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道、心到。请结合选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                                                           

            • 2.

              朗读有助于记忆吗

              ①说到朗读,我们常常会想起小学生早上的晨读课,大家一起举着书本大声诵读课文的情景想必人人都经历过。然而,这种朗读的方式真的有助于学习吗?是否朗读能让我们加深记忆呢?

              ②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智慧之一,联结着我们的过去与现在。一切经验都要经过编码、储存和提取才能形成完整的记忆过程。

              ③记忆有三种不同的类型:____、短时记忆和_______。

              ④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以背古诗为例,“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句古诗,但这只是一个感觉记忆,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如果我们想记住它,将感觉记忆转化为更长时间的记忆,就要对它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带有很多个人色彩,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内容来想象画面加以记忆,有些人可能会根据诗句读音来加以记忆,如果没有转化为长时记忆,那么记忆的死敌——“遗忘”马上就会将它带走。

              ⑤短时记忆有两种编码方式: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通过图像依次呈现B,C,P,E,V,F几个字母后,再要求被试者按照顺序进行回忆。结果发现,视觉呈现条件下,发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发生混淆;而形状相似的字母,如E和F之间很少混淆。这说明听觉也是很重要的编码方式。由此看来,边看边读是一个双编码的过程,既区别了语音也区别了语义,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更有助于记忆的巩固。

              ⑥一般而言,朗读在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刺激物的角色。在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记忆的信息上,也更能帮助我们记住它。不过,要实现终生不忘,还需要不断重复,及时巩固,而不要等到已经崩溃后再去修补。

              ⑦关于如何改善自己的记忆力,除了朗读这种深加工之外,还有一些简单易学的方法。

              ⑧利用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不失为一种记忆的好方法。大脑的觉醒状态是指大脑的兴奋水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上午11点到12点之间的记忆效率最高,下午6点到8点效率最低。当然大脑觉醒状态的时间规律也会随个体生理机能的状态不同而产生差异。

              ⑨组织有效的复习也是加深记忆的主要途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学习半个小时之后,遗忘率就会达到40%左右。因此,保证良好的记忆需要及时的复习。另外,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花费10分钟复习的效果比每天花费30分钟复习一次的效果要好。

              ⑩朗读是加深记忆的有效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方法。滚鱼记忆规律,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我们继续探索和发现。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5期,有改动) 

            • 3.

              解开中国舱外航天服之谜

              神七航天员于9月27日16时30分进行首次太空行走,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与出舱航天员一起暴露于太空中。

              如果忽略暗藏在“飞天”上的种种“机关”,“飞天”很像特大码的羽绒服。从上到下依次是头盔、上肢、躯干、下肢、压力手套和靴子,背上还有一只1.30米高的大背包。舱外服分为6层:由特殊防静电处理过的棉布织成的舒适层,橡胶质地的备份气密层,复合关节结构组成的主气密层,涤纶面料的限制层,通过热反射来实现隔热的隔热层,以及最外面的外防护层。外层的防护材料可耐受正负10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变化,堪称国内最贵的服装面料。通过调节大小,一套航天服可以用于不同身材的航天员。舱外航天服躯干的设计既要保证一定的强度、刚度,又要尽量减轻重量,还要能承受一定程度的磨损,这对材料和工艺的要求之高,超乎想象。

              舱外航天服内有电控台、气液控制台、气液组合插座、应急供氧管、电脐带,躯干外壳上分布着各种仪器。一个只有汉语辞典大小的控制台里,集成了20多种阀门,每个阀门又是一个更精巧的开关集合体。舱外航天服为航天员提供三方面的保障。一是辐射、真空、微流尘等环境的保护;二是生命保障,也就是要保持一个适合人自下而上的气体和温度湿度环境;三是良好的功效保障,保证航天员穿着舱外航天服能开展维修器材等太空作业。可以说,舱外航天服就是一个“穿在身上的飞船”。

