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  树  

                        李国文

                  ①那时住东城,去劳动人民文化宫的机会较多,后来,随着北京市的向外拓展,我便搬到城外去了。这样,只有每年的书市,才来到太庙,挤到熙熙攘攘的青年读者群中,买一些想买的廉价书。但在热销的摊点,往往难以与年轻人比赛力气,半天下来,也着实累,便找个树荫下的长椅歇腿。

                  ②那时候逛太庙,喜欢读树。树可以读吗?我想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一棵树,就是一本书,树和人一样,即使是同一品种的,也自有她自己的独特个性,如果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么,这世界上也找不到两棵完全相同的树。无论在旷野,还是在公园,无论是小院的树木,还是马路上的行道树,只要成林,那都是一个形态迥异、性格不一、各呈风采、绝非一色的丰富世界。读树如看人,尤其是那些种植在太庙里的松、柏、槐,巍峨庄重,枝根虬结,风姿苍劲,气度不凡,她们矗立在那里数百年,几乎是北京的历史见证了。

                  ③如果树能言语的话,一定会涌出沧桑的感叹。所以,细读她的每一圈年轮,都能寻觅出皇室的兴衰、民国的变迁、五四的激情、抗日的斗争,以及解放以后的新岁月的生活轨迹。古树虽古,可并不因年纪长的缘故而嚣张跋扈,在她周围,许多年轻的后辈树,同样生长得从容不迫,这种大度宽容,便越发地使她显出一种分量感、尊严感。但是,树老和人老也差不多,老人通常行动迟缓,老树通常也就长得很缓慢;老人通常不那么活跃,老树通常也就不是很起劲地生长。那残断的枝丫、萎缩的树干、不太振作的针叶,留下了太多岁月的痕迹,好像时间凝滞在了她古老的身躯里,不免给人老态龙钟的印象,使人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多少使人生出一丝惆怅。

                  ④因此,整个太庙里面,满园关不住的春色,一片郁郁葱葱,青绿苍翠,唱主角的已非这些前辈树木了。老树的光辉,已是昨日的事情。看来,还是年轻好,因为在成长着,意味着拥有时间,因为在成熟着,意味着来日方长,所以,解放后陆陆续续栽种的别的什么树,就比老树要生机盎然,要朝气蓬勃,显得生命力特别旺盛的样子。风一来,你就可以听到白杨树硕大的叶片,或细细低语,或大声聒噪。也许生活就是这样一个后来居上的局面,未来属于谁,谁就拥有最多的话语权,而徜徉在古树底下,则没有这一份热闹。

                 ⑤放眼望去,所见皆绿,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白杨,爬满了照壁瓦墙的藤萝,拥塞于行路夹道的冬青灌木,花飞花落招蜂惹蝶的丁香海棠,令读树的我不禁觉悟:古树的缄默沉思,庄重成熟,固然具有历史的魅力,但是,要没有这半个世纪种下的树木花草,仅凭那些爷爷辈的老树,是构不成这一片苍翠凝碧的绿色世界的,正因为老树之外,更多的是新树的陪衬,才形成这一片宜人的景色。

                  ⑥其实,树的世界如此,人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看挤在书市里的人群,年轻人远远多于老年人,年轻作家的书远远要比老年作家的书卖得好,便知道文学的这种新人辈出的过程,和树木的繁衍一样,是一种事物发展的必然。只有新鲜血液的不停输入,肌体才会不断更新,焕发青春,才能后浪追逐着前浪,一浪更高于一浪,才能生机勃勃,气象万千。

              ⑦看书,看压缩在书中的空间和时间;看树,阅读大自然,那可是活生生的大块儿文章,树的世界,人的世界,其实都在新陈代谢的进化规律之中。懂得这一点,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血气方刚的青年,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能像园子里的这些新老树木,融洽相处、和衷共济的话,社会的祥和氛围肯定会日益地浓烈起来。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是
              A.在文中作者认为读树与读书都是大有益处的事情。读书能把握现在和明天;读树能掌握人类的智慧,了解自己和人生。
              B.树年年常绿,岁岁更新,见证历史;而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各种角色的形形色色的人,都逃不了最终的句号。在树与人的对比中,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感慨。
              C.作者通过读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人要像树一样,安分守己,知白守黑,无为而为,可以达到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D.本文开篇点题,中间从对树的外形到神态的细致描写中引出作者的感悟,最后仍以“读树”收束全文,首尾圆合,前后照应,文章浑然一体。
            • 2.

              《岳阳楼记》与《齐人有好猎者》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注释①旷日:荒废时日)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二、三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睛,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
              C.【乙】文是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 3.

