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飞翔的古树

              ① 古树是村庄的根。古树是村庄的魂。

              ② 一棵古树的名字,往往就是故乡的名字。一棵古树,往往就是我们牵挂在心灵深处的故乡。

              ③ 我尤其喜爱村里那棵蓊蓊郁郁的老皂荚树。它就挺立在我家那条歪歪扭扭的巷口。当浓浓的夜色刚刚褪去一点点苍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便醒了。它们清脆的啼鸣声像一粒粒从树蓬中滴落的露珠,一声一声地叩敲着乡村的夜幕和宁静。东山顶上的星星,在它们的啼鸣声中一颗一颗地消隐了。大树枝蓬下的村庄也渐渐醒了。村庄的一天从古树上开始了。

              ④ 村庄的一天也在古树下结束。傍晚的时候,当古树的树荫渐渐化成黛灰的暮色,当那一团暮色从树蓬间缓缓升上天空的时候,那些在外野了一天的鸟儿便扑棱扑棱飞回来了。跟着鸟儿返回到村庄里的,还有那一群一群漫不经心的牛羊,那些荷着锄头或背了一捆木柴,提着一篮青草的农人……

              ⑤ 古树,给予了我们童年和少年生活以浓浓乡野诗意,也赋予了乡村少年以浓郁绵绵的乡思和乡愁。它像一只温热的大手,紧紧扯拉着我们这些从村庄飞出的风筝;它像一个沧桑的岁月鸟巢,永远在我们灵魂中响着一声一声苍凉的召唤;它像黄昏时村头那母亲一样模糊而熟稔的背影,在白云苍狗中引领着我们沿梦回家。没有人不相信,这棵把根须扎在村庄几千年岁月深处的树,它将越扎越深,扎向那些我们只能遥想的未来。不论多少代的村人逝去了,但它仍将站着;不论多少岁月落叶般飘落了,但它仍将站着。它是村庄永恒的绿色太阳和月亮。

              ⑥ 但是它却飞走了。先是被锯掉一根根粗大的枝杈,仅仅保留了千疮百孔的沧桑枝干,然后在机器的轰鸣中被刨出了树根,用庞大的吊车小心翼翼地吊起,装在一辆轰轰隆隆的卡车上飞向遥远的都市,移植在陌生城市的某个园林里。

              ⑦ 它去了,永远不再归来了,那些失去巢的鸟儿们等不到它的归来了,那些村庄上空的缕缕炊烟也等不到它的归来了,那些常常蹲在它树荫下的老人们更等不到它的归来了。它被刨开的树坑,像一个巨大的伤口让村庄疼痛着,两年了,没人往里面填上一锹的土,只有一些老人和村庄的牲畜默默蹲在一旁失神地怅望着。它的离去,让村庄有了无边无际的空旷和虚浮。

              ⑧ 我不知道一棵树或一棵草有没有乡愁。而我是有着一缕一缕浓浓的乡愁的,在惆怅的乡梦中,我常常望见巷口的那棵参天古树。有时我是它枝蓬中那一只常常绕树三匝的鸟儿;有时,我是它细细碎碎在风中轻轻拂动的一枚叶子;有时我是它一朵米黄色的米粒大小的皂荚花……它几乎是我的全部乡愁梦,而我,只不过在它的浓荫下仅仅生活过二十年。而这棵树呢,它荫下的泥土已和它紧紧相拥了几千年,它树蓬中的炊烟已和它盘绕了几千年,在它树荫下生活的人们已经伴了它十几代几十代……如果它有乡愁,那会是多么浓郁,多么沉重啊!它不像我们,可以在某个时刻重返村庄,它只能站在陌生城市的某个园林中,朝着村庄的方向永恒地怅怅眺望,它只能在城市的灯红酒绿中寂然伫立,在清晨的每一枚树叶上盈涌一滴苍凉的老泪。

              ⑨ 没有了古树,没有了根,哪里是我们的村庄?哪里是我们的故乡呢?