              因为出舱活动主要靠手完成操作和“行走”,舱外航天服手套必须灵活,同时又要有相当的厚度以保证气密性、隔热性,这在材料与工艺上几乎是矛盾的。“飞天”的手套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三维数字扫描”技术,为每个航天员量身定做的,既安全又灵活。戴上它,航天员能够轻松握持直径为25毫米的物体,拿起一个水杯不在话下。手心握物部位的密密麻麻的凸粒状橡胶,就是为了隔热和防滑而设计的。

              飞船发射前,舱外航天服是打包固定在轨道舱壁上的。这可不是简单的“打包”,必须使其不受上升段超重、过载的力学环境影响。“舱外服启封”项目分为21个操作单元,其中仅仅是“解开舱外服的包装物”就包含了12个大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数十个动作。航天员需用特殊工具,才能把衣服打开。由于体积、重量的限制,这次舱外航天服在完成出舱任务后不随飞船返回。把价值三千万的航天服留在轨道舱里,日后随轨道舱的坠落而烧毁的确可惜,但这套服装一旦顺利完成出舱保障,也就完成了最重要的使命,随返回舱回到地面的,将是比舱外航天服本身更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重而不笨、最高可达两米的“飞天”是中国的第一代舱外航天服,就单个设备而言,功能不一定强大,但在系统的集成上具有优势。就完成目前任务的能力而言,这套服装接近国际水平。

            • 4.

              中国结

              ①中国结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内涵。

              ②中国结起源于上古先民的结绳记事,可谓历史悠久。据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梁武帝诗《有所思》中有“腰间双绮带,梦为同心结”之句。可见,在古老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特定的表情达意功能,备受人们的尊重。

              ③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纺织类工艺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工艺精巧,每个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线绳, 靠一双巧手,用绾、结、穿、缠、绕、编、抽等多种工艺技法循环有序地而来。其形式多为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可以互相衔接的完美造型。同时,中国结的命名,也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美满的象征义,如“双寿”、“双喜”、“龙凤呈祥”“鲤跃龙门”、“福寿双全”、“万事如意”、“吉庆有余”等,将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结饰送给亲友,不但喜气洋洋,也是一种千情万意的祝福。

              ④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一般说来,用来结艺的线绳约为100厘米长,4-6毫米粗,线绳的种类很多,过去主要有丝、棉、麻,现代材料则增加了尼龙、混纺等,不仅色泽更加亮丽,耐用度也大大提高,究竟采用哪一种线绳,要根据所编织的结的用途而定,用来编结的线绳的纹路愈简单愈好,纹路复杂的,虽然单看绳线很美观,用来编结却不合适,不但纹式失色,绳线本身的美感也会被淹没。线的粗细,要视饰物的大小和质感而定,开大质粗的首选粗线,形小质细的宜选细线。线的硬度也要适中,若线太硬,会给编结者增加难度,结形也较生硬;若线太软,编出的结形不输廓清晰,结形不挺拔,不能体现线条的韵律美。

              ⑤一件结饰要讲究整体美,不仅要用线恰当,线纹平整,结形匀称,结与饰物的关系也要协调。选线要注意色彩,若与古玉一类的古雅物件配编中国结,应选择含蓄的色调,诸如咖啡色或墨绿色;若为一些色彩单调,深沉的物件编中国结,夹配少许金,银或亮红等色调醒目的细线,立刻就会使整体结饰有栩栩如生之感。

              ⑥如今,中国结仍然随处可见,广为流行,中式服装上精致的盘扣,让人不禁倾心于古老的东方神韵;新春佳节时,吉祥喜庆的“春”字结红遍千家万户。中国结这一传统的手工编织艺术,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生发出多种现代审美意蕴,带给人们无限的情趣和生活美感。                                            

            • 5.

