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                                        (选自《北史\5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1)卿今涂掌事(      )

               (2)鲁肃过寻阳(      )

               (3)能手马鞍(      )

               (4)涉猎经史(      )

            • 2.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者,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终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节选自明代萧士玮《韬光庵小记》)

              【注释】①韬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营卫:原指由饮食中吸收的营养物质,这里指精气。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心之(           )            (2)佁然不动(           )

              (3)信声无哀乐也(          )      (4)僧少可语耳(            )

            • 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卫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鞅乃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 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复见孝公,语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卫鞅:商鞅。②因:凭借。③让:责备。④帝道:尧、舜的治国之道。⑤中旨:合心意。⑥王道:以仁义治天下的治国思想。⑦霸道: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
              (1)解释下面句中划横线的词语。
              ①吾 公以帝道
              ②语数日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②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3)从选文看,商鞅是个怎样的人?
            • 4.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实词。

              ⑴不以也(          )          ⑵沿溯阻绝(         )

              ⑶猛浪若(          )          ⑷ 互相轩邈(          )

            • 5.

              一知半解

              宋人有学者,三年反而①名其母②。其母曰:“子学三年,反而名我者,何也?”其子曰:“吾所贤者无过尧、舜,尧、舜名。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今母贤不过尧、舜,母大不过天地,是以名母也。”其母曰:“子之于学者,将尽行③之乎?愿子之有以易④名母也。子之于学也,将有所不行乎?愿子之且以名母为后⑤也。”


              【注释】①而:却。 ②名其母:直呼他母亲的名字。③行:实行。④易:改掉。⑤延缓、延后。

              (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1) 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线的字。

                (1)吾所者无过尧、舜 贤:__________

                (2)是以名母也 是以:__________

              (2)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所大者,无大天地,天地名。


              (3) 题目“一知半解”是对文中宋人的讽刺,它讽刺了宋人的什么?

            • 6.

              贺父献金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治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赐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状,即召入宿卫。

              (1) 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有略(    )    (2)从军有功(  )  (3)匹夫(   )

              (2) 翻译下列句子

              1.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你简要评价下贺父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修①幼失父,母尝谓曰:“汝父为吏,常夜烛治②官书,屡废③而叹!吾问之,则曰:‘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其平居教他子弟,常用此语,吾耳熟焉。”修闻而服④之终身

              (节选自《宋吏·欧阳修传》)

               [注释]①修:欧阳修,宋代文学家。②治:处理。③废:放下。④服:听从,信服。这里指遵从。

              (1) 解释下面的词。

              (1)尝(   )

              (2)狱(   )

              (3)生(   )

              (2)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修闻而服之终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选文内容,谈谈本文给我们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释盗遗布

              陈寔,字仲弓,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I)解释文中加横线的字。

              (1)为( ) (2)训( ) (3)乃( )

               (II)翻译下列句子。

              (1)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请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并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三冬文史足用

              东方朔,字曼倩,平原厌次人也。武帝初即位,征天下举方正贤良文学材力之士,待以不次①之位,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②者以千数,其不足采③者辄报闻罢。朔初来,上书曰: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      

              (选自《汉书·东方朔传》)

              【注释】①不次:不差。②炫鬻:夸耀,兜售。③采:采用。

              (1) 

              解释加划线的词语
              天下(          )   三冬文史 用(        )

              10.翻译句子
              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


              (2) 

              11.东方朔的上书与其他人的上书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他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3) 

              12.从"三冬文史足用"一句中,我们可以发现东方朔在求学时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他的成就给正在读书的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 10.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厄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bì)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水经注·卷四·河水》)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的著作。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气云浮:______________      (2)非驷马追也: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