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红线”,从而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了制度保障。这说明(  )
              A.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自身特殊利益的政党
              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这一基本方式
              C.在我国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统一的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具有立法权
            • 2.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凡经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这体现了(  )
              A.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B.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享有决定权
              C.我国国家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D.发扬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
            • 3. 在地方立法过程中为了防止权力“任性”,必须把好批准关。市级立法要报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地方性法规还要报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这表明(  )
              A.立法机关要做到依法立法
              B.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C.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D.国务院与全国人大相互监督
            • 4. 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这一修改(  )
              ①是对我国公民基本民主权利的保护     ②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最高立法权
              ③坚持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④是坚持依法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5. 2014年12月4日,中国迎来首个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 6.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依法治国方略形成和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1978年到199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现行宪法,初步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宪法基础。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在党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依法行政”,进一步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
              第二阶段:形成和发展阶段(1997年到2012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思想。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阶段:完善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改的基本方式。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方略做出一步完善,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性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同上,强调依法治国必须依宪治国。
              (1)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  的知识分析为什么依法治国方略的完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材料二: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结合材料,运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三:从字面来看,依法治国似乎与经济没有关系,但是,实际上,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诚信经济,这都需要法律予以规范和提供保障,需要市场参与者具备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即市场经济又是法制经济。此次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中国经济转型扫清障碍。中国经济将迎来新红利。
              (3)结合材料,运用“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在中国经济转型中所起的作用。
            • 7.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提出健全法制目标,到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再到今日,依法治国理念渗入国家治政肌理。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1997年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2002年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007年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2年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014年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什么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 8. 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依法治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具有划时代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材料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要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国各方的共同责任。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依据材料分别说明各政治生活主体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应该怎样做?
            • 9.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  2014年9月10日,国务院法制办发布《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登录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发送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各地基层环保执法人员、环保志愿者、普通公众结合切身感受,从强化执法、提前预防、事后援助等方面提出看法,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有建设性的思考和建议。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务院法制办为什么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材料二  全民普法有如春化雨润物无声。某市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治信仰,法治宣传与法治实践,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整个社会中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村立法治信仰,使法治真正融入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说明在整个社会中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材料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结合山东实际,省委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加快建设法治山东;其关键在于落实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持法治山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更好发挥法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3)结合材料,指出中共山东省委在推进法治山东建设过程中遵循了哪些辩证法方法论?
            • 10.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作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部首部署。请阅读信息,参与问题研究。
                  信息一 科学立法,推进依法治国
                  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一批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其中,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新预算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执行。 新预算法的最大亮点是把“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写入立法宗旨,将政府从管理主体变为监督对象,强调让人民监督政府花钱。
              (1)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新预算的最大亮点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信息二 全民守法,建设法治文化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怎样才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信息三 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建设
                  长期以来,由于“为政在人”的积习很深,法治几乎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力加强法治建设,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是在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今,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法对实现现代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性。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法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我国的法制建设经历了一个由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发展过程。
              (3)我国法制建设的认知发展过程是如何体现“求索真理的历程”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