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阐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揭示了从鼓励先富转向追求共富的国家发展取向。
              材料一:“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将共享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把共享既作为发展的理念,也作为发展的行动;既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也作为发展的落脚点。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1)请选择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原理,说明落实共享发展应如何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
              材料二: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来源,既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同时,由于其在社会流动中的“筛选器”功能,又被视为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平衡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进步,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不断改善。但是,由于我国教育投入制度、贫富差距等因素,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义务教育的师资和办学条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
              (2)运用所学唯物史观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推动教育公平的依据。
              材料三:为贯彻共享发展的理念,今年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做好2016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前者旨在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重点院校录取率,后者旨在提高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升学率。其中第二项措施因涉及江苏省要调出3.8万个生源指标给中西部省份,这引起了部分家长的担忧。
              (3)在推动教育公平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到各方面利益的平衡,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避免或缓解可能引发的群众担忧。请你给国家教育部写一封信,就教育主管部门如何避免或缓解部分考生家长的担忧提出三条建议并指出哲学依据。
            • 2. “十二五”期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仍存在收入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少“短板”要补。党和国家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时将作出更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四个有利于”为今后的改革导航。即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这“四个有利于”成为今后确定改革重点的基本遵循。
                   材料一 关于“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培育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习近平强调:“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和相关知识,分析“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
                    材料二  关于“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创造更多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红利;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2)结合材料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明改革就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理论依据?
            • 4. “廉”一直被中华民族列入基本道德,是礼、义、廉、耻“四维”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撑。“廉”具有丰富的内涵:廉者,不贪、不受;不贪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利。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廉”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观念,不仅掌握权力的人要廉洁奉公,百姓也需要以“廉”修身。现实生活中,“廉”的典范令人们交口称赞,如最美乡村干部、最美检察官、最美法官等群体的事迹广为传颂,净化着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灵,形成强大的道德感召力。同时,某些不良现象对“廉风”造成严重冲击,如:有的人一切向钱看,私欲无限膨胀;有的官员腐败触目惊心;有的企业制假售假;等等。
              古人说“廉”就是“有分辨,不苟取也”,强调获取利益要有原则,知道何者“不可为”。
              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分析当前弘扬“廉文化”的原因,并说明我们在“可为”与“不可为”之中进行取舍时应坚持怎样的“原则”?
            • 5. 201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为文艺繁荣发展累基砌阶,立柱支梁。意见指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准确把握文艺工作面临的形势;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评价文艺作品,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相统一,决不让文艺成为市场的奴隶。
              (1)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文艺为什么要坚持为人民服务?
              (2)结合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说明为什么“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3)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请你为文艺如何出精品提出两个合理化的建议。
            • 6. 材料一:2013年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创历史新高。被称为“国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出现了近5000人争夺一个职位的镜头。
              材料二 80后大学生小李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回到家乡农村开办土猪养殖场。他将科学养殖方式和现代管理模式与传统养殖经验结合,很快“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小李还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家乡农户,带动农户发展“观光养殖业”,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小李赢得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和尊重,他也认为自己的就业选择非常正确。
              有人认为只要选择职业时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就能实现人生价值。请从哲学生活角度,评析上述的观点。
            • 7. 材料一十八届五中全会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放开两孩生育的背景,是中国人口形势已发生历史性转变,相比于同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等国,这些变化包括生育率超低,以及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和少子化突出、年轻人口占比过低等。

              注:如图中两国左半边表示男性,右半边表示女性。底部的数字单位为千万,中间数字表示年龄段。
              材料二
              俗话说“丈章因时而著,欢策因时而易”。从1980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1984牛提出在农村适当放宽生育两孩的条件,然后是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的通过,再到今天的全面放开二孩,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处于动态调登的“进行时”。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依据材料一和图表判断A、B哪个国家可能是中国?结合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普通二孩”政策将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2)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动态调整的合理性。
            • 8.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在县委书记研修班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批评有些县委书记把领导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
              运用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县委书记应该把什么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
            • 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年来,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改善民生增加居民收入和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作为重要议题,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请结合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九五”以来,五年规划的年均经济增长目标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目标

              注: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行业间收入差距日趋明显。
                  材料二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
              材料三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要在稳增长的同时,推动发展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从主要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更多发挥综合竞争优势转换,从国际产业分工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从城乡区域不平衡向均衡协调迈进。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就应该怎样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出合理化建议。
            • 10. 我们所作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今春最温暖、最感动的一句话!这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庄严承诺,让人振奋和憧憬,给人以力量和希望。追求幸福与尊严,是人的崇高价值取向。党和政府顺应这一必然趋势并针对当前客观实际的新问题,将“人民的尊严”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工作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和落实,是国家发展的最高思想理念的新变化,也体现了新世纪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极大提高之后的新期待、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哲学依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