              ⑩ 真的无法再找到让灵魂回家的路,因为我的灵魂丢失了自己乡愁的路标。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1) 阅读了全文,你觉得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2) 本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两部分在表情达意上各有侧重。请你先用斜线在下面的序号中划出本文的层次,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两部分各侧重表达了什么?

              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⑵.             

              (3) 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写得非常美妙,请任选一个角度略作赏析。 (4) 第⑧段为什么说古树会“在清晨的每一枚树叶上盈涌一滴苍凉的老泪” (5) 本文在写法方面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
            • 2.

              呵,中国心

              (1)朋友,当你听到《我的中国心》这支歌的时候,难道你不陶醉在那优美、深沉的旋律里?难道你不被歌曲所抒发的那种强烈的爱国情愫所感染?难道你不因此而联想起许许多多有一颗中国心的炎黄子孙?

              (2)“……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3)在歌声中,我想起了一个四五岁的小孩,他蹲在一边,看着一张图纸。我和几个伙伴在打排球。突然,球掉进了水沟里。“哎,这张纸给我擦球行吗?”“我才不呢!”我掏出一块巧克力,说:“你把纸给我,这巧克力就归你。”他望望巧克力,又望望地上的那张纸——哦,这时候我才看清那是一张中国地图。他摇摇头。我故意追问了一句:“你不想吃吗?”“想。”“那你怎么不给我?”他扑闪着大眼睛,认真地说:“爷爷说,不能出卖祖国。”

              (4)热爱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共同感情。这种感情一代连着一代,缠绵不断。你看,这个幼小的心灵里,不是已经注进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了么!

              (5)呵,中国心!中国心!

              (6)“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7)记得报纸曾经报道这样一件事,在进攻被敌寇侵占的者阴山的途中,部队碰到敌人布下的雷区。因扫雷器出故障,无法前进,时间已非常紧迫,容不得半点迟疑!一位战士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放下枪支,从容地滚向雷区。顿时,雷声四起,火光冲天,硝烟弥漫……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给部队滚出了一条通向胜利的路,自己也走完了闪光的人生之路。

              (8)祖国——难道还有比这更为神圣的字眼吗?为了她,多少人献出了勃发的青春,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这些人的心里,祖国的位置永远高于一切,高于一切!

              (9)呵,中国心,中国心!

              (10)“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11)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有一位生命垂危的华侨,叫儿女们从保险柜里取出一个精制的盒子。儿女们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等父亲用颤抖的手接过去,打开来,一看,原来是一撮黄土!一个家财万贯的企业家,为什么会看重这分文不值的黄土!这是他离开祖国时,含着热泪揣在怀里带走的。他用微弱的声音说:“当年,我为生计所迫离开了祖国,可我的心始终没有离开祖国啊!我每每望着这撮土,就思念遥远的故土……终于,我的心愿得到了实现,祖国强大起来了!强大起来了!……可惜我已无法为她出力了,这是我终身的遗憾,……”他立下遗嘱:将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毕生积累的一笔财产献给祖国;并要求儿女们回到故土去,建设祖国……

              (12)这是什么时候?——他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这是什么地方?——远离祖国的地方。可他还是深深地眷恋着祖国、热爱祖国!这是一颗多么火热的赤子之心啊!

              (13)呵,中国心,中国心!

              (14)“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

              (1) 将文中三个事例的内容,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1)                   (2)                         (3)                         

              (2) 文中选取的三个事例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这三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

                                                                                                     

              (3) 老华侨“精制的盒子”里是“一撮黄土”,它在文中有什么寓意?

                                                                                                     

              (4) 文中引用的歌词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内容上:                        结构上:                       

              (5) 写出本文的中心句(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 3.

              外公

              吕不同

              ①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执意要求出院。

              ②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坐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

              ③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都没错。

              ④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

              ⑤我闻言鼻子一酸,不忍再念。

              ⑥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⑦我犹豫了一会说,多器官衰竭。

              ⑧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

              ⑨沉默了一会,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么?