              3D生物打印

                     今年7月,深圳医院整形外科团队运用3D生物打印技术,通过3D打印辅助的耳廓塑形再造手术,让一位右耳廓先天发育不全的女孩再次长处一个正常的新耳朵。

                     早在2009年,瑞士伯尔尼的研究人员就使用3D打印机制作出了尺寸精确的人拇指骨。这种技术只需要一些简单的材料:3D打印机、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以及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三钙磷酸盐和聚乳酸会形成坚硬的结构,起到支撑的作用;能够发育成骨骼的活细胞在支架上便可培养成人拇指骨。
                     但是那些只由柔软的细胞组成的器官并没有这些支撑物,像心脏、肝脏等复杂器官的3D制造,最大的困难就在于没有合适的支架。
                     随着科技发展,也许打印更复杂的器官将不需要太久,因为支架的问题已经有了解决方案。以3D生物打印“血管”为例:科学家先是利用一些富含糖类和其他营养物质的凝胶,制造出了柔软的支架,再利用从脊髓里采集到的干细胞为原料,配合不同的生长因子,让其发育成不同类型的活细胞。 接着在3D打印机的两个喷头分别灌注活细胞和水凝胶,这种工作原理和我们使用彩色打印机时在不同墨盒中注入不同的墨水是一样的。喷头喷出的微小液滴中都包含了数万个细胞,它们会以数百微米的精度分布在水凝胶支架的周围,成为人体组织模型。打印完成后,这些微小 的作品被放进营养液中,细胞会找到彼此并且相互结合,成为一段鲜活的血管,而水凝胶稍后将会被洗掉。
                     这种方法制作出的符合搭桥手术需要的血管,对人体既不会有副作用,也不会引起排异反应,因为制作血管 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患者自身。

                     目前,3 D生物打印技术只能制作一些简单的组织,离打印复杂器官的目标还有 数年的距离,但是研究者们对它充满信心。在这种技术成熟之后,我们将会拥有个人专属的器官库,随时可以打印只适合自己的身体器官。因为器官衰老和死亡这件事也许可以避免,健康的肉体将会与健全的思维存在同样长的时间。

              (选自《科技纵览》,有删改)

            • 6.

              风雨宝带桥

              简梅

              ①顺着粉墙黛瓦的江南旅途,穿越无数星星点点的人间烟火,沿着曾经的繁华与斑驳一路向南,向北……眼前,越来越大的雨,仿佛有着诉不尽的心事。

              ②宝带桥,即是在此时跳入我的眼中。风声潇潇,雨点漫漫,时光似回到那些画面中,有悲、有喜、有怒、有恨,有感恩与怀念,有担负与苍凉……

              ③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公元816—819年)的宝带桥,傍京杭运河西侧,跨澹台湖口,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全桥用坚硬素朴的金山石筑成,桥长三百一十六点八米,桥孔五十三孔,是中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史志记载,唐代沿大运河所筑纤道中断于澹台湖,此处水急波高,不利舟楫,致使粮船滞集。苏州刺史王仲舒献束身宝带,募集资金,构筑长桥,桥因而得名。因为“挽道”,故一反江南常规,不取“垂虹架空”之石拱型,而设计为“宝带卧波”之长堤型,令船工纤夫皆受其利。

              ④宝带桥不仅改善了大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交通条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采用了联拱低平的方式,保持着水流通畅。其中三孔特别高,以通大船,两旁各拱面逐渐下降,形成弓形弧线,其风格壮丽,结构轻盈,巧妙玲珑;加上周围青山绿水相衬,恰似飘动在水乡原野上的一条宝带,更显绮丽多姿。如果有幸在月圆之夜,荡舟澹澹湖面,多孔联翩、富于变化的宝带桥倒映水中,恍似晃动着无数的虚月,与天上明月遥遥呼应,虚实相和,宛如人间仙境。

