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万物土中生,“吃”和“住”都与土壤环境息息相关。土壤乃“生命之基,万物之母”。与空气和水一样,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常州外国语毒地事件”“镉大米”等事件暴露了土壤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环保部2016年6月2日发布《2015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了我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16.1%.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为此,国务院出台《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土十条》基本建立了一个中国中长期的土壤污染防治框架,为中国下一步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具体蓝图。对此网友纷纷在网上留言:在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结合材料,请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守卫我们土壤的洁净。
            • 2. 互联网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空间轴、时间轴和思想维度。
              材料一 “互联网+”通俗来说,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
              当前,“互联网+”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家居”,“互联网+”改造、影响了多个行业,从最初的共享信息,逐步向消费领域、生产领域发展,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模式,大众耳熟能详的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行业都是“互联网+”的杰作。
              材料二 “互联网+”也不是一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筐,地方政府在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时,要找到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策略,以防决策失误。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说明我国应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互联网+”的发展。
              (2)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使“互联网+”战略适合本地实际的发展。
            •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强调尊重市场规律、发挥企业家精神,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减少低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供需对接,使国内的供给与需求在不断循环升高的层次上反复达到新的平衡,以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1)运用“运动是有规律的”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发挥企业家精神。
                     材料二 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原有的“三驾马车”单一考虑需求侧,已无法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此中央决定加大供给侧改革,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共同激发其活力,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从扩大内需到供给、需求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
              (2)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经济发展从扩大内需向供给、需求双轮驱动的战略转变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 4. 201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施行。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标志着我国的慈善事业进入全面法治的时代,让善行得到法律的保障和尊重,让求助者有章可循,让不法行为受到惩处,《慈善法》为爱心保驾护航。
              (1)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说明我国制定《慈善法》的必要性。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公民应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慈善。
            • 5. 精准扶贫必须牢固树立“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要求扶贫措施
              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精准施策,花大力气解决贫困人口增收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等系列民生难题,让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能够平等享受基本医疗、基本养老、教育、住房和康复等服务,早日走出贫困深渊,实现共同富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是如何进行精准扶贫的?
            • 6.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
              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结合材料,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 7. 2014,农历马年。这一年,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换挡降速”,面临严峻挑战,但改革依然“快马加鞭”,重要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好戏连连。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从适时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行“单独两孩”,到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管住“车轮上的铺张”;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到加大环保指标考核权重;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着眼全方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改革成为新常态,让2014年成为成色十足的“改革年”。
              材料二: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30多年,是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30多年来,我国文艺创作日益繁荣,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1)请从规律和矛盾的角度任选其一,谈谈要让改革成为新常态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改革开放的30多年,能够成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
              (3)请你运用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包括太阳黑子、耀斑、日冕瞬变等。人类早在数百年前就开始观测和研究太阳活动,并发现了太阳活动的变化周期。2010年,美国航天航空局的一位太阳物理学家曾预测本轮太阳活动的高峰期将从2013年持续到2014年,并对地球通讯、电力设施等产生巨大影响,但也有科学家预测影响将不会很大。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幸运的。
              (1)上述材料蕴涵着丰富的哲学道理,请尝试着指出并做简要分析。
              (2)健康专家提醒人们,太阳活动剧烈时,人们外出应该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你知道哪些防护措施?请运用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这样做的依据。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生态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美丽中国”,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
              (1)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对“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的做法加以分析说明。(本设问限忻州一中、忻州十中、砂河中学、范亭中学的考生作答。)
              (1)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对“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做法加以分析说明。(本设问限忻州实验中学、忻州师院附中、繁峙中学、河曲中学的考生作答。)
              (2)分析材料一中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唯物论依据。
                     材料二  在十八大精神指引下,“美丽山西”首次写进201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高度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加大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乡村文化建设;依法严厉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从而让三晋大地更加美丽,生态山西造福人民。
              (3)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建设“美丽山西”政府应履行的职能。
            • 10. 武汉城市圈是我国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通过实验到一定时期之后,再把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全国,以便对其他地区起到示范作用。某校高三(3)班同学开展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主题探究活动,同学们搜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了下列看法:
              甲:必须从武汉市情出发,全面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绿地上发展,在蓝天下增长,在碧水上进步, 促进自然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乙:争当“节能环保志愿者”和“节能环保排头兵”,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点点滴滴,养成人人都乐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一块煤的良好习惯。
              丙:依靠科技进步节能降耗,科技挖潜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效益,发展循环经济。
              丁: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使人与自然相和谐,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
              结合上述看法,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同学们观点的正确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