              ⑩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

              ⑪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⑫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手颤抖着,一笔一划写了一副对联——

              阴阳两隔哀思能抵

              人间疾苦天府可消

              ⑬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

              ⑭外公取掉眼镜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⑮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

              ⑯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

              ⑰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沾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就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⑱他查了有十分钟。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在“消”字上打了个叉,在旁边写了个“销”字。写完后,他端详了一会,然后笑着说,嗯,这就对了。

              ⑲半小时后,他坐不住了,躺到了床上。四个小时后,说了几个简单的音节后,他的嘴轻轻合上,脑袋微歪,安详离世,享年八十一岁。

              ⑳那天我看着即将离世的外公坐在灰暗的光线下,弓着背,眯着眼,像完成一个仪式一样,虔诚地去搞清楚两个汉字之间的区别时,我忘记了悲伤,忘记了去想如何在他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取悦他、安抚他。我只觉得全身的毛孔豁然张开,心里暖流涌动。

              (21)那一刻我没觉得他是我的亲人、我的长辈,我只庆幸自己能看到一个     的生命。

              (22)如果死亡是一面镜子,我希望有朝一日,在面对镜子里的自己时,我也能够像外公一样,不羞不愧,不怨不恼。                           (摘自《读者》2016.23,有删改)

              (1) 文章以时间为序,记叙了外公临终前发生的几件事情,试补充概括文章情节。

              强行出院——               ——               ——               

              (2) 请自选角度赏析第⑰段中画线的句子。

              (外公)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沾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就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结合选文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为本文第(21)段横线处补写外公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昙花终于怒放

              ①我爱昙花。

              ②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苗,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

              ③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

              ④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

              ⑤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

              ⑥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

              ⑦种昙花三年,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

              ⑧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⑨我爱昙花。                                                

              【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

              (1) 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

              高兴极了→(      )→(      )→(      )

              (2) 简要分析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 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 (4) 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5) 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5.

              大树之歌

                 ①冬末时,我们去北海岸拜访一位爸爸的老朋友。他的年龄比阿公和爸爸的年纪加起来都还大。至于到底有多大?我也算不出来,也不想猜了。反正,他看起来还是很强壮,很能生长的样子。他住的地方,靠近金山一条小河的河口边。他是看着金山乡长大的一棵大树。

                 ②什么样的树呢?它是一棵雀榕。雀榕的枝干通常长有许多肉红色的浆果,平地的鸟群最爱集聚那儿,所以它应该也有许多鸟朋友。河口附近还有许多雀榕,树龄都和这一棵差不多。感觉上这个河口应该是一个大树群生的地点,就像象群集聚的泥沼地一般的情景。

                 ③这棵基部足足可让四人拥抱的大树,叶子已经落得一干二净,只剩肥胖的躯干和枯枝伸向清冷的天空。以前爸爸去金山赏鸟,都会顺路去探望它。有一次,我在它身上粗略统计了一下,还有十来种草木寄宿在它身上,像常见的酢浆草、鼠曲草、黄鹌菜、马齿苋等,都会发现。但附近的人并非很善待它,他们在它的身上缠绕了电线,还挂鱼网铺晒,树干间的树洞里也堆积着废弃的空罐头和保特瓶。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挣出天空了。下个月再来,想必已蓊郁成一片树海!

                 ④它的旁边还有一位垂倒的伙伴,大概是枯死一段时候了,又有新的小雀榕自枯树里长出椭圆、浅黄的优雅嫩叶,象征着新生命的孳生不息。

                 ⑤我们把树洞清理了一下,偷偷地把鱼网拉下来。然后,离去之前,向树身行礼、祈祷。不知下一回再来看他是什么时候?也许,那时你已长大到能爬上他的树肩,站在他的肩膀,看到湛蓝的海洋。

                                                       ㈡大树之死

                 ①每年春天,我都会如约前往金山,拜访那棵大树。一棵可能在荷兰时代就出现的雀榕。

                 ②去年孩子上国中时,我也带他去。从幼儿园起,我们就固定去探望它。有一回,我还带了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前往。他们兴奋地手牵手围绕,结果要六个人才能够将它圈起来。

