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党和政府把深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因为(  )
              ①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②这是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
              ③有利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④这是改善消费结构,提升城乡居民恩 格尔系数的客观需要。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 2.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城镇 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做了具体部署。
              图表1985-2013年度中国城镇化率与居民人均消费情况

              (l)本图表(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材料一:2013年12月巧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我国现有农民工2.5亿左右,估计未来10年将再增加1.5亿农民进入城镇。这样,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有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消费就会提高400/,投资提高50%.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
              (2)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城镇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材料二: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现实性选择。A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2014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定位,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遵循城镇体系规划,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百姓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3)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A市做法进行评价。
            • 3.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某校学生以“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选定了以下四个研究方向,你认为符合主题的有(  )
              ①城镇基础设施的不足及对策   
              ②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调查
              ③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及消费倾向比较 
              ④某村留守儿童调查。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 4.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一味贪大求洋的城市化到注重小城镇化发展的城镇化,中国城市现代化之路正在回归多元和理性,让小城散发出独特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  我国分地区、分规模城镇化质量指数情况
              地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城镇化质量指数0.54190.48600.46320.4643
              城市规模等级200万以上100-2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
              城镇化质量指数0.59200.53680.48250.46800.4496
              注:城市规模按《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城区人口分类。分地区数值为各地区城市指标的平均值。分规模数值为各种规模城市指标的平均值。
              (1)根据图表信息,简要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Y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城镇化呈现出加速推进态势,但城镇建设管理的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3年,Y市市委全会强调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一要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二要突出节约集约,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质量和效益;三要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四要突出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五要突出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符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
              (3)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 5.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广大农民的普遍愿望。它可以带动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直接作用是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只有深化改革,我们的城镇化才不会走偏,目的才能实现。为此,我们必须(  )
              ①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一线城市流动
              ②改革土地使用办法,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的自由流转
              ③改革社会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④改革户籍制度,为人们自由迁徙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6.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某镇并没有跟风上各种工业项目,而是依托自然及历史资源,通过农业产业升级和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促进农民向农业业主和三产经营者转变,走上一条以旅游、现代观光农业为主的小城镇发展道路,形成“景在镇中,镇在景中”的小城镇特点。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②推进城镇化必须依托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③推进城镇化要坚持尊重和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
              ④农村居民就业结构调整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 7. 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三个重要拐点:一是以劳动力无限供给特征开始消失为标志的刘易斯拐点;二是以人口抚养比的止降反升为标志的老龄化拐点;三是以中国内地城镇化率突破50%为标志的城镇化拐点。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城镇化将创造更多的需求            ②我国劳动力优势将发生变化
              ③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减小            ④我国将失去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8. 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被认为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城镇化改革有利于(  )
              ①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改善            ②把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
              ③促进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④推动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 9.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某市积极推动城镇化建设,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该市的成功表明城镇化是(  )
              ①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②加快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④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10. 推动新型城镇化能推进消费主导转型与改革,释放国内需求潜力,是未来五年到十年转型发展的突出优势和主要动力。新型城镇化积极作用的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
              ①人口流出农村→农民失去土地→农民收入下降→社会不稳定
              ②人口流出农村→土地集中用于房地产开发→经济规模扩大→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农民转为市民→入城从事非农业→收人提高消费扩大→经济高质量发展
              ④劳动力摆脱零散生产经营→土地集中、科学规划使用→规模效益提高→农业现代化。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