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民日报》2012年2月25日发表《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社论指出:改革就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智慧多么高超,改革总会引起一些非议:既得利益者会用优势话语权阻碍改革,媒体公众会带着挑剔目光审视改革,一些人甚至还会以乌托邦思维苛求改革。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宁要改革的微词,不要不改革的危机。下列观点与材料反映的哲理相同的有     
              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③花开花落随人意,春去春来不相关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2. 当前,我国处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关系开放和现代化全局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表   2000——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
               
               
               
               
               
               
               
               
               
              注: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一般达到80%。
              材料一  有关方面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为4455元,城镇居民为15900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是农村居民的3.6倍。按此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会增加1万多元。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吸纳1000多万农村人口进城,进而带动10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而相应增加的投资需求会更多。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人,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富余劳动力,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
              (1)概括图表(含注)反映的经济信息。(4分)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说明“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的正确性。(8分)
              材料二  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是我国“十二五”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现城乡统筹,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城镇化,继续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协调推进。决不能以牺牲农业农村为代价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决不能借统筹城乡之名削弱农业农村、损害农民利益。
              (2)结合材料二,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说明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10分)
              材料三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2012年1月4日,《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发布,《意见》指出,要发挥好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条件,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3)运用材料三,运用政治学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决策的重要意义。(10分)
            • 3. 下方的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坚持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要坚持运动的观点
              C.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D.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 4. 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宁无鸡也不可无猫,无鸡不会挨饿受冻;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子不怨。此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              
              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 5. 福岛核危机表明,人类需要重新审视核能的应用。仅有清洁是不够的,还必须是安全的,开发核能的同时,更要提高其可控性。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   )
              A.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C.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 6. 近来,暴发于巴基斯坦、印度等国的“超级细菌”引起人们担忧。专家指出,“超级细菌”主要由滥用抗生素引发,如持续过度滥用抗生素,人类将“重回到抗菌药物发现之前的黑暗时代”。从矛盾的观点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抗生素从“有效”到“无效”的转化,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② 抗生素的“有效”和“无效”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③ 抗生素“有效”和“无效”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④ 抗生素”有效”与”无效”之间的对立统一,根源于人类不恰当的用药行为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③④
            • 7. 据报道,作为孔子故里的某市,认真分析过去在文化发展方面存在的市场经营意识淡薄、文化产业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确定了充分利用儒家文化和孔子故里所独有的深厚影响力的优势繁荣本市经济的思路,并突出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特色文化产业两大重点,力求文化产业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
              请你回答:
              ⑴该市确定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主要体现哪些哲学道理?(6分)
              ⑵修水人杰地灵,具有许多文化特色。繁荣修水文化是我们的责任。请你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为发展修水文化提两点建议。(4分)
            • 8. 评价原则之间常存在矛盾。要提高产品的性
              能,就要增加成本,使产品的价格上升;要
              考虑经济性原则,就制约了产品性能的提升。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分析产品的性价比,找到一
              个较好的平衡点。如图:A点就是一个较好的
              选择点。这启示我们,企业确定一个好的选择
              点所运用的哲学方法是    (    )
              A.两点论      
              B.重点论   
              C.均衡论      
              D.一点论
            • 9. “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控制环境”。下列说法中与这句话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   )
              A.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B.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C.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D.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 1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全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体现的哲理是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④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