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我国提出的建设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旨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在区域合作新格局中寻找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建设在总体思路上显示了充分的包容性和务实性,适应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契合了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像古代丝绸之路一样,“一带一路”不仅仅是陆海贸易通道,和人流、物流一起东奔西走的,更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文化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欧亚大陆甚至欧亚非大陆的经济整合,也必将带来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将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将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一带一路”建设可谓是“一子落而满盘活”。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辨证法角度,说明建设“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6分)

              (2)促进“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具有怎样的文化意义?(4分)

              (3)综合运用经济、政治生活知识,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关系发展”为主题,为建设“一带一路”写一篇实施策略报告。(8分)

              要求:

              ①观点紧扣主题,分析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题目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 2.

              (26分)2013年以来,国内外形势比较复杂严峻。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多种矛盾交织。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民经济呈现出整体良好的态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3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以下四个数据可以说明:第三产业占比提高到46.1%,第一次超过了第二产业;中西部地区GDP占比44.4%,比2012年提高0.2个百分点;城镇化率为53.73%,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是1:3.03,这是近十年的最低比值。

              材料二:2014年5月4日,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春季)》指出,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势头趋于改善,增长动力有所增强,但风险因素依然突出,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经济开局平稳,但仍然面临下行压力,部分领域风险有所上升,主要是外部需求存在不确定性、中国出口竞争力面临多重挑战、贸易摩擦形势依然严峻。

              (1)材料一中四个数据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8分)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6分)

              (2)请你运用所学《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为我国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建言献策(12分)

               

            •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我校高二同学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其中。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全面深化改革议题确定后,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成立文件起草组,进行全会《决定》起草工作。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文件起草组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进行调查研究,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2次会议分别审议《决定》,《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
              (1)结合材料一,运用我国政党制度的知识,分析《决定》起草过程体现的道理。(9分)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65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
              (2)有人认为,依靠政府减税就能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请你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对该观点的认识。(8分)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各地不断推出新举措。2014年2月28日福建拟调整战略,将厦门、平潭、福州等地进行“捆绑”,打造海西自贸区。“海西自贸区”不仅整合了对台因素,也有望涉及海上丝绸之路元素,捆绑之后竞争力确实得以加强。厦门市政府也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为破解难题,通过委托近8000名驻村干部向重点帮扶的2571个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民群众问计求策,虚心向群众问计、真心为群众解难。
              (3)结合材料三,请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知识,说明福建打造海西自贸区的经济意义。(9分)
              (4)结合材料三,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厦门市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措施的理由。(8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