              ⑤时光悠悠,古桥承接过多少脚印,抚摩过多少春秋,人类文明与荒蛮的历程,就这么一点一滴融进其屹立的身躯。它见证了各朝各代经济繁荣,流泽过南北风情: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储备等等,都随着纤夫号子,行踏于它坚实的石面。宝带桥也遭遇过灾难与不幸: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国洋枪队头目戈登为攻破苏州,镇压太平军,悍然下令拆去中间最大孔的第九孔,致使北端二十六孔连锁崩塌;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日军又炸毁南端六孔,满目疮痍,直至1956年才得以修复。桥南北两端原来各有石狮子一对,南端的一对已沉入河底,北端的一对摇晃着无声的叹息。疼了,它不说;累了,它坚忍;塌了,它唯有等待……自唐元和年间建成的四百多年间,宝带桥历经宋、元、明、清五次重建、重修,现存桥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1956年修葺,1982年又进行维修,桥型一直保持至今。

              ⑥关于宝带桥,还要提到另一个人,他主持查勘修缮宝带桥,费资“工料银六千六百七十两有奇”,立下不可磨灭的功劳。道光三年(1823年)三月,春光明媚,一叶扁舟徐徐向苏州驶来,舱中坐着一位面容端庄、衣着朴素的中年人,他正是刚在正月初七被道光皇帝任命为江苏按察使的林则徐,而自这一年起始,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再任江苏巡抚,林则徐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⑦江苏乃富庶之地,古为天下粮仓所在,但道光年间,严重的旱灾与水灾使大地龟裂,黄河异涨。连年不断的水灾更是暴露出江南水利失修的严重性,林则徐见这片富庶之地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忧心忡忡。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言:“江苏之病,更比吾闽为难治者,以局面太大,积重难返二语尽之……”注重经世致用,每任一方官吏必做实事的他,采取围田抢种、补种,主张开挖太仓浏河故道泄水。他重水利、利农田、晓民生,决定疏浚河道、修筑海塘,强调为官者不能“只顾钱漕,玩视民瘼”。数次乘小舟视察浏河,“察勤惰、测深浅,与役人相劳苦”,也亲往白茆河工地,赴海口“视潮势,议筑坝”,“又濬丹徒、丹阳运河,宝带桥泖淀诸工,以次兴举,为吴中数十年之利”。从这些历史陈迹中,我鲜明地看到一个清廉正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地方大吏形象。

              ⑧而今,我的视线终于有机会落到了这座桥。我在风雨中与它邂逅。汲着雨水,鞋子里早已发出啧啧的声响,但我全然顾不到这些了,我似听到了一阵一阵的风涌潮起,纤夫们齐整的号声,拉起了多少朝夕的艰难困苦,拉起多少夜夜笙歌的江南明媚;又仿佛看到如林则徐一样的历代功臣,在运河边运筹帷幄,在漶漫无情的水患前毫无退却,只为百姓民生;还看到无数的无名英雄、能工巧匠,用智慧、辛劳、坚毅,砌垒、拼接、凿雕成了这座独一无二的桥……

              ⑨走一步,就背着一个远去的故事,重叠多少身影。每每追寻宝带桥的经历,那难以抹去的沉郁,时间愈久,留给生命的思索,愈加绵长。

              《人民日报》(2016年07月20日24版)

            • 7.

              《萤火虫的“闪光语言”》

              ①生物发光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观。有人注意到,在萤火虫的腹部有些地方表皮特别薄,薄得几乎透明。这层薄膜下面就是萤火虫的发光器。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层和反光细胞层构成的,在这些细胞周围分布着许多小神经和小气管。发光细胞里含有一些奇妙的物质:荧光素和荧光素酶。早在1885年,法国科学家杜波伊斯就在实验室里提取了萤火虫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荧光素是一种磷化物,是发光的主要物质。

              ②萤火虫发光的过程还得有氧气参加。萤火虫呼吸时,氧气从小气管进入发光细胞。荧光素接受三磷酸腺苷(即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细胞内水分的参与下,由荧光素酶催化,激活的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就可以发出光亮。这些光经反光细胞反射,会更加光彩夺目。当然,萤火虫的发光过程是受神经系统控制的。它通过控制空气的流量,可以收放自如地使光变强、变弱或者熄灭,而发光器的启动则起始于传至发光细胞的神经冲动。

