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发展目标。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这是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

              上图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 GDP的比重(%)
              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
              材料二: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企业盈余占GD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C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材料三: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峰论坛10月1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新职业、新岗位,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实现机会公平、权利公平、人人参与又人人受益的包容性增长。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1)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收入与分配”的相关知识,为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提出建议。
              (3)结合材料三,分析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意义。
            • 2. 2016年9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齐聚杭州,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峰会主题,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
              材料一:“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中国作为本届峰会的主席国,更是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坚持包容联动式发展,以包容化解差异,以联动带动平衡,努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格局。中国愿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G20杭州峰会强调“联动、包容”,是中国政府推进和平发展路线的新举措,是造福于人类的战略抉择。中国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实现共同发展。
              材料二:近年来,在全球经济面临多重风险和挑战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始终发挥着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用:
              时间 事件
              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成效的同时,在G20财经渠道上就解决全球经济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结构性改革方案。
              2015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以来,我国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与撮合,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合作协议,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2015年 国务院作出接受世界贸易组织《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的决定。中国呼吁其他世贸成员尽快接受《贸易便利化协定》议定书,以便利各国贸易,降低交易成本。
              2016年 由中国倡导的作为新型的南北金融合作形式更多体现新兴市场国家意志的亚投行迎来了首个融资项目---巴基斯坦公路项目。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主张“联动世界、包容发展”的理由。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3.

              新常态是“习式热词”之一。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固有的状态。

              材料一: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应如何适应“新常态”?




              材料二:为了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需要,201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为《意见》部分内容:

              (2)请根据材料一表中《意见》部分内容回答其相应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三:提质增效是新常态的本质。新常态的指向是国民生活质量提高,老百姓的“获得感”提升,就业稳,价格稳,民生保障更完善。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议性报告。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300字左右。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重申适应“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以来,新常态一词成为当代中国的新词、热词、高频词。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如:产能过剩、要素价格上升、创新能力不足、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严重等。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用了大量客观数据总结了2014年我国经济已取得的成就并部署了2015年的总体工作。报告中的一些“金句”不仅成为媒体竞相转发的头条标题,也让我们感知了政府工作新动向。

              材料一:2013年—2014年我国主要经济数据对比情况

              注:①201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3312亿元,同比增长12.4%。

              ②2014年美国GDP增速为2.2%,日本GDP增速为-0.2%,法国GDP增速为0.5%;2010年中国GDP增速为10.45%,2015年中国GDP增速预测达到7%左右。

              材料二:盘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金句”:比如谈及经济新常态,指出“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 谈及环境治理,指出“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谈及富民政策,指出“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谈及对外开放,指出“开放也是改革”。这些“金句”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如何实现科学发展?

            • 5.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议在中国杭州举行。

                 材料一:杭州峰会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就应对世界经济新挑战,加强国际合作提出中国方案。强调要放眼长远,完善二十国集团增长议程,发掘增长新动力,开辟新增长点,以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经济转型、更好地维护当代和子孙后代共同利益;综合施策,创新经济增长理念和政策,财政、货币和结构性改革政策相互配合,经济、劳动、就业和社会政策保持一致,需求管理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短期政策与中长期政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进;扩大开放,继续努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反对保护主义,促进全球贸易和投资,加强多边贸易体制,确保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提供惠及更多人的机遇、得到公众普遍支持;包容发展,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促进在可持续和富有韧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资,撬动国内和外部资金,支持平等获取资金的机会,不让任何国家、任何人掉队。

                 材料二: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领导力,提供了合理的经济方案。本次峰会召集了更多的国家,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活动中来;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突出位置,将为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中国以强大的兼容力、吸引力、整合力,促进各国互利合作、扩大开放,促进实现更高水平、更宽领域的共赢格局;中国积极担当全球治理的改进者、跨境产业合作的传递者、复杂交易的撮合者、国际资本技术要素的集纳者、南北合作的搭桥者。本次会议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不仅有意愿,也有能力成为世界经济的“攒局人”。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探究我国如何以G20峰会为契机,推动经济的包容性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能够成为世界经济的“攒局人”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面向海洋,中国人意气风发;拥抱海洋,中国人昂首阔步;捍卫海洋,中国人坚如磐石。

              材料一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工程装备、海水利用、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是航运大国,水路货物运输量和港口吞吐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海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也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和平台;中国是造船大国,造船工业综合实力保持世界领先,为提高我国综合工业水平和海上运输、海洋矿产、海洋渔业、海上旅游、航海体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村料二2016年7月12日,中菲南海争议仲裁庭罔顾基本事实,肆意践踏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公布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裁决”。7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坚持通过谈判解决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的有关争议》白皮书强调,中国尊重和践行国际法,在坚定维护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同时,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坚持通过规则机制管控分歧,坚持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共赢,致力于把南海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和合作之海。白皮书表示,中国坚持与地区国家共同维护南法和平稳定,坚定维护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和飞越自由。对此,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南海问题立场,70多个国家明确表态不承认南海仲裁结果。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一,说明我国是如何利用海洋助推经济发展的。

              (2)综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南海问题立场为什么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