情是这样严肃又欢愉,眼睛四处张望,处处都像有生动的故事在牵引人。

                 一片粉墙反映着白日的光辉。新台门的门口簇拥着一群红领巾。他们一看到新来的客人,便又簇拥过来,牵牵客人的衣袖,抚弄客人的围巾,亲密地交谈,并争先要领路。我就和这些孩子们一道拥进了黑漆的大门。

                 这是一座古老朴素的房屋,空阒无人,可是,这方桌,这条台,这窗前的一把椅子都告诉了我们许多故事,就是在这座房子里,鲁迅先生幼年和农民儿子结成朋友;在父亲的病中分担了母亲的忧愁;从这里他认识了封建社会的欺骗与毒辣;被侮辱与损害的究竟是哪一些人!十七岁的时候,在一个刮风下雨的早晨,带了一点简单的行装,辞别了母亲,走出这座黑漆大门,奔向他一生战斗的长途。

                 百草园是芳草萋萋的后院。这是幼年鲁迅的乐园。孩子们在园里跑着,笑着,在那儿寻觅,可还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他们又围在亭子旁边,仰着头,望着塑像;孩子们的脸,像朝阳照耀下初开的百合花,眼睛像星星一样的明亮,亮着无限亲切爱慕的光。

                 一座曲折如画的小石桥把我和孩子们引到三味书屋。书房里的陈设,正像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的一样,正中的书桌上,现在还放着寿老先生手抄的唐诗。好像这儿刚刚放学,老先生和学生们都吃饭去了。

                 今天,我们的孩子,有了明亮的课室,有了大片的草地,还有细沙铺成的球场。他们有了自由广阔的天地。我这样想着。突然在脑中出现一座勇士的雕像: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我抚摸着身边一个孩子的头发,心中油然生出感激的深情。

                 我正在默默地寻思,一只小手伸过来了,又一只,又一只。原来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要整队回去了。我们热情地握手,说着:我们还要见面。

                 回来的路上,我们让车在河边慢慢开行。在静静的黄昏里,发光的小河上,划着一只乌篷船。船尾坐着一个农民,戴着毡帽,有节奏地划动一根大桨。河岸上,有时是稻田,有时又是开着红花、黄花的青草地,草地上有一群牧童在放牛,牛背平得像一块石板,牧童从牛角间爬上爬下,牛万般温存地驯服着。

                 我不知道这可就是著名的山阴道?

                 鲁迅先生在一篇《好的故事》中描写过: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秋,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生活本来应该是这样和平、美丽,而且光明,鲁迅先生所说《好的故事》,正是他所想望的好的生活。然而,在昏沉如夜的时代里,人们只能在朦胧的梦中见到,即使是梦,也被打碎!

                 今天,鲁迅先生在三十年前朦胧中看见的“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的《好的故事》,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水底,而在我们祖国大地上,到处出现了,并将“永是生动,永是展开,以至于无穷”。

                 转过山路,就看见了反映出幕天幽蓝色的湖水。远处城市,电灯通明,烘托着天空,像一片光的海。

            • 8.

              阅读下面语段《临窗看柳》,完成下列题。

              (1)今年春天,虽然春寒料峭,但柳枝仍早早返绿,一夜之间,新绿满枝,煞是可爱。但我因为竞选课代表失败了,心情很不好,坐在椅子上,呆呆地望着窗外。

               (2)风乍起,柳枝欢快地笑着、跳着,展示着自己,眼角眉梢间洋溢着无限欢乐。我似乎听到一曲柳哨的歌。歌声中片片柳絮随风飞舞。

              (3)一会儿,风停了,柳枝恢复了它的平静,垂了下去,它不能载歌载舞了,心中一定有着淡淡的忧伤,虽是这样,柳枝依然保留那象征活力的绿色,希望能再把绿色写在天空。

               (4)就这样,柳枝周而复始地飘起、落下;年复一年地返青、枯黄,永恒不变如一条真理。我看了许久,也明白了许多;如果你有空,就看看窗外,看看柳枝,用心去体会,你会明白许多的。

            • 9.

              美景,总在半梦半醒之间

              迟子建

                 ①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着脸,没心没肺地笑。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加它身上几声骂。看来过于光明了,也是不好。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②在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给我带来踏实的睡眠。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穿窗而过的月光,会拿出主子的做派,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A.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③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春天的月光,似乎也带着股绿意,有一种说不出的嫩;夏日的月光呢,饱满、丰腴,好像你抓上一把,它就能在指尖凝结成膏脂;秋天的月光,一派洗尽铅华的气质,安详恬淡,如古琴的琴音,悠远、清寂;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它落到雪地后,新鲜明媚得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原来雪和月光,是这世上最好的神仙眷侣啊。

                 ④满月的日子,故乡的亲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快活地喝酒聊天。晚饭后,熄灯睡了。

                 ⑤大约凌晨三点来钟的样子吧,我被渴醒了,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做起了画。喝过那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B.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⑥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只要睁开眼,蒙眬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⑦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窗外的山,哪还有满月时的盛景?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昨夜那一场热烈的燃烧,留下了缺口,不知去哪儿疗伤去了。因为它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所以不管怎么调理,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而就不燃烧了,因为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灰烬,而灰烬,是生命必不可少的养料。

                 ⑧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在那个时刻,那团月亮无疑成了千家万户共同拥有的一盏灯。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

                 ⑨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显得夺目。  

            • 10.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淘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该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车行山谷中,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把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漩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睢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个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要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⑧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