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和图书数字化进程的加快,电子阅读方式开始流行。尽管大家对电子阅读方式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对在全社会大兴学习之风,形成良好读书风尚却有着共识。

                 2014年,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仍在推进中,力求将全民阅读纳入法制化轨道,推动全民阅读常态化,制度化。但是,对于阅读立法,社会上存在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将阅读提升到国家宏观战略的层面,有利于提升国民阅读水平,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反对者认为,阅读水平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希望通过立法使其毕其功于一役并不现实,且真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读书介质的更新使读好书更重要。电子书一直是电子消费品市场上的明星。但光芒的背后,却难以掩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带来的瑕疵和标准规范缺失带来的隐患。

              (1)从《经济生活》知识角度,说明电子阅读方式的流行对图书产业的积极影响。(6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上述两种看法的合理性。(6分)

              (3)针对目前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请从经济角度思考人们如何才能读到好书。(6分)

               

            • 2.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现成良方。”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 3.

              (28分)近年来,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书香中国万里行”,“书法进课堂”等文化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一 读书开启民智

              为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关于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的部署要求,全国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引导人们多读书、读好书系列活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了人们的素质和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我国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意义。(12分)

              材料二 书法陶冶情操

              为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提高青少年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化修养,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对于此项举措,少数同学认为随着电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习惯了用键盘敲字,而且“键盘”拥有“毛笔”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现在学习书法没有必要。

              (2)假如你是学校书法宣传大使,请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服少数同学。(8分)

              材料三  财政助力文化

              为了保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活动顺利开展,文化部、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实施文化消费补贴制度,培育文化消费需求,扩大文化消费规模;继续扩大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加大对文化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

              (3)结合材料三,分析国家财政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8分)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某工业大省正在兴起一股“机器人换人”的浪潮。该省某地区截至2013年7月已有15个“机器人换人”改造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使企业生产用工平均减少25%,人均产出提升30%,产品合格率提升2.8个百分点。同年1-7月,该地区相应的技改投资达104.42亿元,同比增加60.7%,占工业投资比重的88.6%。作为工业大国,2012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面对诱人的前景,我国近年来已建成30多个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合理性。(10分)

              (2)“机器人换人”后,有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机器人创造的,请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反驳这种观点。(8分)

              材料二   人制造了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又会对人的就业产生影响,一方面会使一些技术要求不高的岗位减少,另一方面会使研发、销售和服务等就业岗位增加,这种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说明机器人与人的关系。(12分)

               

            • 5.

              (24分)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合理性。(12分)

              (2)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四川省是如何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12分)

               

            • 6.

              (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为了发展素质教育,我国一些中小学结合实际开展“一校一品”活动:有的学校以本地区的“最美妈妈”、“最美教师”的感人事迹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美丽”德育活动,彰显美好品行文化;有的学校开展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活动,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责任感;有的学校开展汉字书法教育,全校师生每天伴随着校园广播里悠悠的古筝声静心习字20分钟;有的学校开展“我是创造之星”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创意作品……

              (1)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开展“一校一品”活动对学生成长的意义。(10分)

              (2)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阐明学校开展“一校一品”活动的合理性。(12分)

               

            • 7.

              中国“入世”十多年来,截止2013年12月,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突破1.4亿。与数量飙升同步,汽车的档次也日渐提升。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停车紧张等。 汽车产业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空气污染问题。

              中国入世十多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变化体现了哪些唯物辩证法观点?(12分)

               

            • 8.

              (26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在中央电视台展开。关于规范学生汉字书写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但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第一种,不赞成。

                  网络时代,汉字的载体逐渐从纸质的载体转移到了电和磁的载体上。汉字书写难,拼音输入易学易记已经成为汉字输入的主流方法,不仅在计算机上使用,也在移动通信和手机上使用。大众传媒能够超越时空局限,文化沟通、传递、共享的功能日益强大。

                  老师上课的讲义、资料都是通过公邮共享,大多数地方填表也都要交电子版,和朋友们的交流更是少不了电脑。

              第二种,赞成。

              作为华人,汉字和汉语才是自己的灵魂的栖息地,是根。中国汉字对亚洲各国有很大影响。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在给汉字的书写、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提笔忘字”、“写字不规范”等问题,导致了母语情感的淡化。

                  汉字是中华文丈化的标志与载体,提倡正确“书写”,是因为书写是汉字的基本属性,是汉字传播的前提。

              (1)针对规范汉字书写引发的争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理由。(12分)

              (2)汉字书写载体的发展引起了汉字还要不要进行规范书写的争论,绝大多数人认为汉字规范书写是十分必要的。结合材料说明真理具有怎样的特点。(10分)

              (3)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为学生汉字书写规范的推进提两条合理建议。(4分)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材料一  在生态文化建设方面,天津市将继承传统文化脉络,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风貌保护,推进“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计划”;鼓励各界人士参与天津市民间文学、曲艺、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的保护与传承;将生态文化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提高市民的的生态文化素养。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依据材料一,说明天津市是如何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的?(8分)

              材料二  2013年春节期间,延续上千年的燃放烟花爆竹习俗因为一场旷日持久且影响范围甚广的雾霾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新浪微博发起的“持续雾霾是否该禁放鞭炮”话题引发500多万条讨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禁放,燃放烟花爆竹会加重污染、增加安全事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不应禁放,不放鞭炮,就没了年味儿”。

              你支持哪种观点,请说出3点理论依据。(6分)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创下极高的收视率,成为2013年最受欢迎的节目之一。好评声中,也有网友表示遗憾:可惜不是咱们自己的原创。原来,这个节目的版权购买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事实上,各大卫视引入海外版权已不是什么新鲜事。2013年我国引进的电视节目模式约30多种。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走红的电视综艺节目90%是从海外引进的版权。

              材料二  优秀海外节目模式的输出,就像麦当劳一样,具备高度标准化才能在不同国度获得成功。对于这股引进潮,有乐观者认为,引进可以达速缩短我们与世界的距离,客观上提升着中国电视制作行业水准的基准线。但反对者则认为,引进海外版权是一种“拿来主义”,缺乏创新,盲目跟风,依赖海外模式会让中国电视人养成一种“情性”。

              (1)运用规律的相关知识,就突破我国电视综艺节目发展困境提出两条建议。(6 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理。(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