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5年7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是:(  )
              ①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举措 ②全社会树立宪法权威的法律保障
              ③国家工作人员增强宪法观念的重要途径 ④社会群众监督国家工作人员的一种手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形势下,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当前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重大问题。
              某市把加强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建成法治文化主题公园和法治文化主题长廊,举办法治文化艺术节,开发制作《普法总动员》、《开心学税法》等学法动漫游戏。除了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主阵地开辟法制宣传专栏、专版外,还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车载移动电视、户外电子屏等现代传播方式,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平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营造出现代法治文化的浓郁氛围,使“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权靠法”的法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让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该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做法的科学性。
              (2)结合材料,从联系观的角度说明该市是如何加强法治文化建设的?
              (3)依法治国必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该市某中学决定在全校开展一次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题活动。请你为该校完善这一活动方案。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拥有完备的法律只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能否在社会治理中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是否有相应的价值观为其提供文化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原则就为公正执法、严格执法提供了文化基础。因此,要讲好社会主义法治,必须把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努力培育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为依法治国提供文化支撑。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制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肃机关作风。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顺应发展大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之需。我们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为发展着力营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这既是中国政府的历史使命,也是对民众的庄严承诺。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培育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文化对推进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的影响。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阐明我国修改完善法律的必要性。
              (3)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为我国修改完善法律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4. 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预算法,在经过四次审议之后,完成了20年来的首次大修改。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预算法的决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预算法的修改(  )
              A.是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的表现
              B.且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C.能够确保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D.提高了国家预算的透明度,维护了公民的知情权
            •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期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时,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二  2014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修订投资项目核准目录;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法等15件法律,制定修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等38件行政法规。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只有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法律成为全民信仰,才能最终建成法治社会。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我国政府和公民应有的责任担当。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年10月1日,我国首部《旅游法》正式实施。旅游大省海南日前修仃通过了《海南省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4年11月1日正式实施。修仃后的《条例》,公开后被当地媒体视为“促进海南旅游业发展的一部基本法”,以期能解决零负团费、欺客宰客等旅游业顽疾。
              《旅游法》第三十五条最为业界关注。第三十五条规定,“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用法律法规向强迫购物、欺客宰客、零负团费等行业乱象“亮剑”。
              海南在新《条例》中单设了“旅游者”一章,明确规定,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和服务时,
              享有知情权、自主选择权等一系列权利。
              今年元旦期间海南旅游呈增长态势,投诉率也在下降。
              (1)从依法治国的角度,分析说明材料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旅游法规、条例的制定及实施对推动海南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 7.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的市场化程度(表)

              1978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10年2013年
              市场化程度5%63.5%66.5%70.5%75.5%78.5%
              注: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65%-80%为欠发达市场经济或相对成熟市场经济,80%以上为成熟市场经济或发达市场经济。
                  材料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正在加大力度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一步为市场简政放权,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断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做到高效安全管好经济。
                  材料三:世界上许多国家虽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但至今仍然在不规范和低效的市场经济中苦苦挣扎。市场经济有好坏之分,良好的市场经济需要有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为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切实贯彻执行。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市场配置资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简政放权及高效管好经济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党的执政方式和政府权力的行使的有关知识,回答党和政府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 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于先秦时代。西周周公旦提出的“明德慎罚”与“礼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开端。儒家和法家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较大贡献,儒家重视道德教化,重视犯罪预防;法家重视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因时制法、事断于法、以法治国,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反对以私害法。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强调权力本位,皇权至上,法律是皇权的“附庸”,坚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强调义务本位,造成了个人权利意识的淡薄。
              权力至上、权大于法的文化在今天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阻碍着法律的贯彻实施。这种崇拜权力,轻蔑法律的倾向,既不利于控制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又不利于防止国家公共权力滥用的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其危害很大。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政治关系的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
              (3)部分群众法治观念淡漠是制约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因素。班级组织同学进社区(村落)进行法治教育。为了提高法治教育的效果,请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9.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吹晌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号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法治基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中国的法治建设不是简单地制定规则,而是如何让法治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最基本的基因和最高信仰。要实现这一目标,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四中奎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必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为什么要坚持“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的基本导向。
              (2)结合材料二,从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角度,分析我国政府应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 1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依法治“天”是依法治国的一项具体内容。2015年实施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各级政府和社会成员既是约束,也是行为依据。对违法排污行为既要严肃查处,也要通过财政等手段引导产业升级,多管齐下,才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让人民群众永享蓝天舒云。社会成员应遵法信法守法用法,共同营造美好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从公民与政府的角度谈谈如何依法治“天”。
                  材料二  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阐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方法论角度说明我国是如何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