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11月9日,中国著名的两大经济学家张维迎与林毅夫围绕产业政策提出以下主要观点:

                 张维迎:从历史上来看,许多产业政策最终失败了。企业家是市场的主角,发现和创造交易机会是企业家的基本功能;正是通过企业家发现不均衡和套利,市场才趋向均衡;正是企业的创新,使得市场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并由此推动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林毅夫: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必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如果没有其他必要的安排,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倘若失败,将承担所有成本,并让后来者知道螃蟹不可吃,不去犯同样的错误;倘若成功了,后来者将会随之涌进,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不会有垄断利润,也就是如果没有其他必要的安排,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而言,失败的成本和成功的收益是不对称的;而从社会的角度看,不管失败或成功都给后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政府需要给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家一定的激励,企业家才会有积极性去冒这个风险。以其他国家的经验举例,二战后13个发展快的经济体都有政府的产业政策来支持新产业发展。

              (1)结合材料,分析两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所体现的经济学依据。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以上观点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2.

              考古发掘最近一年挺火,“关注度”背后,一些质疑也甚嚣尘上:比如,“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一个在晚上,一个在白天”;又如,“考古是掘他人坟墓,扰祖先亡灵”。这些声音虽不失反对盗墓和尊重古人的积极意义,但对于考古这门严肃的学科,却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考古是门科学。考古人从人类物质遗存及它们的空间关系中,反推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没有考古学,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不会展示自己的魅力,仅凭史书,人们也无法体验与实物对视的震撼。正是面朝黄土、背负责任的考古人,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使中华民族重拾自信,重燃复兴的梦想。

                (1)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为什么质疑考古发掘对严肃的考古学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考古发掘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材料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二十四节气”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彰显着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1)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申报“二十四节气”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最为正确的选择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二十四节气”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理由。

              (3)针对“二十四节气”对现代农事指导功能减弱的现状,请提出两条增强“二十四节气”指导功能的方法论建议。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名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以名族的进步获得补偿。中华名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团结奋战的光荣传统。不论多大的灾难,都压不弯她挺拔的脊梁。1998年抗洪抢险,几十万官兵民众同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非典”疫情蔓延,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群防群控、共克时艰。2008年冰雪“封冻”半个中国,全国人民用爱心将冰雪融化。汶川、玉树特大地震撕裂了大地,全国人民心手相连,奋力救灾,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饶,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灾难考验了中华名族,也冶炼了中华名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精神,并说明这种精神在中国人民战胜灾难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材料二: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的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目的是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宣传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2)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请列举两条。

            • 5.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形势变化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着力构建中国与亚欧非等区域的合作大通道,推动相关各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交流与合作,构建更强劲、更有效、更具亲和力的区域一体化合作大格局,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


              (1)结合材料一,运用联系的观点阐释我国作出“一带一路”决策的正确性。



              材料二:党的中央全会的主题是党根据治国理政中遇到的突出重大问题,实事求是、审时度势而确定的。2016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全面从严治党,是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建工作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选择。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十八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全面从严治党”主题的唯物论依据。

            • 6.

              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雾霾在被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严重的会致人死亡。

              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知识,分析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中央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议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将发展的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转移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十三五”更注重“质”的飞跃,强调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并据此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材料二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全国各地加强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宣传教育活动,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服务。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各地做法的现实意义。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进入2017年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雾霾天气。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从保护人民身体健康出发,中国政府将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雾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探求它的成因和本质,梳理其内在机理,才能因势利导、有效解决。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中国的基本国情,成为发展的短板。破解环境难题,治理空气污染就是要打破这一瓶颈的制约。李克强总理表示,空气污染治理,我们必须有所作为。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应如何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实现有所作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