                 ③就不知今年春天,它会是什么样的形容,愈接近它时,我总是按耐不住,抱持一种复杂的期待心情。但谁会料到,当我抵达渔村,如常转弯,探头进去时,赫然发现,老树不见了。原本矗立着大树的地方,只剩下空旷的水泥地,一口深井,以及曾经陪伴它的红砖屋。

                 ④怎么会这样呢?我吃惊地倒抽了一口冷气。再趋前一看,老树竟然只剩下残根,整棵树都不见了。残留的树根已经腐朽和些许泥土搅拌在一块,村人似乎认为是肥沃的土壤,利用为菜畦,种满了红凤菜。

                 ⑤我再回顾四周,旁边一棵连皮掉落的巨大树干正躺在草地里,树上还残留者一些丢弃的垃圾。那不就是大树吗?

                 ⑥我走过去检视,兀自站着,低回了好一阵,还是不肯相信这个事实。一棵大树往往都拥有上百岁的生命,更何况是雀榕,经常被视为重要的老树,被村人所膜拜,或者被列为保育的树种。哪有这么巧,这棵蓊郁的大树就这样突然辞世,毫无预警。

                 ⑦挨着旁边狭窄巷弄的住家探询,结果遇见了一位老婆婆,无所事事地蹲在门口。她告诉我,老树是自己老死掉的。她还指着旁边的公园说,以前附近也有一棵,也是莫名其妙地死去。

                 ⑧我再回到大树伫立过的位置,仔细看周遭。除了有些变成腐木,还残留的一小段树根,透露了它在死前,显然被虫蛀蚀得相当厉害。同时,因为被水泥地面包围着,搞不好也是它提早结束生命的原因。水泥是前几年才铺的,我愈看愈生气,直想把大树的死亡归罪到这个原因,因为我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原因。

                 ⑨以后孩子们问到大树时,我将如何回答,是要老实地告诉他们现况吗?大树死亡了,要如何教育孩子比较好呢?回家的路上,我有些茫然,更有着几许失落,但也很感谢大树在生命的最后十几年,让我每回去金山都有机会去探望,和它结交为永远的朋友。

              (文/刘克襄,出于命题需要,选文有删改。)

              【注释】:①保特瓶,一种饮料瓶。

              (1) 读《大树之死》,根据提示将“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期待——吃惊——(      )——生气——(      )——(      )——感谢


              (2) 结合加线的词语品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们仔细探视这位老朋友,它的枯枝已有一些红色的嫩芽,准备出天空了。


              (3) 为什么作者有时称呼大树为“他”,有时又称呼为“它”?
              (4) 两篇文本分别以《大树之歌》和《大树之死》为题,请问分别抒发了“我”怎样的情感?
            • 6.

              儿子是父亲的脚

              ①我一直嫌弃父亲,甚至很少叫父亲,每次开家长会,父亲要去,我总是将他拦住只让母亲去。

              ②我嫌弃父亲,不只是因为这个人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我的父亲,在五岁时就去世了,还因为现在这个叫父亲的是个瘸子。在我眼里,他是个没用的人,他只会对着一堆木头,又削有推,弄得满屋子木屑,而一家人的生计,只靠母亲一人忙活,犁地插秧,无论天晴下雨,都在田地上任劳任怨。我是心疼母亲,我看到母亲渐生的白发,看到母亲劳苦下渐渐弓下的背,想到母亲背着沉重的背篓在泥泞中摔倒的样子……。我想,要是这个人不是嗜酒,不是因为喝醉了摔下山崖,要是他能像人家的父亲那样照顾整个家,我也不会被伙伴嘲笑。

              ③我初中毕业,考上了城里的高中。高中三年,我给家里写过很多信,但信里只提母亲,对他只字未提,但他从不计较,我写一封,他就回一封。信里,写了很多关心的话,但都在开头加上一句,“你妈说的。”

