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材料: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某省某中心镇在推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求各社区充分发挥社区融合功能,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同意决策过程,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镇社区自治和决策的依据。
            • 2. 近年来,我国GDP由10%以上的高增速降为6-7%的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增速也存在有所放缓趋势。与此同时,全国许多大中城市每年因一场暴雨便全城“看海”(被水淹)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群众要求统筹各类市政管线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转型发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加公共产品有效投入的呼声日益高涨。
                  15年7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扩大公共产品供给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等任务。
                  注:所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即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阐述经济新常态下,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意义。
              要求:
              (1)围绕论题,运用经济常识论述;
              (2)论题、总论点(结语)、分论点内在逻辑一致,论述合乎逻辑,较全面深入;
              (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3. 城镇化的过程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要深刻认识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8~ 2013年中国五联网发展状况

                  材料二:2012年,地处粤东的Y市J村部分在外务工青年返§开起了网店,通过宴体店批发和扩大网上营销,低投入、高回报,带动了在外务工村民回乡和村内闲散劳动力就业或创业。201 3年,Y市政府对J村自发形成的市场业态给予大力扶持:为该村创业青年提供了1000万元的贴息贷款,主办电商人才免费培训班,推进村道水泥化、网络光纤化、物流便利化等工程建设,并依托J村在全市建设了电子商务聚集区如今,J村电商年销售额近20亿元,每人月均利润约6000元,相当于Y市人均一年的收入,就业率接近99%.中央某代表团考察后认为:J村所形成的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乃至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材料三:有人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想,体现着平等、开放、共享的特征。它表现为24小时在线、360度联系、海量数据取胜、专注到极致、注重口碑。可能你做的事情不是互联网,但都要用互联网思维去想问题。,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J村发展模式为新型城镇化乃至欠发达地区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哪些思路。
              (3)结合文化作用的知识和材料三,阐述运用互联网思维对提升我国文化实力和竞争力的意义。
            • 5. 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未来城镇 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做了具体部署。
              图表1985-2013年度中国城镇化率与居民人均消费情况

              (l)本图表(含注)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材料一:2013年12月巧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出席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座谈会并讲话强调,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我国现有农民工2.5亿左右,估计未来10年将再增加1.5亿农民进入城镇。这样,新增城镇人口将达4亿左右。按较低口径,农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计算,也能够增加40万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有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消费就会提高400/,投资提高50%.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
              (2)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说明城镇化如何推动经济发展?
                  材料二: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现实性选择。A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2014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科学定位,不断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和配套设施,遵循城镇体系规划,抓好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新型社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努力为百姓创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3)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对A市做法进行评价。
            • 6.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一味贪大求洋的城市化到注重小城镇化发展的城镇化,中国城市现代化之路正在回归多元和理性,让小城散发出独特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表  我国分地区、分规模城镇化质量指数情况
              地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
              城镇化质量指数0.54190.48600.46320.4643
              城市规模等级200万以上100-200万50-100万20-50万20万以下
              城镇化质量指数0.59200.53680.48250.46800.4496
              注:城市规模按《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0年)城区人口分类。分地区数值为各地区城市指标的平均值。分规模数值为各种规模城市指标的平均值。
              (1)根据图表信息,简要概括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二
              近年来,Y市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两个百分点,城镇化呈现出加速推进态势,但城镇建设管理的质量还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2013年,Y市市委全会强调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基本原则:一要突出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公平共享,着力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全体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二要突出节约集约,严格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着力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质量和效益;三要突出绿色发展,积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四要突出城乡统筹,更加注重“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五要突出改革创新,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实践,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引导的关系,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制度环境……。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符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的。
              (3)结合材料二,说明该市推进城镇化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 7. 如图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化水平情况

              (1)根据如图信息,概括我国城镇化呈现的特征是什么?
              (2)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从社会生产目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有何积极作用?
            • 8. 材料一:新城镇化三大要求:产业支撑、权益均等、带资进城
              产业支撑 中国城镇化率约为51%,工业化率为47%,而国际上发达国家城镇化率约是工业化率的2至3倍,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严重,就近就业率低;我国“漂”在城镇的农民工,70%以上希望在家乡周边就业。
              权益均等 我国农民工总量超过2.5亿人,20%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入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校,参加除工伤保险之外的其他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比率均未超过30%,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大部分地区未将农民工纳入住房保障对象。
              带资进城 耕地征用之后土地增值部分的收益分配中,投资者和政府拿大头,村级组织留下两三成,农民拿到的往往不到10%,这一剪刀差引发越来越多矛盾和冲突。长期以来,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缺乏话语权,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挖掘城镇化的新空间,就必须要直面“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体制缺陷,让农民可以“带资进城”。
              (1)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在新的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经济学依据。
              (2)农民在被征地过程中,往往“被代表”或“被同意”。在新城镇化的过程中,增强农民话语权,政府、村级组织、农民应如何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 9.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运用经济常识的相关知识阐述如何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3)根据论题,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 10. 材料一: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情况比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2456518241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消费品零售额(亿元)
              791727893
              材料二: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据有关专家预测,在我国,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约有2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拉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城镇化率为52.57%,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国家和地区的域镇化率约为85%.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约在95%左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统筹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2)有人提出疑问:一方面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一方面又建设新农村“挽留”农民,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请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解答这一疑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