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2016年9月4日-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在杭州举行。届时,这个占世界人口2/3、贡献全球GDP总量85%、世界贸易总额3/4的国家集团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将齐聚杭州,共同为困境中的世界经济把脉、开方。杭州峰会将以“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发挥G20引领作用,体现雄心水平,为世界经济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发扬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同应对风险和挑战。三是创新机制建设,打造合作平台,为G20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提供坚实保障。中方期待同各方一道,共同推动杭州峰会取得惠全球、利长远的积极成果。
                  材料二:G20花落杭州一是因为杭州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重要名片;二是发达的互联网经济使杭州电子商务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总部就在杭州;三是杭州是中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2015年7月,中国的英文出租车司机周震家庭,美国加州音乐人卡帕尔迪家庭及中美各一名媒体达人,被杭州市政府正式聘任为“杭州公共外交友好使者”。现在,借助G20峰会的契机,推动杭州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更好地走向世界,是我们必须把握的一个机遇。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分析G20杭州峰会召开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在交流中传播”的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把握G20峰会契机,推动杭州这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更好地走向世界。
            • 2. “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非洲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
              材料一:“一带一路”为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过剩产能化解提供了广阔的战略迂回空间。东部地区多重因素的影响,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已是强弩之末,低端制造业向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的地区逐步转移已是大势所趋。李克强指出,要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在走出去中提升竞争力。“一带一路”将政策重心放在中西部地区,有利于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同时,“一带一路”有利于实现我国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同时也为保障海上资源能源运输线的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中,习近平表示,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宣布将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及早投入运作,同时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这些获得APEC会议成员的一致同意,同许多经济体都有战略契合点。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正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反对“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主动承担大国责任,从各国互助互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提出平等协商、相互尊重、携手共建现代丝绸之路和全球新秩序。
              (1)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2)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什么会赢得APEC会议大多数成员国的广泛赞赏与支持。
            • 3.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致力于将亚投行打造成为亚洲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基础设施、实现成员国互利共赢;亚投行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非洲发展银行(AFDB)行长近日表示,他希望与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展开合作,以减少非洲国家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非洲发展银行行长称,他希望亚投行将其工作范围扩充至非洲国家,乃至一些拉丁美洲的国家。而在上周,世界银行行长也表达了与亚投行开展合作的意愿。非洲发展银行行长表示:“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1)从《生活与哲学》有关角度出发,分析亚投行建设的正确性。
              (2)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的道理。
              (3)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亚投行将会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 4. “两带一路”战略(“两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开放战略、贸易战略、产业战略和外交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这条由骆驼脚掌踏出的“丝绸之路”,曾经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此之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就提出要共同建设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倡议,为这条古老的商道注入新的升级活力,并引领欧亚大陆经济合作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丝绸之路成功申遗的重要意义。
              材料二“两带一路”战略本质是轴带引领战略,勾画的是国际合作框架、国际经济大通道,把中国的东中西部及沿海连接成一个整体。该战略对中国西部12个省市区会带来开放格局的大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提速,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两带一路”战略的经济意义。
              材料三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在访问中亚四国时,首次正式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又提出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习近平强调,我们希望同中亚、东盟国家一道,不断增进互信、巩固友好、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繁荣。中国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决不干涉各国内政,不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两个丝绸之路”战略体现了十八大后中国外交的创新,也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践行合作共赢外交新理念的具体表现。
              (3)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提出共同建设“两个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正确性。
              (4)“合则两利,斗则两伤”。请你就各国如何更好地利用丝绸之路发展友好合作提出两点建议。
