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不同的人,因读书目的的不同,读书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古今中外,读书方法,千差万别,因而采用何种读书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而衡量一种读书方法的好与不好的客观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读书效果好不好。如果通过读书,能从中取得很大的收获,那就说明这种读书方法是可取的,是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
                  上述材料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什么道理?(10分)
            • 2.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期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诗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 3. 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举行。
              材料一  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要求。下面是我党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时间历程: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党对文化产业认识的变化过程体现了求索真理的哪些知识?(7分)
                 .材料二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器交会对接成功,这是中国走向强大的有力标志,是中国人独立自主、勤学苦研、合作奋斗、勇攀高峰的又一历史性成就。但航天器在外太空运行,受大气阻力的影响,轨道会出现衰减,即偏离原轨道,这会影响后续任务。为此,在整个组合体运行期间,将实施两次轨道维持,使其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正常工作。
              (2)依据所给材料信息,写出相关哲学道理。(6分)
              信息材料
              哲学道理
              尽管国际上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曾遇到许多波折,甚至发生过飞行器相撞事故,但交会对接工作在不断完善。
               
              对接机构在“上天”成功对接之前,在地面已进行了1101次对接试验、647次分离试验。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的研制队伍对对接技术难点,进行了长达16年的科技攻关
               
               
            • 4. 2(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在对国际稀土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实行稀土产品出口退税政策,促进稀土开发和出口。随着稀土产销逐年递增,我国意识到按照这一开发速度,再过二、三十年,将成为稀土小国或者是无稀土的国家,不得不花费巨资从外国进口稀土。2005年我国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税政策。随后,针对稀土开发生产中出现的乱采滥挖、污染环境、产能过剩、低价出口等问题,进一步提出坚持控制总量和优化存量,加快转变稀土行业发展方式,推动稀土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意见,以促进稀土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多年来,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从中国购进的稀土,除了用于生产,还大量囤积,以备将来之用。‘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后,日本和欧美国家纷纷要求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甚至以提高对中国产品进口的限制相成胁。
                  (1)材料一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该如何保护有限的稀土资源。
              (6分)
            •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刑事诉讼法在刑讯逼供、证人怕作证、“被精神病”、侦查手段跟不上技术进步等方面面临一些新问题。2012年3月14日,在公开征集大量意见,听取专家建议,充分吸收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等被写进了草案,这是自宪法有规定以来,我国部门法第一次有了人权规定。
                  (1)《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的修订和通过的过程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12分)
                  (2)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分析《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出台的必要性。(10分)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以低能耗、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低碳生活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低碳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同时低碳理念也催生了“低碳一族”,低碳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这必将影响和改善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树立低碳理念的正确性。(8分)
            • 7. “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过程
              步骤
              时  间
              内             容

              2008.3——2010.2
              发改委调查研究,形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2010.2——2010.10
              党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起草、通过

              2010.10——2011.1
              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论证

               
              党中央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意见

              2011.3
              全国人大审议并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公布

              2012年开始
              规划实施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分析材料所蕴涵的哲理。
               
            • 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公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特别是在当今的时代,更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国内、国际意义
              .材料一: 2009年和2010年安徽省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情况比较(单位:元)

              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2010年安徽GDP总量比上年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2%;2010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52:1,而2009年为2.57:1。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如何解决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10分)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央在怎样认识和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上, 其提法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一般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公平分配原则。至于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等,长期没有强调过。党的十三大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党的十四大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提出:“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党的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是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认识的深化。
              (2结合材料二,说明从单纯强调社会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8)
              材料三:2011年9月1日,商讨利比亚政治过渡和经济重建的“利比亚之友”国际会议在巴黎召开,中国政府就利比亚政治过渡和经济重建提出了4点主张:要尽快恢复利比亚局势稳定,这符合利比亚人民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开启包容性政治过渡进程,最大限度地维护利比亚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国际社会应尊重利比亚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由利比亚人民自主决定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要支持联合国在利比亚战后安排中发挥主导作用             (3)运用“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我国政府关于利比亚问题提出4点主张的依据。(12分)
            • 9. .据报道,广州市从2010年11月8日起取消亚运公共交通全民免费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原因不复杂,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公共交通免费一周来,公交地铁的日客流量高达1754万人次,地铁日客流量更是近800万人次,大大超出运输能力,严重影响地铁正常安检和亚运安保工作,对市民上下班正常出行造成极大不便。”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人为本”为主题召开辩论会,请你参与其中。
              问题探究  
                 11月1日是广州实行亚运公共交通免费‘“大礼包”首日,当天广州地铁便被“挤爆”,市民用“震撼”来形容汹涌客流。一份原本亚运会期间给市民的“礼物”终因客流激增“吃不消”昙花一现般天折掉了。6日晚广州决定取消亚运全民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改为发放交通补贴(11月7日《新京报》)
              (1)请运用认识论的知识对广州市政府的做法予以评析(6分)
               
               
               
              放眼未来
              “免费地铁‘不免费’的喜与忧”。在微博上,这一城市公共交通调整措施被演绎成一场悲喜剧,奚落与调侃的文字争奇斗艳,广州地铁免费后很挤:西装进去,三点式出来;水桶腰进去,水蛇腰出来”……可喜的是,广州政府能及时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公共政策的缺陷进行弥补和完善,而不是“闭门造车”,刚愎自用。
                  有网友A评论:短短的7天时间内,政府灵活性调整了政策相关内容,使政策更注重从实 际情况出发,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需要。
                  有网友B评论:作为涉及到民众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从而使做出的决策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能为人民的切身利益服务。
                  有网友c评论:公交地铁免费的政策给地铁带来的压力首当其冲,最受影响的便是那些有刚性出行需求的上班族。希望交委能对目前的政策做些积极改进,着重解决上班族的需求的同时,使得各阶层人群都能从中获益,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请简要回答上述论断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观的。(8分)
               
               
              我来参与
              广州“地铁事件”折射出大城市交通管理的普遍难题。本周日晚六时,市客运交通管理处将召开市民座谈会,积极听取社会各界对“免费新政”的体会和建议。
              (3) 如果你是一位市民代表,请你就如何更好地服务市民,让大家能更轻松愉快地享受亚运带来的优惠便利出谋划策,提两条合理性建议,并说明哲学依据。(4分)
               
            • 10.

              弗兰西斯·培根在他的《新工具》一书中说:“历来处理科学的人,不是实验家,就是推论家。实验家像蚂蚁,只会采集和使用;推论家像蜘蛛,只凭自己的材料来织成丝网。而蜜蜂在庭院里和田野里从花朵中采集材料,再用自己的能力加以变化和消化。哲学的真正任务就是这样。”

              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学蜜蜂而不能学蚂蚁和蜘蛛?(10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