              ③萤火虫发光时几乎不发热,当萤火虫停在我们手上时,我们不会被萤火虫的光烫着,当然,萤火虫更不会被自己的光烫伤,所以我们把它的光叫“冷光”。正由于是冷光,几乎没有热量的损失,因此,它用于发光所消耗的化学能,95%以上转变成了光能。主动发光毕竟是对能量的一种消耗。生物的生存策略有一个基本的共性,那就是在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时最大限度地节省能量,因此萤火虫主动耗能发光必定是一种重要的求生手段。事实也正是如此。萤火虫收放自如地发光的确是一种重要的求生手段,那就是形成传递信息的“闪光语言”。

              ④有人认为萤火虫的闪光语言有求偶、沟通、照明、警示、展示及调节族群等功能,但是人们认识得最清楚的是萤火虫闪光的求偶功能。萤火虫的美丽闪光,就像巧舌如簧的黄鹂啼鸣、美丽动人的孔雀开屏、威武雄壮的马鹿犄角,在求偶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不同种类的萤火虫闪光的明暗、颜色、长短、间隔、次数等不同,因此不同种类的萤火虫之间就不会交尾、繁衍后代,这样就形成了生殖隔离,保证了种群的稳定延续。

              ⑤夏秋时节晴朗的夜晚,一般来说,雄性萤火虫较为活跃,日落之后,常常主动四处飞舞并通过闪光表演来吸引异性,而雌性则停在草丛中羞涩地发出信号然后耐心等待。雄虫发现闪光后,就会迫降到离雌虫不远的草叶上,然后慢慢逼近到离雌虫十几厘米处,“嚓、嚓、嚓”发出连续而短促有力的闪光,这是求爱的语言。如果雌虫有意接受,它就朝雄虫羞涩地回应一次闪光。雄虫一见大喜,便美滋滋地靠过去,与雌虫甜蜜相会,当一回“新郎”。还有一种萤火虫,雌虫会按精确的时间间隔,发出“亮灭、亮灭”的信号,雄虫收到这一信号后,则以“亮灭、亮灭”的信号回答。它们用特定的闪光语言交谈,一旦建立感情,就飞到一起,结成配偶。

              ⑥萤火虫的闪光语言大都是用来传达爱的信息的,但有一种狡猾的萤火虫却将它发展为一种奇特的诱食方法。这种萤火虫的雌虫会模拟另一种萤火虫的闪光,骗得后者的雄虫飞来。如果克制不了贪欲,经不起色诱,当这只雄虫兴致勃勃地前来约会,并做着当新郎的美梦时,雌虫就会毫不客气地将其捕捉、饱餐一顿。(节选自2015.4《百科知识》)

            • 8.

                泥叫叫

                “泥叫叫”又名“娃娃哨”,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主要用于儿童玩具和民间祭祀两种用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泥叫叫作为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颜六色,外表涂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适宜儿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种,如:鸟哨、鱼哨、猪哨等。

                 “泥叫叫”是鱼化寨的特产。鱼化寨位于西安西郊,这个巨大的城中村里,黑压压地住了不下于二十万人。然而,这个村落却是一个有着仰韶文化遗址的古村寨,历经十几个朝代的沧桑变迁,给这个村寨留下了独具的名字和独特的文化遗产:“鱼化寨”与“泥叫叫”。

              相传,在清末的时候,鱼化寨有个东围墙村,村里有一个“娘娘庙”,里面住着两位从外地流落至此的老汉,以做“泥叫叫”为生。因其乐善好施,村上小孩都有泥叫叫玩耍吹唱。两个老汉的举动启发了鱼化寨人的灵性,后来村民们相继投入“泥叫叫”的生产,因此,东围墙村后来被誉为“泥叫叫村”。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那时从户县来了个讨饭的,人称“户县张”,住在鱼东村的一座庙里,会做“娃娃哨”。刚好鱼化寨一带有适合制作“娃娃哨”的黑土,“户县张”便以制作“娃娃哨”为生。村民跟着学,在鱼化寨渐成气候,一代代流传下来。解放初还曾被当作中国民俗工艺品的代表漂洋过海到瑞士展览。

