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特别是在当今的时代,更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国内、国际意义
              .材料一: 2009年和201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情况比较(单位:元)

              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10年安徽GDP总量比上年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2%;201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2:1,而2009年为2.57:1。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10分)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央在怎样认识和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上, 其提法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一般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原则。至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长期没有强调过。党的十三大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出:“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党的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认识的深化。
              (2结合材料二,说明从单纯强调社会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8)
              材料三:2011年9月1日,商讨利比亚政治过渡和经济重建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中国政府就利比亚政治过渡和经济重建提出了4点主张:要尽快恢复利比亚局势稳定,这符合利比亚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开启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最大限度地维护利比亚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应尊重利比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由利比亚人民自主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支持联合国在利比亚战后安排中发挥主导作用             (3)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关于利比亚问题提出4点主张的依据。(12分)
            • 2.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REN)团队最近发现微中子的速度比光速还快。为了确认,该团队调整微中子的形态后再进行廿次的实验。同时CREN专家艾瑞迪塔多博士表示,新实验除证实先前成果外,另排除某些系统性出错的可能,但他们仍期盼能有其它科学团队来证实成果确然无误。
              结合材料,我们可以从这个科学事件中获得哪些哲学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材料一:2010年,我国大面积遭受旱灾。旱情主要分布在云南全省、贵州西南部、广西西北部、四川东部和重庆等地,同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陕西关中等地的冬麦区也发生了轻旱和部分人饮困难。其中,云南省遭受了60年一遇的旱灾,程度之重、范围之大均为历史罕见。2011年4至5月,我国一些省份旱情仍在延续。国家防总公布的资料显示,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了四到六成,为
              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的年份。截至5月18日,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达9812万亩。
              材料二: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落后的局面”。
              (1)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高度重“三农”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的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材料一:寻找核能发电的原料——氦3,是人类探月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氦3,众说纷纭。根据阿波罗号带回的样品,美国科学家分析认为,月球上氦3资源量在100~500万吨之间,评估跨度很大,究竟是靠近100万吨还是500万吨?
              材料二:2009年6月16日,2009探月与地学科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景山向《科学时报》记者透露,根据搭载在“嫦娥一号”卫星上的微波探测仪传回的数据,我国科学家已成功绘制出全球第一幅“微波月亮”图,并利用实际探测数据反演出月球土壤层的平均厚度为5~6米,而氦3资源量更靠近100万吨,而非500万吨。
              材料三:“微波月亮”是由中科院空间中心姜景山院士提出的一项月亮探测计划,依据这一计划,我国已经从月球轨道上利用微波探测仪实际测量了全月的土壤厚度分布,在国际上首次获取了全月微波亮温分布数据,创建了“微波月亮”。“微波月亮”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月球起源及演变、宇宙起源的相关问题。 
              (1)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微波月亮”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材料一: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是古代的汉族、吐鲁番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如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文字等,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胡琴、箫、马头琴、冬不拉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乐器。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开创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族问题的解决之路——民族区域自治。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把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立场。这激发了各族儿女爱国爱家的热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团结中是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大会于2010年12月6日上午在深圳隆重举行。在深圳成立30周年之际,某班同学就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成就,进行了一次探究性学习,请你一同参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人们对民营经济的认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有限制的允许,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1)请你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人们对民营企业地位和作用认识的变化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注社会评论】《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把理论创新看作永葆自己生机活力的根本,而理论创新是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现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世纪之交,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党的伟大工程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纲领和理论指南。历史经验表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一条基本规律。
              (2)请从辩证唯物论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10分)
            • 9.

               材料: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章较早也大多出现在科学类杂志上。上个世纪7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直到1988年,气候变化问题才逐渐引起了大众关注,有了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的可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 10.

               高二某班同学,围绕“实践观点”开展讨论,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甲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所以我们要获得认识,就必须参加社会实践。”

              乙说:“我们学习的自然与社会科学都是科学的认识,是正确的,不需要检验,因此不能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丙说:“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1)针对上述同学的观点,从哲学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2)结合自己的实际,分析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实践观点?(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