            • 5.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布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2013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破 4 万亿美元大关,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 73%仍由外资企业生产,其余均为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1)概括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一带二路”战略将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出结构 调整阵痛的强大动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沿途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促进商贸物流等新型业态发展;吸引国内外产业向通道沿线集聚,加快构建辐射东、中、西的产业发展空 间布局;促进沿途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居民创业、就业,拉动内需;加强国家及区域经贸合作,开 拓出口市场、资源能源投资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价值。
              材料三: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 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相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通过头商、共建、共享,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互利互 补,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符合亚太地区乃至世界 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布局,无疑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大智慧。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如何体现政治智慧的?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拉开了“一带一路”战略落地实施的大幕。
                  材料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有44亿,GDP规模逾20万亿美元,分别占世界的63%和29%.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差异大,许多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市场不完善,这对国境外直接投资、开辟海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破除贸易壁垒带来重大契机。我国的高铁、核电、工程建筑等行业的投资机会被市场看好。
                  材料二  某钢铁公司2014年9月签订了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一笔订单合同,出口36台工程机械产品到中亚,销售额340万美元。该公司之所以能在海外得到大发展,一是顺应了国家战略发展,将中亚、东欧等市场作为公司关注的重点;二是按照全球化企业的要求,力求在海外拥有更大的市场、更大范围配置资源;三是从设备制造到工艺管理、成本控制、产品研发,确立在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业内人士指出,企业要立足长远,做好谋划和研究,确保海外板块更好更快发展。
                  材料三  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是一种合作发展的理念,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旗帜,通过共商、共建、共享,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互利互补,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战略一经提出,就得到沿线各国的热烈响应,50多个国家申请加入亚投行也体现了该战略的响应程度。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企业“走出去”带来的机遇及企业应如何“做好谋划,确保海外板块更好更快发展”。
              (2)结合材料三,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一带一路”战略得到各国热烈响应的原因。
            • 7.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2年3月22日抵达荷兰,开启欧洲行,经贸合作是其此次出访的主旋律。习近平此行涉及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生个国家、7个城市,还将出席第三届核安全峰会。
              材料四  2012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海牙出席第三届世界核安全峰会。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并发言,强调建立以公平促合作、以合作求共赢的国际核安全体系。在峰会参加互动式讨论环节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国应对核恐怖主义袭击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预防为主、常抓不懈,加强核材料的使用和保护;第二道: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做好危机的应对工作;第三道: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形成国际合力。
              (1)中国应对核恐怖主义袭击的“三道防线”主要是解决当前国际社会的什么问题?我国政府主张应如何解决这一国际问题?
              (2)中国应对核恐怖主义袭击的“三道防线”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以超凡的想象力,刻绘着中华民族瑰丽绚烂的飞天梦:“嫦娥奔月”;“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明朝人万户试用火药推力上天,虽死而名垂青史……如今,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长征火箭将“嫦娥三号”顺利送上太空,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探测技术的国家,谱写着探索宇宙、和平利用太空的崭新篇章。
              (1)根据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简要说出探索太空的历程对你学习生活的两点启示。
              (2)结合材料,分析实践所具有的特点。
              (3)有人认为:在我国,航天产业是国家的关键领域,只能由国有经济运营。请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加以评析。
              (4)当前,太空己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你认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的目标能实现?请作出你的判断并从“当代国际社会”的角度加以论证。
            • 9. 近段时期,在中国上空飘荡着一个温暖的词汇:梦想。在“汉语盘点2012”中,“梦”最终脱颖而出,列年度国内字第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其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中国梦”,承载了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古老民族的自尊、自强与自豪,也包含着一个爱好和平、锐意进取、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对于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从“入世惠及中国、也惠及世界”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在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中,倡导不同文明开展对话、彼此包容,推动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中国梦”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国家需要梦想,梦想凝聚民族力量;个人需要梦想,梦想引领人生航船。“中国梦”属于国家,也属于每个中国人。我们追逐自己的梦,本身构成了“中国梦”的一块块基石;“中国梦”的建构,又为我们放飞自己的梦想提供了平台和土壤。亿万个你我的小梦想,汇聚成国家的大梦想,民族的大梦想。“中国梦”,我们的梦想,值得每个人为之追逐,需要每个人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从经济和哲学角度说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道理。
              (2)从哲学角度看,我们应如何正确处理“个人梦”与“中国梦”之间的关系?追逐和实现“中国梦”对当代国际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
              (3)某班准备开展“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人生梦想”主题班会活动,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中学生应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