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观点说明发展循环经济的合理性(15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间感情向来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中日两国尤其如此。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分别有92.8%和90.1%的受访者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比去年的调查高出28.3%和5.8%;90.3%的中国受访者和79.7%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当前两国关系不好;更有45.3%和28.3%的中日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会继续恶化,比去年增长了26. 5%和4.7%,而认为今后两国关系会出现好转的中日受访者比例都低于10%。
              首先,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无不是影响中日民众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的两条首要原因;其次,两国均有超过七成的民众认同当前的领土争议是“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对中日两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受访者也都达到了这一比例。可见,国家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中日民众共同关注的内容。
              另一方面,问及持有好印象的理由,“日本科技水平高”(58.2%)、“日本人工作努力认真”(54.4%)、“日本产品质量好”(49.4%),“关心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43.8%)、“受认识的中国人影响,包括身边留学生等从事民间交流的中国人”(32.3%)、“中国开始作为世界大国活跃在国际社会”(22.9%),分别处于中日两国民众所做回答中的前三位。在中日关系不断降温的情况下,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却增长了14.37%。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12分)
              (2)从文化传播的途径,谈谈怎样缓和中日关系。(10分)
              (3)从唯物论角度为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提两条建议。(4分)
            • 3.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丽中国”理念继承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吸收了世界各国绿色、低碳等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和创新。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孕育并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材料二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材料三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出现,既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发展方式粗放密切联系,也与人们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因此,必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1)分析材料一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8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8分)
            • 4. 材料一:近几年来,国内外各种思想观点异彩纷呈,各类社会思潮激荡交锋。较有影响的各类思潮主要有:普世价值论、新自由主义思潮、创新马克思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新国家干预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公平正义论十大思潮。“小悦悦事件”、“跌倒老人不扶”刺痛着国人的道德神经;郭美美高调炫富、“官员微博门”屡屡引发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渴求……种种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了思潮的交融交锋,吸引了公众对事件本质的追问。
              材料二:据相关部门推算,震惊全国的食品安全三鹿“毒奶粉”事件共需赔偿金39亿元,有22家涉案企业共同出资11亿多元,其中,9亿多元用于对患病婴幼儿当时治疗和赔偿的现金支出,2亿元则用于成立医疗赔偿基金。众多有涉乳制品安全的事件,有些是由官方标准过低引起,有些同地方监管部门谎报瞒报有关,而几乎每起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业都未受到应有的惩处,三鹿的倒闭几年后的今天,国内乳制品丑闻频出,香港颁严苛奶粉限购令,很多人至今仍到香港和国外抢购奶粉。
              (1)针对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请从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谈谈你的看法。(11分)
              (2)请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12分)
            • 5. 2012年10月23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前政要代表团时指出,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现在和今后几十年都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当前和未来,中美推进合作伙伴关系建设、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需要双方坚持正确方向,相互尊重,深化互利合作,管控矛盾分歧,注重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础,推动两国关系良性稳定、持续向前发展。
              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中美两国“探索新型大国关系之路”的原因。
            • 6. 材料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认为,明年经济工作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物价总水平、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就。这次提出的“稳中求进”包括四个“稳”和三个“新”。“稳”是“进”的基础,为“进”创造基本条件和良好环境。 “进”是行动和目标,没有“进”也不能保证“稳”。
              材料二: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各项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再加上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面对这些问题,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实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稳定是硬任务,发展是硬道理。
              (1)根据材料一,分析“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如何坚持了联系的观点的?(8分)
              (2)根据材料二,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的正确性。(8分)
              (3)结合材料,分析“稳中求进”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8分)
            • 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处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
              阐释材料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10分)
            • 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各国人民福祉。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取得显著成效: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

              我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这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运用哲学常识相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 9.

               材料一  房价收入比是居住单元房的中等自由市场价格与中等家庭收入之比。国际公认房价收入比在3~6是合理的,超过7的地区就会被认为是“国际房价最难承受的地区”。据权威机构统计后公布的信息,目前这一数据中美国是3,日本是4,中国是10~15。

               

              材料二  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通过完善政策措施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国家的有关部门要进行全国城镇住房普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5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生活与哲学》中的哪些观点?(5分)

               

               

               

               

               

               

               

               

            • 10.

               温家宝总理说:“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着眼于生活困难群体。一个船队,决定它的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困难群体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试分析材料中温家宝总理这一论述的唯物辩证法依据(10分)

               

               

               

              考室号______   座位号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