              ④高中毕业,我收到了外省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临行那天,他把一块珍藏多年的表悄悄塞进我的书包。母亲把我送出村子,到镇上的车站时,我说:“妈,等我读完大学,我挣钱养你,我带你去城市里生活。母亲含着泪送我上车,但我又忽然转身,把藏在心里多年的话说了出来:“妈,跟那个人离婚吧,那个废物------”话没说完,一记响亮的耳光就落到了我的脸上。母亲哭了,她对我怒吼道:“不许说你爸是个废物,你知道他是为谁瘸的吗,是为你。你八岁那年,在学校跟人打架,被人从楼上推了下来昏死过去,那时你爸在外县帮人做工,听说你的事后,他连夜开着借来的拖拉机往医院里赶,心里急,开得快,没想到半夜又下起了大雨,车才翻下了山谷。找到他的时候,车身紧紧压住她的双腿,但他睁开眼,最先问的却是你有没有危险……”母亲哽咽着,那时你还小,不懂事,你爸怕你知道了心里难过,就一直没跟你说,只是说自己喝醉了摔下山崖的。我听着,愣在那里,眼泪哗地流了出来。

              ⑤那天,我没上车,我是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山路跑回家的,我看到父亲坐在门口,还是送我走时的那个姿势。我不顾一切地跑上去抱住父亲,大声喊着“爸,我错了,爸,儿错了。爸,我背着您到处转转吧。”我背着父亲到田里、地里、山上,父亲自从断腿后就没出过家门了,我说,爸,以后您想去哪里我就背着您去哪,从今天起,儿子就是您的脚了。


              文章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你在横线上分别补上“我”对父亲态度的一个词语。

              (       ) ————(        ) ————冷漠————(       )————敬重 

            • 7.

              如果没有那个人

              刘墉

              ①小时候,夏天的傍晚,母亲常会做花椒油。先把麻油烧热了,再撒上一把花椒,拿锅铲用力压,噼噼啪啪地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闻到那香味,我就知道,爸爸要下班了。醋熘冬瓜是爸爸最爱吃的   ——清清淡淡的冬瓜汤,上面浮着一层花椒油,据说有消暑的功用。一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淡黄色的花椒油在灯光下反射出的图案,还有那黑色的花椒,不小心被咬到时的麻麻的味道。

              ②父亲在我九岁那年过世,不知道为什么,母亲就再也不做醋熘冬瓜了。只是,每到夏天的傍晚,我总想起那道菜,想了三十多年。有一天,我忍不住问母亲:“做一碗醋熘冬瓜好不好?”87岁的老母亲一怔:“什么醋熘冬瓜?”“就是你以前给爸爸常做的那种汤啊!”“那有什么好吃的?”她把脸转过去,“早忘了!”

              ③多年前,住在湾边,屋后是树林,林间有一条小径,邻居老夫妇常在其中散步。“别往树林里扔东西,小心打到老人家!”我总是叮嘱儿子,因为很少有人去林子,儿子常拿树干当目标,往里面掷石子。“现在不会打到!”儿子照扔不误,还不服气地说,“谁不知道,他们五点才出来!”秋天的黄昏,尤其是下雨的日子,树干都湿透了,一根根黑黑的;黄叶淋了雨,就愈黄得发艳了。两位老人缓缓走过,一双佝偻的身躯、两团银白的头发,还有那把花伞,给我一种特殊的感动。

              ④有一天,半夜听到救护车响,两位老人就只剩下老太太了。老太太还是自己开车出去买菜,呼朋唤友地开派对。只是总见她在门前走来走去,却再也见不到她在树林里出现。有一天,我问她:“好久不到后面散步了?”“散步?”她摇摇头,“没意思!”

              ⑤妻子退休后,就常在书房陪我。我写文章的时候,喜欢安静,她只好默默地整理账单、资料。怕她无聊,上次离家前,我特别拿了一本《鸿:三代中国女人的故事》交给她:“这本书写得不错,我走了,你可以看看。”她接过书,就开始读。我离家前两天,她一边陪我,一边看,居然已经看了三分之一,还发表评论说:“写的很冷,但是感人,非常好看。”两个月之后,我回到纽约,走进书房,看到那本书。“觉得怎样?”我问她。“噢!还没看完。”“看了多少?”我翻了翻,翻到了一折角。“就看到那儿,大概三分之一吧!”她抬起头,“不陪你,书有什么好看呢?”

