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一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材料一  疟疾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上世纪60年代,由于疟原虫对奎宁类药物产生抗药性,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1971年,屠呦呦团队尝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用低沸点溶剂处理青蒿,得到的提取物疗效更高更稳。1972年,中科院用当时最先进的“X-衍射法”帮助确定青蒿素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发掘出全新的抗疟药--青蒿 素。1973年,屠呦呦团队研发出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使抗疟疗效提高10 倍。今天,人们对抗疟新药的研制正在向更高水平发展。
              材料二  屠呦呦在获奖感言中说到广作为一名中医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青蒿素的研发工作,但我不是以获得诺贝尔奖为终极目的。我唯一的追求是:抗疟、治病。”
              “我还要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
              “我唯一不感谢的,就是我自己。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知识,说明实践是如何推动认识发展的。
              (2)材料二中屠呦呦的感言,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値有哪些后示?
            •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唯一延续至今的象形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繁到简、从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识读和书写也越来越方便。几千年来,汉字从来没有被淘汰,相反,传播到周边许多国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进入20世纪,汉字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初,一些学者主张“废除汉字”、“汉字拼音化”;50年代,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引发了汉字繁简之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中国人正遭遇“提笔忘字”的尴尬。 随着《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全社会掀起了一场“汉字风暴”,人们重新检视自己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欣赏汉字之美,体味汉字之韵。有关专家表示,电脑时代要重视汉字书写,发扬和传承汉字文化。
              (1)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汉字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写给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词。刘盛兰老人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
              (2)谈谈刘盛兰老人的事迹给你什么人生启示。
            • 3. 材料一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80后、90后农民工)备受关注。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工作欲求甚至人生态度等,与传统农民工有很大区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具有“三高一低”的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不再是为了生存而进城,而是为了谋求发展而留在城市。他们不仅要求在打工中多挣钱,更希望扎根城市、成为城市中的一员。他们中的不少人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也不愿从事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
              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因其出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而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时代烙印。社会应该正视、关注他们对于人生的企求和渴求,并在强大力量的推动下,归还给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生存机会,他们的命运,不该再是父辈的轮回。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思想观念。
              (2)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