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年来,我国GDP由10%以上的高增速降为6-7%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增速也存在有所放缓趋势。与此同时,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每年因一场暴雨便全城“看海”(被水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群众要求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入的呼声日益高涨。
                  15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任务。
                  注:所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即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阐述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
              要求:
              (1)围绕论题,运用经济常识论述;
              (2)论题、总论点(结语)、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合乎逻辑,较全面深入;
              (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2.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情况

              (1)根据如图信息,概括我国城镇化呈现的特征是什么?
              (2)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从社会生产目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有何积极作用?
            • 3. 材料一:新城镇化三大要求:产业支撑、权益均等、带资进城
              产业支撑 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为47%,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我国“漂”在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
              权益均等 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对象。
              带资进城 耕地征用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和政府拿大头,村级组织留下两三成,农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这一剪刀差引发越来越多矛盾和冲突。长期以来,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挖掘城镇化的新空间,就必须要直面“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体制缺陷,让农民可以“带资进城”。
              (1)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在新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经济学依据。
              (2)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在新城镇化的过程中,增强农民话语权,政府、村级组织、农民应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 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阐述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5.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新型城镇化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推进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在欧美、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协调了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买现了现代化。而在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或停带,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产业没能跟进,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甚至出现了住房和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犯罪盛行的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
               材料二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对科学实现城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从过去的“以物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这意味着城镇化建设需要以人作为关切点,重新界定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人的权利,必将推动城镇化的可特续发展。
               材料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更加注重“质量”的增长,即社会公平和协调发展问题。城镇化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可以解决农民工和未来更多农民进城后公平分享到公共服务的问题。要防止一味追求城镇化率,对农村竭泽而渔,这就更需要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l)借鉴国际经验和教训,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中国应如何推进城镇化?
              (2)结合材料二,说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解决城镇化过程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 6. 材料一:1978--2012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材料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常识为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一条可行性建议并简要说明。
            • 7. 材料一: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比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456518241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791727893
              材料二: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域镇化率约为85%.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约在95%左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有人提出疑问:一方面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一方面又建设新农村“挽留”农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请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答这一疑问。
            • 8.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盐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2012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5%。
                  材料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材料二: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1)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 9. 改革开放 30 余年来,我国城镇化和经济增长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正面临新着的机遇,城镇化己经上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对此,各界达成的共识是,城镇化需要大力推进,但其重点应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一

              注: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数万亿元的投资和消费。目前我国西南、西北和华中地区城镇化率均不到45%.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多在70%以上。

              (l)图1(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图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实现从“土地城镇化”转向“人的城镇化”的现实意义。
                  材料二  旧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摊大饼”式扩张,大量人口涌入,堵车、城市污染、产业空虚等毛病随着而来。C市在城镇化建设中,依据本市山城可用土地相对较少的特点,抛弃“摊大饼”的发展思路,采用核心城、卫星城的组合发展模式,而卫星城在规划布局时,遵循产业发展规律,走的是产业集约化发展道路;在核心城与卫星城之间,是自然的天然氧吧,城市环境优美;为防治交通拥堵,城市管理者减少简单机械的行政干预,更多地通过健全法制政策来规范城市管理,注重运用经济手段等市场机制引导老百性选择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
              (2)在城镇化建设中C市是如何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
                  材料三  为改变城镇建设中出现的规划千篇一律、基础配套设施不齐全、公共设施标准不一等现象,C市准备打造20个特色城镇,并公开向社会征集设计“好点子”,该市特色城镇编制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乡村风情浓郁、村组结构合理、功能配套完善、文通便捷畅通、生产生活便利、材容村貌整洁。”
              (3)假如你是C市市民,你怎样为特色城该设计提出“好点子”?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表)
              2007-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
              年份城镇化率%)
              200744.9
              200845.7
              200946.6
              201049.7
              201151.3
              注: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常驻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以上,世界平均城镇化率为55%。
              材料二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高、快、宽、大、亮等形象工程,沿袭先污染后治理、先规模后效益、先建设后规划的发展途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被严重忽略。政府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该科学决策,正确履行职责。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2)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应如何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依据材料三,说明推进城镇化建设应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