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和教育评价等指明了方向。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目前,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已经率先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中得到贯彻,这为在中学教育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改革发展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2013年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彰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确性。

              (3)班级召开“增强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请就中学生如何增强自身核心素养列出发言要点。

            • 2.

              材料一 近些年来,一些互联网站的经营者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不断地在互联网络制造事端。他们有组织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络新闻事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制造互联网络新闻焦点,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但是,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产生了混淆视听、扰乱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等后果。

              材料二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广大老百姓强烈呼吁整治网络乱象。为回应百姓关切,公安部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举报的线索,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材料三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代表们经过热烈讨论也一致赞同,并向社会发出倡议:“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传播正能量”。(注:“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1)分析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违法犯罪行为的经济意义。

              (2)在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中,政府应怎样做才能体现权威和公信力?

              (3)结合材科,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的必要性。

            • 3.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呼唤和平、渴望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材料二: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1)请说明材料一中习主席讲话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6分)

               

              (2)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议性报告。(6分)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2013年11月,北京联合张家口正式提出申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望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冬奥会的契机,把人们吸引到冰雪运动中来,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重要目标,以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品质。
                 北京、张家口本次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虽有稳固的支持率,但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顶级体育赛事的平台,促进整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申办冬奥会是顺势而为,体现了公众需要,也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将有力推动我国冬季项目的普及”……
              质疑者认为:“北京很缺水,又基本没雪,怎么办冬奥会”“河北地区的空气质量难以满足赛事要求”“冰雪项目在我国参与人数较少,缺乏大众基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知识,说明我国申办冬奥会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回应部分民众对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质疑。
              (3)京张联合申办2022冬奥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三大理念,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肯定。请围绕任意两个理念,为申奥提出具体的方法论建议。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而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将来的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我们的党名称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宇宙观,明确地指明了这个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好的最高理想。

              靠着鲜明的政治主张、无限美好的理想和卓有成效的教育,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以此“唤醒工农复种面积千千万”,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取得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大历史性成就。

              习近平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靠什么?首先是教育引导。他告诫我们,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让理想信念教育“硬”起来。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说明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是一贯的。


              (3)身教重于言教。请你结合实际,就如何对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知礼仪、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

              在山西省,有个被称为“中华宰相村”的裴柏村。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延续2000佘年,名人辈出,这与裴氏崇文重教的家风密不可分。裴氏家规规定,“子孙考不中秀才者,不准进入宗祠大门”、“凡贪官污吏,死后不得葬入祖坟”。现在的裴柏村,谁家生了孩子,门口会挂上“自强不息”的牌匾,以示铭记祖训并躬身践行。

              重教为根,廉洁为本。优良家风荫泽后人,给予他们建功立业的精神财富:而坚守家风的责任与信念,又赋予后人对绵延至今的家风不自弃的坚韧与自信。这正是裴氏书写传奇的原因所在。当今,当地创建“河东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以弘扬华夏文明.重塑传统家风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

              《大学》有言:“一家仁,一国兴仁。”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尤其是对党员干部来说,家风绝不是私事小事,更要以身作则、树好榜样。正己以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就是要明晰情与法的辩证法,守住公与私的分界线:就是要自觉远离诱惑.管好自己与身边人。做到修身慎行、清廉自守,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裴氏家族传承优良家风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探究共产党人“正己以涵养新时代的好家风”的理论依据。

              (3)请你为弘扬“优秀家风”设计两条宣传标语,每条不少于10个字。(要求主题鲜明,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能够振奋人心,朗朗上口。)

            • 7.

