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以来,中国铁路走出去捷报频传,李克强总理在中国铁路总公司考察时指出,高铁等中国装备走向国际市场对提升我国对外合作水平、优化外贸结构意义重大,反过来会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在“走出去”过程中,政府要优化审批程序,简化办事手续,积极推动高铁大项目国际合作。为此,有关部门成立了不少境外合作项目协调组,组织国内企业开拓境外铁路工程承包和装备市场。

              材料二: 作为国家竞争力的标志,没有制造业的强力支撑,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实现从落后追赶型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变。我国把握住了国际分工深化和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借助劳动力和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制造业大国。近年来,我国开始告别劳动力几近无限供给的时代,新增劳动力减少,人口成本上升,使长期依靠“人口红利”维系的“低成本扩张”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竞争力优势进一步削弱。并且从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看,中国制造业仍处于低端加工组装环节,产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偏低。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指出:我国低技术含量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尽管拥有较高的占有率,但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则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高铁在“走出去”过程中,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

              (2)谈及中国高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有人认为:只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高铁就能真正实现全面走出去。请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加以评析。

              (3)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二谈谈我国的制造业应该如何应对新形势?

            • 2. 为了决策民主、科学、利民,公民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关于听证会制度引发了另一个问题,关心老百姓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关于这个问题,有以下三种观点。
              观点一:消费者代表人微言轻,政府在决策时根本不会考虑他们的意见。
              观点二: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政府都应采纳,否则听证会就是走过场。
              观点三:政府会考虑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至于采纳多少,还要考虑多种因素。
              问: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运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知识,说明理由。
            • 3.
              辨析:不顾生产发展的可能提出过高的消费要求是错误的;而在生产发展允许的限度内一味的限制消费也是不对的。
            • 4.

              观察图表:2014年中国经济前三季度主要经济指标

              运用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上述图表除经济增速7.4%之外,还有7个反映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经济指标,请选择其中2个数据指标,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做简要评价。
              (2)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经济新常态的最大特点是速度“下台阶”、效益“上台阶”。依据材料,从国家职能和依法治国的角度,请各提出一个促使效益“上台阶”的建议,并作简要说明。

              (3)“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习近平主席指出:“要把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作为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请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习主席的观点加以评析。

            • 5.

              201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国人大代表老李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因为对我国的产品质量不满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海淘甚至直接赴海外购买食品、化妆品、家用电器,甚至药品。但有时候从海外买回来的东西就是由我国出口过去的,原来许多商品内外标准不统一,部分内销标准比出口标准相对偏低。而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受困于融资困难、成本上升等因素,利润空间缩小。许多企业宁愿将资金投向理财产品或金融属性较强的房地产等行业,而不愿扩大再生产。

              材料二 2016年底,杭州举行了一场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大讨论。在会上有人认为:电商的迅速发展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它给消费者带来了方便,却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冲击。比如,电商靠低价竞争,许多人在网上卖假药,这样就把实体经济搞乱了。因此,要发展实体经济,就必须限制电商的发展。

              (1)如果你是该人大代表,结合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你将如何为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发挥自身作用。



              (2)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谈谈你对“要发展实体经济,就必须限制电商的发展” 这一观点的看法。

            • 6.

              材料一:中国的传统流通企业和品牌企业正在经历痛苦的商业模式转型和重塑的过程,面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前追后堵,大部分传统企业都在2015年将互联商业模式转型真正意义上提上了日程。传统企业渴望拥有自己的新的商业模式,但依靠传统企业自己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出现了一个新的市场——企业转型服务市场。

              材料二:曹参任汉相三年,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此后的“文景之治”又相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国力日益增强。有人认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今天,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经济,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

              (1)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指出企业创新的内外驱动力,并分析企业创新对个人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2)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对“我国政府也应‘无为而治’”的观点加以评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