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话题引起某高三(3)班研究性学习小组的浓厚兴趣,他们就此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性学习活动。

              材料一 同学们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如下表,并通过走访、问卷调查了解到,在城市中,有的活没人干,有的人没活干。

              我国人口增长(单位:亿人)

               

              总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2000年

              12.72

              7.75

              2010年

              13.65

              8.52

              2020年

              14.43(预计)

              8.60(预计)


              材料二:同学们通过探究还发现,本市存在着这么一个“失业怪圈”:家庭成员失业,导致家庭生活贫困,以至于家庭教育支出比重减少,形成家庭成员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偏低,最终又引发贫困家庭新一轮的就业困难。

              (1)依据材料,请你为本次探究性学习拟定一个课题。


              (2)联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破解贫困家庭“失业怪圈”,政府应该怎么做。

            • 2.

              “规”当选2016年度国内字,体现出中华传统与时代需求的融合。

              “规矩”一词,自古有之,韩非子指出:“万物莫不有规矩”。“规矩”是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高频词,明确提出“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修习党章党纪,严明政治规矩,锻造抵制各种诱惑的“金刚不坏之身”。规矩方圆,划定行动与思想的边界,党风、政风端正,才能引领社会风气向好。

              建设制造强国,弘扬“工匠精神”,也需要规矩。“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精准,有标准才有精准。好的标准需要法律与规则来明确,精准需要劳动者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增强职业担当和企业荣誉感。

              规矩的异化便成了潜规则。潜规则,把违规变为“规则”,以邪恶绑架善良。败坏社会风气,扭曲价值取向。清除潜规则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每个公民履行义务捍卫自己和他人共同的权利,需要政府强力出击,需要运用法治的手段铲除潜规则滋生的土壤。

              老规矩是民族的立身之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坚守的还要坚守;新规矩是新时代新要求,体察民生、追踪民情,方能不断匡正。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党员干部为什么要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排在首要位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探究劳动者如何才能成为守规矩的“工匠”?

                                             

              (3)如果班级的主题班会选题为“老规矩、新规矩、潜规则,需要区别对待”,你如何从哲学角度结合材料做一次主题发言?

            • 3.

              材料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一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收入倍增计划;四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要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六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党和政府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2)结合材料,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和分配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

              材料二: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使人才、资本等市场充分发挥对创新的积极作用。出台针对技术创新中各类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政策,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创新法治环境。

              (3)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政府采取以上措施对对推动技术创新的意义。

            • 4. 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管延安以匠人之心追求技艺的极致,让海底隧道成为他实现梦想的平台。大国工匠们在平凡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宝级”技工行列。电视剧《大国工匠》的故事告诉我们,具备工匠精神——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勇于革新,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望拓展人生价值。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我国虽然成为了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但还存在着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制造业每年仅直接质量损失就超过2000亿元。许多中国的企业是“短命”的,只有1%的企业能活过7岁!而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传承着——工匠精神!

              近年来,我国游客到日本购买马桶盖、电饭锅,甚至圆珠笔的“圆珠”都需要进口。真假难辨的市场环境,导致“国内销售不振与海外疯狂扫货”并存的现象。专家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提升产品质量是对冲经济增速放缓的有效措施。要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尤其需要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能让我们自省和自信,带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站稳脚跟。

              ⑴有人说,大国工匠以学习成就未来,用技能成就人生,工匠精神正是劳动者的安身立命之本。请从经济生活角度论证该观点的合理性。

                             ▲                   ▲                 ▲                
              ⑵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分析我国弘扬和坚守工匠精神的社会价值。

                                ▲                   ▲                 ▲                

              ⑶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请从政治生活角度探究这一合力形成的路径。

                                ▲                   ▲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