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4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再一次超过了50%,被国际友人赞为“全球经济迷雾的灯塔”。继“保增长”之后,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强调2016年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调结构去库存上下功夫。当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李克强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他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的时候,他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
              (1)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谈谈你对李克强引用的三句名言的认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哪些道理?
            • 2. 全国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种全会精神,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针对当前环境保护领域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着重健全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完善防止污染的法律规范,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全面修订,这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环境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意识活动有什么特点?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一的内容进行分析。
            • 3.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至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等8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这期间,共有19512人次在网上提出62315条意见,对草案的修改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不论是法律草案初审稿还是二审稿,都要向公众广泛征求意见,使公众有更多机会发表看法。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1)据材料一,结合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的合理性。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
            • 4. 依法治国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每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实施日,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某中学以“传播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征文、书画比赛等法制宣传活动,其中一位同学所作的漫画“厚此薄彼”引起了同学们的热议。
              (1)结合漫画(如图),谈谈你对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认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一个道理,谈谈为什么法律不只是刻在大理石或铜表上,更应刻在公民的心里?
            • 5. 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安徽某校高三(6)班准备就“创新环保理念,构建环保格局”的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信息,请你参与。
              信息一  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安徽某市为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留住APEC蓝。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信息说明该市是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信息二  崇尚绿色消费,构建环保格局
              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割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构建“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并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阐明国家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
            • 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材料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价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部部长蔡武认为,一是从艺术家创作主体来讲,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接地气,创作出充满生活气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二是要鼓励在人民群众中的创作,我们要看到在人民群众中间鲜活的创造力,要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三是评判一个作品的好坏不能只是以某些专家的标准为标准,要结合老百姓的反映。四是文化产品和服务要让人民共享,要真正愉悦老百姓、教育老百姓、引导老百姓,要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
              材料二:中国人民大学和文化部文化产业司联合发布2013 年“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从当前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的十大偏好文化产品分别是报纸杂志、游戏、文化器材、电视、设计、电影、图书、广播、艺术品收藏和娱乐活动。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时间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1)关于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化部部长蔡武提出了四项措施。请你分析它们所体现的实践观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重要意义。
              (3)针对材料二中我国人民当前文化消费的现状,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提两点合理化建议。
            • 7.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手机、电脑等通信、传播工具日渐普及,小小的按键,使人们的沟通交流越来越方便。然而,在一些单位和地方,“键对键”的网络交流完全代替了与群众的“面对面”交流。
              在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编辑记者们到工矿企业去探寻“中国制造”的奥秘,到乡镇农村去解码“和谐社会”的基因,到产学研基地去倾听“科教兴国”的脉动,增强了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1)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有了“键对键”莫忘“面对面”所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从辩证唯物论角度,阐述上述材料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启示。
            • 8.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浙江多山靠海,可耕地少,人均耕地仅占全国平均的40%,铁、煤、油等大宗工业原材料紧缺。浙江经济发展被称为“零资源经济”。嘉善不产木材,却建成了经营规模庞大的木业市场;海宁没有毛皮,却拥有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嵊州不生产布,却成了“领带王国”……浙江目前拥有这样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零资源”区域块状特色经济306个,年产值达到4500多亿元。
              材料二: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发展为“零资源经济”强省,与政府的开明政策分不开:一是对经济发展进行科学的战略规划,提出了允许小商品生产贸易的政策和“八八战略”等;二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制环境,规范了市场的发展;四是率先提出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材料三:在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能动的经济创造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成为巨大的社会凝聚力。我们要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与时俱进地培育和弘扬“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新时代“浙江精神”。
              (1)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分析浙江发展为“零资源经济”强省的原因。
              (2)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简述浙江省政府在“零资源经济”发展中履行的职能。
              (3)运用《生活与哲学》有关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三,说明坚持和发展“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浙江精神的必要性。
            • 9.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畅通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阻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通过翻阅历代本草医籍,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不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中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包括青蒿在内的《抗疟单验访集》.可在最初的动物实验中,青蒿的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寻找也一度陷入僵局。
              屠呦呦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后,屠呦呦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了对青蒿治疗方法的描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屠呦呦马上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常用的“水煎法”上,可能是煮沸和高温提取破坏了青蒿中的活性有效成分,她随即另辟蹊径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创造性地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屠呦呦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是怎样发挥意识的作用的。
            • 10. 琼楼玉宇知何处,天宫高筑待婵娟。星空无限,探索无尽。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太空中深情相吻,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试验获得成功,中国未来空间站建设的大幕正缓缓开启。回首人类航天历史,充满了几多坎坷,几多血泪,然而人类问鼎苍穹的脚步不会停止,愈发坚定。
              1961年4月,“东方一号”飞船载着27岁的苏联空军少校加加林实现第一次人类太空行走,8年后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2003年10月至2011年11月,中国神舟载人系列飞船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我国未来空间站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所揭示。
              (1)联系材料说明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体现了哪些认识论的道理?
              通过人类不断的实践活动,人们深刻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为了更好的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我国的航天事业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第一步是搞神舟飞船,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基础。现在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掌握交会对接和出舱活动为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技术。应该说“神舟七号”和“神舟八号”的成功,标志着我们已经突破第二阶段,获取了丰富的科学资料,深化了对航天工程的认识,为第三阶段的空间站建立奠定了基础。
              (2)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着眼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大局,在经过了对实际的调查和充分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基础上果断作出的,是对客观实际的如实反映。胡锦涛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工作者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3)运用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重大战略决策的必要性。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广大航天科技人员严格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七字方针,发挥航天精神,把质量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了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确保了神舟飞船一次次的成功发射和返回。
              (4)我国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对我们正确利用规律有什么启示?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继承现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既积极学习、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又大胆探索和创新,攻克了一项又一项系统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不仅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还锻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5)我国航天工作者的探索与创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怎样体现意识的能动作用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