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截止2015年底,我国已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开创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中国奇迹。
              然而,截至2015年底,我国还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二
              某国家贫困县土地面积0.35万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森林覆盖率达到80%,山水秀美,农村贫困人口超过18万人,富余劳动力4万多人。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约15%.部分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设备匮乏。个别村庄常年用不上电,交通不便,部分村民还住着木屋、茅草屋,被描述为“水停停,电停停,路不平,人难行”。
              某企业集团响应党中央精准扶贫号召,决定从2016年起三年内在该县无偿投入扶贫资金30亿元,到2018年底实现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该企业参与扶贫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意义,并为该企业如何用好扶贫资金提出合理建议。
            • 2. 实现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期待,更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然而目前我国仍有7000多万农村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欠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的政治学依据。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政府将加强扶贫开犮投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贫困户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其他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牲畜托养和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增收,实现增收脱贫。贫困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病致贫,文化、缺少资金也是造成农时贫困的重要原因。
              (2)运用经济的知识说明国家应该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
              材料三“全面小康是奎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习近平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垒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补齐“短板”,其中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3)运用整体和部分的有关原理说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好扶贫开发这块“短板”。
              材料四民生问题事关民心向背、国謇稳定、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针对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有人指出,在欧洲,各国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约为30%,有的国家社会福利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近50%0当前我国也应该像欧渊各国一样,由政府通过福利政策来缩减贫富差距。
              (4)运用经济学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评析。
            • 3. 2016年3月16日,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慈善法》获得通过,这是我国慈善事业立法甚至是社会领域立法的一个里程碑。
              表一: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状况
               2004年2006年2014 年
              慈善捐款50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超过1000亿元
              志愿服务人数约3400万人4300万人左右6500多万
              注:2014中国慈善机构获得的捐助仅相当于当年GDP的0.16%,人均捐赠占可支配收入的0.25%.而美国近年来对应数据为2%和8.4%。
                  材料一:我国还有7000多万城乡低保五保对象、8500多万残疾人、1.6亿农村留守群体,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慈善事业作为社会财富和国民收入的第三次分配方式之一,可以引领倡导共享理念,引导民众爱心转化成社会行动,将助力决胜全面小康。
                  当下乐善好施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然而火热的爱心也时常遭遇现实尴尬--郭美美事件;个别明星、企业借慈善之名,行宣传之实。承诺捐款后又悄悄赖账……慈善组织饱受质疑,不仅损毁了慈善事业的声誉,还挫伤了社会爱心。
                  材料二:《慈善法》的立法过程是开门立法的一个典范,立法的参与度是相当广泛的。首先人大代表在立法中的主体作用,在《慈善法》立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全国人大统计,2008年以来,共有全国人大代表800多人次提出制定慈善法的议案27件、建议29件,反映了社会各方面的热切期盼。其次,各种形式的立法讨论即达几十场次,参与讨论会的人员包括有关政府部门、各类学者、中外专家、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慈善家等。
              (1)概括表一反映的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慈善法》获得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慈善法》的立法过程是如何体现人民民主的。
            • 4. 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数亿中国人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面临艰巨的任务。长期以来扶贫居民底数不清,扶贫资金“天女散花”,甚至滋生腐败;重点县舍不得“脱贫摘帽”,挤占浪费扶贫资源;政府习惯行政主导,忽略群众意愿和市场作用,只管把资金投出去就完事,成效如何反倒不重视;不少脱贫农户因病返贫,后代缺乏基本教育服务,使贫困现象在代际间传递。
                  材料二: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即通过有效、合规的程序把谁是贫困居民识别出来。某地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国家公布的标准,村民先填申请表,首先由村民小组召开户主会进行比较,再经由村民会议比选,并张榜公示,如无异议则将贫困农户确定识别出来。
              (1)指出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提出几条针对性建议。
              (2)依据政治知识,说明某地是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的?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繁荣农村,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材料一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农户家庭农场,完善对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等。
                  材料二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园地制宜、分类指导,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依据。
            • 6.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请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的理由。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注:基础研究是指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的研究活动,20世纪初爱因斯坦等所做的“基础研究”推动了20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强基础研究是提高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是跻身世界科技强国的必要条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动力和泉。
              材料一 中国梦,创新梦。为鼓励科技创新,国家加快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将企业购置的设备已征税款纳入增值税抵扣范围;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支持创办各种性质的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进一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材料二 推动科技创新重在教育,教育话题是历年两会热门话题之一,它关乎国计民生,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近些年,国家对教育公平看得重、抓得紧,解决了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但客观看,事关教育公平的诸多难题仍有待进一步求解。
              (1)如图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是怎样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依据。
            • 8. 材料: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为推进教育公平,国务院要求各省(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江苏、黑龙江等省以开放心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部分省(市)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源利益难调等理由,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和家庭利益的政策,迟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对此,有网友认为,“地方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决定是否实施异地高考。”
              (1)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2)请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唯物辩证法观点,结合材料分析网友观点的错误之处。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的教育支出逐年增长。200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3.41%;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3.66%;2012年达到4%。
                  材料二  随着城市流动人口日益增多,解决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为推进教育公平,国务院要求各省(市)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江苏、黑龙江等省以开放心态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受到社会好评。但也有部分省(市)出于地方利益考虑,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生源利益难调等理由,让这项关乎众多考生和家庭利益的政策,迟迟难以完全落实到位。
              (1)运用财政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3)请运用整体与部分的有关知识,评析各省份的做法。
            • 10. 新修改的《选举法》确定了“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十二届全国人大共选举产生2987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些代表的构成有如下特色和亮点:
              工人、农民代表农民工代表党政领导干部代表
              人数401311042
              与十一届全国人大相比提高5.18%提高9.33倍下降6.93%
              (1)从国家政权的角度看,农民工代表大幅增加体现了哪些知识?
              (2)从政治参与的角度看,上图人大代表的构成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亮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