              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桃花源脱离实际无法实现。  
              B.村人叮嘱就要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的心情。  
              C.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把整个事件贯穿起来,最后以南阳高士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人世思想,再借“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 4.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 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寓情于景的山水游记。
              B.“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写出小石潭是一个僻静幽深的地方。
              C.作者按游览顺序,移步换景。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接着又写潭周围的氛围和自己的感受。
              D.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实则以乐衬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5.

              好沉的一抔土

                ①在这里,旧的皇历是更不是了。

                ②原本我以为,黄河口的土是粗糙的、贫瘠的。因为在我幼小时,大人们就告诉我:那是个盐碱沙荒、十年九不收的地方。

                ③但当我实地来到这黄河入海处,亲眼领略了它的豪迈气势和不凡的资质后,我便意外地发现:这里不仅地阔,而且土肥,攥在手里,酥细得像润了油,却又不腻而匀和;凑近鼻沟下一闻,别有一种清香。以我年轻时在老家从事农桑的经验,这样的土质,任管种蔬菜还是种庄稼都是很理想的。

                ④果然,在后首那块干松的地段,好一片秋禾!风过时,高粱擎起硕大的锣鼓槌相互撞击,没有敲出多大的声响,却惊起一对翠蓝色的珍鸟从深处腾出,在半空里飞旋两遭,没有树枝可依,又飘落在旁边的一片谷地,立在穗上颤颤悠悠,像一双新婚伉俪相对荡着秋千。那千支万条谷穗的金笔,在漫野里尽情描绘秋熟的图景。

                ⑤再往前,更接近河口的一片土地,许是刚冲积成不久,还没有好好利用。如此潮润的沃土,瞅着都会口舌生津,谅也不会长时被闲置的。

                 ⑥我是个庄户底儿,颇有些“爱土成性”,走着走着,禁不住又珍惜地捧起一抔土来,觉得好沉重,真的——比一般的土要有分量。“你的手感不一样吧?”我们的老向导、四十年的治黄专家王总工程师看出来了,接着他以充满诗意的幽默口吻向我解释,“这土确实有点特殊:黄河口虽说在山东,这里的泥沙却不全姓鲁,它们有的姓甘,有的姓秦,有的姓晋,有的姓豫,大都是外来户。你手里攥着九个省区呢,怎能不重?”

                 ⑦我始而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再一琢磨,或许还真有道理,但究竟是科学上的依据,还是哲理上的深远含义?科学上的道理,土质的某种特殊性,还有待请教;引我深思的倒是他所说的“攥着九个省区”这句话,确实是够有分量的,其中不但有地理上的广阔,更有历史的重负,大河不舍昼夜滔滔奔流,融雪纳雨,诸种情味,羼和着千年万载艰辛的汗珠。经过漫长历史淘滤,轻浮的、劣质的分子被冲出河口,混杂于海水中;能够落下来的便执著地痴恋于河口,不肯随波逐流。这些分子多是精华,它们当然最凝重。

                 ⑧这土,攥在手里是无声的,我却觉得它储留、凝结着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和奋起的回声。太遥远的且不说,七十多年前,就有黄泛区百姓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哭泣,更有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的雄浑声浪……

                ⑨我更深深感悟到:我手里攥着的不是一抔普通的土,一时竟合不得扔弃它——它值得我珍惜并作为一种精神的动力。这时我不仅觉得它的分量沉重,而且攥得好苦!

                ⑩但不论是何种滋味,过去的毕竟已成为过去。现在,我闻到的是风赠秋熟的醇香;眼前,是驰向海口的两栖机动勘测船。王总兴致勃勃地向我透露:三年以内就将结束这里“有水无航,有油无厂,有口无港”的局面。“到那时,你再来看!”

                ⑪他的语气是那么坚定,那么充满信心;不需怀疑,他过去四十年间的治黄成绩就是金质“信用卡”。

                ⑫至此,我可以愉快地松开手了。土,被攥成紧紧的一团,我随手把它揉碎,轻松地撒开去,土星儿均匀地铺在地面上,幻觉中,我的眼前仿佛展开了一幅新洲远景图……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对黄河口的土的情感为行文线索,思路清晰。
              B.文章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议论,语言朴素,充满哲理。
              C.文章使用“闻”“捧”“攥”等词语,写出“我”爱土成性。
              D.第⑥段王总诗意的话语,丰富了“我”对黄河口土的认识。
            • 6. 课文整体感知。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通过大量事实以及确凿数字,展示了我国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揭示“人祸”已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呼吁每个公民善待自己,善待家园。
              B.本文很少使用专业术语,也没有讲大道理,而是善于通过事实说明我国地质灾害的严重性,振聋发聩。
              C.本文在结构上善于运用小标题的形式揭示文章内容,使文章结构清晰,同时显示了作者选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D.本文作为报告文学,具有丰富的内涵,语言也表现出生动活泼、欢快自由的特点。
            • 7.

