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今后的课标修订、课程建设和教育评价等指明了方向。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目前,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已经率先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中得到贯彻,这为在中学教育中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开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明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改革发展的重点。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化,2013年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一步彰显。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

              (2)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国家研究制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确性。

              (3)班级召开“增强中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请就中学生如何增强自身核心素养列出发言要点。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马”、“辣么美”、“表酱紫”……不知从何时,这样的网络新词开始充斥到社会生活中。近期,南宁一位小哥在录制失恋视频中表示难受想哭,结果因为他的一口方言,大家听成了“蓝瘦香菇”,“蓝瘦香菇”一时成为网络新词。深圳某家企业及时捕捉商机、迅速抢注了“蓝瘦香菇”。 

                 有人认为,网络新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接地气”的用语,正是对社会现象的集融,能帮助人们更便捷也更有趣的交流。网络新词,爆发人类语言创新的“洪荒之力”。有人则认为,大量使用网络新词,严重影响了词义句意的表达,会对传统的汉字文化造成伤害。网络新词,实则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中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曲解和不尊重。

              (1)对网络新词的使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明其理由。


              (2)针对网络新词的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其原因。


              (3)网络新词的推广和使用需谨慎,请你就此提出两条建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古至今,中国从不缺少“工匠精神”。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创之国、匠品出口国、匠人之国!     

              材料一《庄子•达生》梓庆篇仅146字,朴实无华地述说了2300年前一位中国匠人的精神境界与风骨,让我们来细细品味。     梓庆削木为鐻(jù是古代的一种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未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zhaī通斋)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效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滑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从梓庆看中国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专注走心、追求极致,每一件作品,若想达到精致和完美,都必须把工作的每个环节做细和做到位:“工匠精神”是荣辱不惊、忘名忘利,与今天许多人做事希望利益回报立竿见影相比,梓庆的做法体现出中国古代匠人的更高境界:“工匠精神”是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术到极致,几近于道。梓庆作为一名杰出的匠人,在选材前全然地净化自己,带着对树木和自然生命的极大尊重去选材。     

              我们坚信,在互联网时代,重提“工匠精神”并不落伍。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坚持。它能让中华文明走得更久远。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増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梓庆所具有的中国“工匠精神”坚持的方法论内容。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的价值观导向作用知识,分析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于提升中国制造业品质的作用。

            • 4.

              材料一 近些年来,一些互联网站的经营者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特征。不断地在互联网络制造事端。他们有组织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互联网络新闻事件。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制造互联网络新闻焦点,引起社会公众广泛关注,从而获得经济利益。但是,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产生了混淆视听、扰乱秩序、损害公众利益等后果。

              材料二 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广大老百姓强烈呼吁整治网络乱象。为回应百姓关切,公安部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举报的线索,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国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

              材料三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近日举办的“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中国互联网大会的代表们经过热烈讨论也一致赞同,并向社会发出倡议:“自觉抵制虚假信息,传播正能量”。(注:“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

              (1)分析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违法犯罪行为的经济意义。

              (2)在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中,政府应怎样做才能体现权威和公信力?

              (3)结合材科,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打击网络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的必要性。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五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穿校服,做早操,选班干部,抄板书,晚自习,小测验……一系列中国特色教育方式被应用于英国九年级学生的身上,英国广播公司(BBC)将此拍成纪录片,于2015年8月播放后,引发了中外网友对中英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论战。
                  交锋一:中式教学注重课堂秩序,以知识的传授为主;而英式教学强调自由,认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要好过一味灌输。这是中英教育理念上的分歧,孰好孰坏?
                  交锋二:中式教学重预期效果,中国老师每一节课都会有自己预设的教学目的;而在英国,老师不会太在意孩子的学习结果,这是中英教育的另一个分歧,孰对孰错?
                  交锋三:中国老师强调纪律、安静,而英国老师强调自由;中国老师赴英“支教”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中式教学,这是中英教育方式在课堂秩序上的这面碰撞,孰优孰劣?
              (1)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阐释中外网友在中西式教育观点上产生交锋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中西式教育的差异。
              (3)结合材料,请你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被称为我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近日,北京某著名大学的学者撰文指出,“四大名著”并不适合孩子阅读。此文一出,引起热议:

                观点一:不应让孩子阅读。《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讲述的是佛法;《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未来生活预期。

                观点二:四大名著传播广泛,除因其具有的文学价值外,还在于它们反映了民族的精神情结,如《水浒传》的反抗情结,《三国演义》的忠义情结,《西游记》的超人情结,《红楼梦》的爱情情结。从这个意义上看,不能一刀切,因为不同孩子特点不同,不同作品内容不同。《西游记》可以打开想象力,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水浒传》可选择优秀的选段,不能把它当成洪水猛兽。

                观点三:应该让孩子们阅读。让孩子们从小就能吸取老祖宗的好东西,同时也能从小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学的兴趣,长大后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做贡献,而不是从小脑子里只有米老鼠和唐老鸭、蜡笔小新等。

              (1)你是赞成还是反对孩子阅读“四大名著”?请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理由。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孩子阅读古典文学名著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积极影响。

              (3)假如有孩子向你咨询应该如何阅读文学经典,请你为他提出合理建议。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材料一

                 改革开放的30多年,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30多年,同时也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30多年,是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30多年。30多年来,我国文艺创作日益繁荣,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材料二

                 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精准扶贫、构建“橄榄型”分配格局,到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养老金并轨;从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到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着眼全方位,全面深化改革正在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重点领域突破前行。一份沉甸甸的改革清单,让2015年成为成色十足的“改革年”。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说明在改革过程中我国应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精准扶贫利好国计民生。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该观点。

              (3)结合上述材料,就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 8.

               

              (1)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呼唤和平、渴望发展是历史的潮流,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一: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材料二: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1)请说明材料一中习主席讲话所蕴涵的辩证唯物主义道理。(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6分)

               

              (2)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议性报告。(6分)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
                  2013年11月,北京联合张家口正式提出申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望秉承“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利用冬奥会的契机,把人们吸引到冰雪运动中来,实现“3亿人上冰雪”的重要目标,以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品质。
                 北京、张家口本次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虽有稳固的支持率,但也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顶级体育赛事的平台,促进整个区域的一体化进程”“申办冬奥会是顺势而为,体现了公众需要,也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契合”“将有力推动我国冬季项目的普及”……
              质疑者认为:“北京很缺水,又基本没雪,怎么办冬奥会”“河北地区的空气质量难以满足赛事要求”“冰雪项目在我国参与人数较少,缺乏大众基础”……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知识,说明我国申办冬奥会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回应部分民众对京张联合申办冬奥会的质疑。
              (3)京张联合申办2022冬奥会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三大理念,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高度肯定。请围绕任意两个理念,为申奥提出具体的方法论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