              ⑥一碗可口的醋熘冬瓜、一条幽幽的小径、一本好看的书,如果没了那个人,就不再可口、不再可走、不再好看!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6期)

              (1) 选文以“如果没有那个人”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⑤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谢天

              陈之蕃

              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总是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老天爷赏我们家饱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刚上小学的我,正念打倒偶像,破除迷信,我的学校就是从前的关帝庙,我的书桌就是供桌。我曾给周仓画上眼镜,给关平戴上胡子,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

              不过,我却很尊敬我的祖父母,因为这饭确实是他们挣的,这家确实是他们立的。我感谢面前的祖父母,不必感谢渺茫的老天爷。

              祖父每年在“风里雨里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里饭里的自苦”,他们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捡起田中的麦穗,而为什么要谢天?我明明是个小孩子,混吃混玩,而我为什么却不感谢老天爷?

              这种奇怪的心理状态,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谜。

              一直到前年,我在普林斯顿,浏览爱因斯坦的《我所看见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领悟。

              这是一本非科学性的文集,专载些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啦、在欢迎会上啦、在朋友的葬礼中,他所发表的谈话。我在读这本书时忽然发现爱因斯坦想尽量给听众一个印象:即他的贡献不是源于甲,就是由于乙,而与爱因斯坦本人不太相干似的。

              就连那篇亘古以来崭新独创的狭义相对论,并无参考可引,却在最后天外飞来一笔,“感谢同事朋友贝索的时相讨论。”其它的文章,比如奋斗苦思了十几年的广义相对论,数学部分推给了昔年好友的合作;这种谦抑,这种不居功,科学史中是少见的。

              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为什么?像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像我祖母之于我家。

              几年来自己的奔波,作了一些研究,写了几篇学术文章,真正做了一些小贡献以后,才有了一种新的觉悟:即是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吧。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越是真正做过一点事,越是感觉自己的贡献之渺小。

              于是,创业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上天,而败家的人却无时不想到自己……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这是我们中国的一个最完美的人格所构成的一个最完美的故事。介之推为什么不言禄,因为他觉得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是君子所不屑为,也是君子所不应为的。

              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顿时,主任与他商量报酬问题,他说五千。主任说,“给你五千,如何给一个大学毕业生呢?还是算一万五千元罢!”这不是外国的介之推吗?

              为什么介之椎与爱因斯坦专干这类傻事?立过大功,而不居功若此。他们知道做事与立功,得之于众人合作者多,得之于自己逞能者少。于是很自然的产生一种感谢众人,感谢上天的感觉。

              我们回头想一想,五六十年来的中国比我七八岁时的思想能强几何!史家如果写这五六十年来的我国历史时,一定命名为狂妄而幼稚,无法与无天的时代。

              无论哪一行,哪一界,多是自吹自擂,自欺自骗,日子长了,连自己也信以为真了,而大祸至矣。因为没有做任何真正的事,没有建任何真正的功,自然而然不会有谢天的感觉。哲学家们知道这个症候最为可怕,所以造出许多知好知歹的人物与故事来。

              有一个人问一位文学家,我记得是雨果罢,“如果世界上的书全需要烧掉,而只许留一本,应留什么?”雨果毫不犹豫的说:“只留乔布记。”

              乔布是圣经里面的介之推,富亦谢天,贫亦谢天,病亦谢天,苦亦谢天。


              (1) 文章的第1-8段主要写了哪两件事?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 “祖母的话,老天爷也者,我觉得是既多余,又落伍的。”为什么我觉得“既多余、又落伍”,请依据上下文作答。 (3) 作者在文中引述爱因斯坦著作中的内容,有何作用? (4) 我对于“谢天”中的“天”的认识,前后有什么变化?作者认为人为什么要“谢天”?
            • 9.

