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 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这一不朽丰碑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某学校拟组织学生参加“重走长征路、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大课堂活动,他们计划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穿越大渡河,重温延安精神。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论证组织“重走长征路、复兴中国梦”社会大课堂活 动的必要性。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历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以“屠呦呦及其团队的科研之路”为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200字左右。
              材料二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医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全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老祖宗的宝贝、目步自封,中医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
              (2)“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请用矛盾的观点加以评析。
            • 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全民阅读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两会首提“书香社会”的概念,再到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畅谈读书体会,并“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这不仅是彰显时代文明,提升民族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使我们每个人成为中国梦参与者和书写者的“梦之队”一员的现实需要。
                 材料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类的读书故事和“开卷有益”的社会共识。但曾几何时,国人这种爱读书的文化传统似乎已风光不再。一组调查数据或可佐证当下的读书危机:中国每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2.37本,韩国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日本32本,以色列最多达62本。谈及“阅读危机”的成因和推动全民阅读时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怪罪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没有大把时间去读更多的书;有人说是信息科技惹的祸,它诱发了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浏览式、跳跃性和碎片化的“浅阅读”陋习;有人认为全民阅读氛围难以形成,阅读危机积重难返,阅读的软硬件差,人们爱读书的习惯不可能再培养起来。
                  材料二  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知青的时候,可以走30里地,去向另一个知青借一本《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都是他喜欢的作品。他还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对“不同声音”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说明习近平如此喜欢读书的原因。
              (3)请你就推动“全民阅读”设计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 4.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
              (1)结合材料,运用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其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借鉴意义。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发展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