                 滴水之恩

              ①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②为了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字库”古塔,我来到这个金黄菜花开亦败的陌生乡间。当我绕过好些小桥流水人家,再找寻回先前下车的小街时,早已错过了返程的班车。想起明早课堂上那十多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踏上了30里的归途。

              ③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闪电已在天边远远地勾勒……

              ④我边走边期盼着能搭上顺路的车。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然而司机毫不理会我极力挥舞的手臂,绝尘而去。

              ⑤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

              ⑥终于,一辆小拖车被我拦在了路中央。烟尘未散,我已冲到了驾驶室的窗下。看到司机的一瞬间,我便认出了他……

              ⑦几个月前,我来到马山小镇见习,看见他颓废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衣衫不整,须发蓬乱。无神地半合着眼。人们在他身边窃议着,却不愿多事,怕帮助这样一个来路不明的人会给自己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虽然这个潦倒的人并没有在面前放一只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又渴又饿,于是我来到几步以外的茶水摊买了一杯水、一块蛋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都没有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地吞食起来。 “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规劝了那个流浪汉一句,便走开了。

              ⑧眼前这个人虽然整洁而精神,我还是认出了他。我焦灼地问:去马山吗?”他迟疑了一会儿,点了点头。我连声道谢,赶紧爬进了驾驶室。

              ⑨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你是马山人?”他问。我摇摇头:“不是,我在那儿见习。”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

              ⑩四周静静的,只有雨点叩窗的脆响。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我试探道:“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⑪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唉,我真的不知怎样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⑫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因为我不仅想维护他的尊严,还想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为乐的快乐和自豪。

              ⑬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他深吸了一口烟,然后徐徐吐出。我用力地点点头。

              ⑭“马山到了!”他刹住车。我道着谢,请他下来喝杯热茶休息一会儿。他笑了笑,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再见!”雨滴在车身上,溅出了大朵大朵亮丽的水花……

              ⑮人生就是这么奇妙,当初的滴水之恩,在后来的生活中却得到了别人的涌泉相报,举手之劳,换来的是爱心的传递。

              (作者:唐敏。有删改)        

            • 8.

              我的房东

              我在新加坡留学时的房东先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

              他很富有,又很贫穷;他很慷慨,又很吝啬。他拥有一幢价值36万美元的两层花园洋房,十几万的股票,2万美元的汽车。退休前的他是电子工程师,收入很高。退休后他每月拿退休金,还时不时地赚些外快。他无子无女。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是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人士。但是,让我们来看一下他的生活:新鲜橙汁舍不得买,只买听装浓缩橙汁,回来兑水;面包也舍不得买,自己在家做;一日三餐简单得让人觉得难以下咽:两三片面包,有时涂点花生酱,几片生菜叶,外加一杯牛奶,有时加一只烤土豆。我从没见他做过鱼、肉、鸡、鸭等荤菜。

              他是个守财奴吗?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知道,他每年都大量捐款给各种慈善机构,并且赞助过很多中国留学生完成学业。

              由于以前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就认识房东先生,所以他以很便宜的租金让我住在他家。除了我以外,他家还住有6名中国留学生。他的家成了中国之家,他逢人总是自豪地说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住进他家的第二天,他邀我出门散步,我欣然答应了。没想到,他一出门,就捡起了垃圾,路边的废纸屑、果皮、饮料杯,他都一一捡起扔进垃圾桶里。别人家的报纸散落在地,他也捡起来整理好,放在门前。有时一些废纸果皮正好在肮脏的水坑里,他也毫不在乎地捡起扔进垃圾桶。

              跟他走一段路后,我从惊讶到犹豫再到脸红。我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脸红。于是,我也袖口一卷,加入了捡垃圾的行列。而实际上,路人的脸上并没有不屑,而是写着理解和尊重,他看见地上有个易拉罐,就一脚踩扁,捡起放进口袋,并且得意地说:“可以卖几分钱呢!”看见地上有一分硬币,又马上捡起来,像个孩子似的唱起了他童年时代的儿歌:“谁抢到,谁收起;谁丢了,谁哭泣!”一脸天真烂漫的笑容。

               这是我在留学期间的最难忘的一件事,那首歌也是我最难忘的一首儿歌。后来,我才知道,每个周末上午出门捡垃圾是房东先生的例行公事。于是.只要有空,每个周末上午我都会和他一起出门捡垃圾,我们美其名曰:“出门散步。”

              这是我以往从未有过的感觉和体验。我把我的一切虚荣心都抛进了垃圾箱,我懂得了……

            • 9. 下列关于课文《太空一日》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侧重于议论,指出登月是人类跨出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是人类的一次巨大飞跃。
              B.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
              C.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D.人类首次登上月球这一伟大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 10.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谭西南 望     记之 去       
              B.其境过清     卷石 为底
              C.重修岳阳楼   久而 和       
              D.心乐          属于作文以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