                  在过去,每逢农闲时节,村子里家家户户取土做“泥叫叫”,送到古城西安城隍庙、八仙庵等地,由挑担小贩穿街走巷叫卖,十分畅销。“泥叫叫”亦成为当时孩童们心中不可多得的玩具。“泥叫叫”从清末至今,经历了起起伏伏。如今,鱼化寨当地的村民早已经不再制作“泥叫叫”,甚至一些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泥叫叫”为何物。全西安现仅存两位“泥叫叫”手艺的传承人,一位是生活在白鹿原狄寨街道办的徐文岳老人,另一位就是鱼化寨的杨云峰,他们二位都已年过古稀。早在2007、08年,徐氏“泥叫叫”制作工艺,分别被列入陕西省和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9.

              茶语

              茶有颜色。绿茶,让你仿佛来到茫茫草原;红茶,人生最美莫过落霞满天;白茶,皑皑雪野写满晶莹生命;黄茶,黄河黄土孕育了我的灵魂;黑茶,夜越黑离晨曦才越近;青茶,一片青草一树青叶中有我的青春……

              茶有季节。茶里,泡着一个夏,卧着一个秋,藏着一个冬,孕着一个春。天天喝茶,品尽四季;一生喝茶,品尽人生。

              《金陵琐事》说:“凡茶叶肥厚的,味道很甜但不香;茶叶瘦小的显苦涩,而苦的则香。”《茶经》也说:“啜苦咽甘,茶也。”我忽然想起,喝甜茶后饮白水水发涩,喝苦茶后饮白水水发甜;喝过甜的再喝苦的会觉特别苦,尝过苦的再尝甜的会感特别甜。

              品茶,品的是生活。

                

            • 10.

              绿色”浅层地温能

                 ①你听说过“浅层地温能”吗?它是蕴藏在地表以下一定深度(一般小于200米)范围内岩土体、地下水和地表水中,一般低于25℃的热能。浅层地温能的来源以太阳辐射为主,还有一小部分来自地心热量。

                 ②我们的地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热库,它的资源量非常丰富,其内部的总热能约为地球储存的全部煤炭所蕴含能量的l.7亿倍,具有经济价值的浅层地温能大约是现在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45万倍。据专家测算,我国地处北纬30°~42°的许多城市,地下近百米深度内,土壤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是目前国阿发电装机容量的3750倍,地下水中每年可采集的浅层地温能能量也有2亿千瓦。

                 ③浅层地温能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这种能源的开发利用只需消耗少量的电能,就可以提取大量的能量,也不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对外界环境影响极小。由于浅层地温能资源

              无处不在,人们可以就近利用,就地取(排)热,为建筑物供暖或制冷,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不发生任何变化。与传统能源相比,可节省大量运输、传输和存放成本。

                 ④可见,浅层地温能具有众多的优点,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种比人类体温还要低很多的能源呢?科技人员采用了“热泵”原理。

              “热泵”和“水泵”类似。大家熟悉“水泵”吧,它是一种利用管道将水从低位抽到高位的机械,只不过“热泵”传递的是热能。我们居住的室内环境和地层土壤中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具有一定的温差。冬季时,我们利用热泵可以把地下的热能“抽”出来,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时,再把室内的热能“取出来,排放到地下储存起来。这样,可以通过自然和人工等补给方式,保持地温能量的动态平衡,使浅层地温能得以长期循环利用。无论是冬季还是夏季,水都是传递热能的载体,被加热后以便用来储存热量。由于电流只是用来传热,而不是用来产生热,因此热泵只需消耗较少的能量便可以提供较多的能量,通常情况下热泵每消耗1000瓦的能量,就可以得到4000瓦以上的能量。

                 ⑤浅层地温能在过去一直被人们忽视,但随着地球能源的大量消耗,能源危机日渐凸现,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