              请不要糟蹋我们的文化

              冯骥才

              ⑴我们必需正视:一种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

              ⑵我们悠久历史养育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尤其那些最驰名、最响亮、最惹眼、最具影响的--从名城、名镇、名街、名人、名著,到名人死后的墓室和名著里出名的主人公,乃至列入国家名录的各类各种文化遗产等等,都在被浓妆艳抹,重新包装,甚至拆卸重组,再描龙画凤,披金戴银,挤眉弄眼,招摇于市。

              ⑶那些在“城改”中残剩无多的历史街区,忽然被聪明地发现,它们竟是一种天赐的旅游资源。已经拆掉的无法复原,没拆的虽然不再拆了,但也难逃厄运--全被开发成商业风情街--实际上是风情商业街。更糟糕的是被世人称作"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古村古镇,正在被“腾笼换鸟”,迁走原住民,然后大举招商,一个个被改造成各类商铺、旅店、农家乐、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团的“游客的天堂”;在这天堂里连一间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没有,导游讲的故事传说不少是为吸引游人而编造的伪民间故事。至于各种名人故居,大都是找来一些与其主人毫不相干的红木家具、老瓶老壶、文房四宝,三流字画,不伦不类地摆一摆,好歹布置个模样;没人拿名人的人当回事,只拿名人的名当回事。还有那种原本安慰心灵的寺庙,无一例外全成了世俗的闹市。至于种种文化遗产,更是这种热热闹闹重新“打造”的对象。其中的历史的内涵、文化的意蕴、本土气质和个中独特的精神跑到哪去了?没人管也没人问。

              ⑷有人说旅游原本就是走马观花的快餐文化,用不着太认真。那么,就再看看我们影视中的历史文化吧。

              ⑸我们的历史名人只要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明君重臣,还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背剑上房。他们好像都活在时光隧道里。虽然身着古装,发型和配带却像时尚名模;没有切确的朝代与地域,一切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礼俗全是胡编乱造;有个老样子就行,或者愈怪愈好,历史在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义,一个空袋子,任什么乱七八糟、炫人耳目的东西都往里边塞。

              ⑹我相信,在这样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很难对自己文化心怀挚爱与虔敬。如果我们不再深爱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伟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实亡?

              ⑺到底什么动机与力量使这种潮流正在变本加厉?我想应当一句话戳穿,即以文化谋利。

              ⑻任何事物进入市场,就不免受到市场规律的制约,不免依照消费需求和商业利益调整自己。但调整是科学调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坏自己去换取经济利益,就像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破坏生态。文化更具特殊性。因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响着社会文明与全民素质。不能为了畅销、热销、票房、上座率和收视率成倍增长,为了市场人气攀升,为了利润的最大化和“疯狂的GDP”,而放弃文化固有的精神的准则。即文明的、知识的、道德的、真善美的准则。这准则也是文化的尊严,这尊严一旦被践踏被玷污,文化也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因为被糟蹋的文化反过来一定还会糟蹋人的精神。

              ⑼由此说,问题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赚钱,而是糟蹋文化来赚钱。还有比这样赚钱更无知、更野蛮吗?

              ⑽我们是否听到我们的文化正在呼叫: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⑾任何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不能回避这个声音。

              (1) 第⑶节中的“聪明”一词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

              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

              A.(1)、(2)节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别样山茶红

                 ⑴虽然被称为“春城”,但昆明的冬天也并非总是云柔风软、艳阳高照。只要寒 流悄然来袭,便会乌云笼罩、气温骤降,使得街巷庭院披戴的明丽和心头身外缭绕的暖意顿时荡然无存。举目四望,山寒水瘦、翠敛红萎,一派晦暗阴沉。