              材料一: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要从那些沉迷于酒香的领导干部开始,一个喜欢读书的干部,必然是有修养的干部,干部读书氛围浓厚了,才能深刻影响全民读书和书香社会的普及度。二要营造家庭阅读的氛围,为人之父母、长辈要率先读书。家庭读书环境的好坏、氛围的浓厚,直接影响着孩子的知识创新、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三要发挥好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传播力,营造“读书好、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舆论氛围。四要增加图书馆读书的功能空间,让更多设施体现时尚元素,以期符合青年人审美心理,营造浪漫的读书氛围。

              材料二: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一旦离开了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无根是因为缺乏信仰,无病呻吟是精神空虚形成,无魂是心态浮躁所致。

              人民的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是文艺创作最广阔也最深厚的时代舞台。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们应如何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为什么要避免作品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3)根据你所在的省份的文化底蕴,请你设计两句宣传语,展示文化名片。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华文化一绝。

                 在我国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绝美诗词,或浪漫、或写实、或唯美、或伤感,不知不觉让人流连在其唯美意境中。其中,具有鲜明时代感、人民性的《诗经》,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富有地方文化独特风采的《楚辞》以新诗体的形式出现;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孔雀东南飞》,被誉为长诗之圣......有寒门文人创造的抒情短诗;有书写个人理想抱负、为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还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也有深爱祖国、书法报国之志、书写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的时代强音;有成为一代文学标志的宋词......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创新的赛制和评判标准,增加了赛事的戏剧性。节目组还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

                 节目自今年2月12日首播后,引发广泛热议,圈粉无数。选手有用乐观和坚韧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无臂学子”彭超,有来自北大理工科的博士生,有成为过擂主的高二学生、中学语文老师和众多大学生......这让国人看到了中国古诗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希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古诗词能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合理性,并说明在文化建设中怎样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古诗词“涵养心灵”的作用。








              (2)《中国诗词大会》圈粉无数,面对一时火爆、众人传颂中国古诗词的现实,我们亦应有自己的思考。请从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3)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交汇、融合的今天,请你就如何让国人记住国学经典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技艺巧夺天工。苗族服饰的造型、图案和纹饰,是族群记忆的载体,是在苗族历史演化中沿袭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苗族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然而,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步伐加快,除传统节日外,苗族人少穿其民族服饰,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化成衣。传统服饰工艺存在技术衰落、产品款式陈旧、销售渠道窄、后继乏人等现象,如何走出困境,亟需社会各界的保护与扶持。

              黔东南州政府依托多元的人文特点,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指导具有独特技艺传承的村寨和民族手工技艺传承人成立民族手工专业合作社;利用互联网展示产品制作过程,讲述手工艺人及其产品背后的故事;积极开展对外营销活动,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在巴黎时装周上展示苗绣和苗族纹样……通过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联姻,扩大产品销路,增加收入,使传统手工艺得以保护与传承,实现手工艺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有人认为,随着时代变迁,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统手工艺已不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保护和开发的价值不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对此加以批驳。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有关知识,分析黔东南州政府在保护传统工艺的过程中是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联姻的。




              (3)“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敲锣卖糖,各干一行。”文化传承,离不开文化传人。请就民间手工艺传承人的培养提出两点建议。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一部名为《红色气质》的微电影横空出世,引发影视界和舆论的关注与好评。作为献给党95岁生日的礼物,《红色气质》将家国情怀贯穿到整部影片中,在9分05秒的片长中,每一帧、每一秒,都是历史瞬间的珍贵记录,更是红色气质的传承弘扬。

              材料一:《红色气质》运用现代科技和独具匠心的构思,将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赵一曼等不同时期的共产党人的革命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散发出独特的红色魅力。《红色气质》没用一个电影明星,却“动用”了中国近现代史上众多的革命英烈,他们比任何明星都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他们是明星,是历史的明星、国家的明星,是光照家国情怀永不泯灭的恒星!

              材料二: 历史照片,人物讲述,跨越时空,同志“相聚”,亲人“重逢”,三维特效,新媒体理念支撑……《红色气质》匠心独运,让红色信仰、红色气质代代传承,散发出无穷的魅力。《红色气质》微电影按照院线标准制作,电视、网络与移动终端等平台都可传播,人们爱看、爱传、爱议,从中感受到红色正能量的巨大感召力,温暖生活,激励人生。

                请回答: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说明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英烈为什么是“光照家国情怀永不泯灭的恒星”。

                (2)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红色气质》的成功对我国红色电影发展有什么启示。

                (3)假如你所在班级召开“《红色气质》观后感”主题班会,请你列出两点观后感要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