                 ⑵但即使在这样的寒凉和萧瑟里,也能看到一丛丛蔓延开去的高傲和矜持。它们不在乎高原十天半月就打一次的冷噤,肆无忌惮地葱绿着,浓墨重彩地妍丽着。

                 ⑶那是山茶。在昆明东北郊呜凤山金殿风景名胜区的山茶园里,即使天寒地冻,它们仍枝繁叶茂,千株万株喷红吐白,一如既往波光潋滟。

                 ⑷是的,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从5月中旬开始,一种叶像杜鹃叶、花像杜鹃花的山茶就率先在金殿山茶园绽放了。看着漫山遍野的浓绿被撕开一个口子,殷红汩汩涌流,又漫漶开去,黏黏地湿了一片天地,在万绿丛中添一抹血红,生发的该是一种什么祥的伤感?而一年中最早的山茶花汛,是由这种一度濒临灭绝、极其珍稀的杜鹃红山茶肇始,又不免激动人心。这一波红潮一直延展到9月。

                 ⑸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⑹有趣的是,它的香消玉殒,宣告的却是各色常规山茶的怒放。一时间,恨天高、童子面、朱砂紫袍、雪姣、十八学士、六角大红、赤丹、状元红……如盅如碗、如钵如盆,姹紫嫣红、浅淡深浓,争奇斗艳、各不相让。茶梅用它满地的落红真正实现了“化作春泥更护花”。而那被铺地锦绣托起的云霞,一直燃烧到次年4月底。到了5月,杜鹃红山茶就又轮回着开始了新一拨的激情涌动。

                 ⑺可以说,这里一年四季茶花开不断,正应了清代李笠翁(李渔)的评价:“具松柏之骨,挟桃李之姿,历春夏秋冬如一日,殆草木而神仙者乎?”

                 ⑻在云南,山荼还是扎根于深远时光中的璀璨。公元898年绘制的《南诏图传》中,它就出现在南诏王细奴罗家里。现存最古老的云南山茶,也许应数生长在楚雄紫溪山功德林的“紫溪茶”,树龄六百五十多年。而丽江玉龙雪山东麓的玉峰寺院内一年能开上万朵花、荫地面积全国最大的“茶花王”,树龄大约五百年。大理巍宝山灵官殿的桂叶银红,高18.88米,是世界最高的茶花,树龄也近四百年。

                 ⑼让我对山荼之美有所顿悟的,却是这样一件事。

                 ⑽那天,我去郊区农村看望一位妻、儿早逝的独身老人。他的家,院墙多处泥块脱落,屋顶瓦 沟枯草抖索。从厢房到堂屋,说话有回音却看不清周围堆放了些什么。但我们还是不期而遇或者说狭路相连了,与山茶。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旷、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⑾老人告诉我,他从小爱花。这些山茶是他在心情好时种下的,每天都要来仔细地照看。山茶活了, 长高了,枝繁叶茂了,好心情也就随之常驻常在了:山茶打苞了,骨朵饱满了、绽裂了,笑容也就随之在梦里开花。“今年,我还把它们一盆盆送到金殿去参加茶花展览了哩。”想不到老人对美的追求如此炽烈。是对山茶的爱,戳破了缠裹他的孤独,烧掉了包围他的凄凉。就是这生命中最原初的牵挂,鼓舞着他重构自己的人生。

                 ⑿云南的山茶之所以特别多,特别绚烂,大多源于人工的精心种植,栽培养护。尽管栽护它的人境遇会有不同,但他们栽下的都是对于美的不竭的追寻,养护的都是对于美的永恒的渴求。

                 ⒀别样山茶别样红,一枝一叶总 关情。

                 (摘自《人民日报》2015年,有删改)

              【注】漫漶:形容文字、图画等因磨损或浸水受潮而模糊不清。


              (1)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

              答:                                                                        

              (2) 第⑴段描写寒流来时昆明冬天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3) 第⑷段写到“在百花之中,山茶是最持久的灿烂”,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答:                                                                        

              (4) 请从修辞的角度简要赏析第⑽段中的画下划线句子。

                 它们一盆挨一盆摆放在地面坑坑洼洼的院子一角,绿叶像海水漾波,红花像火焰腾跳,拥挤着,喧嚷着,摇头摆脸,超越了这里的破败、空矿、凌乱、昏暗,那么醒目、夺目、灼目,迸溅出满腔欢喜,流溢出盈盈暖意,使得原本可能死气沉沉的一隅平添活泼生机。

              答:                                                                                        

              (5)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