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网络改变世界,文化助力未来
                  材料一: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大会的主题是“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 共享共治”,是精准把握互联网规律具有全球视野的中国理念;新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则彰显出网络空间治理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担当。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乌镇因互联网而更加驰名中外,互联网因乌镇而更加古香古色。乌镇的闻名得益于它一直努力打造文化名镇,不断探索古镇保护开发的新模式,注入新的元素,不断提升保护开发的品质和内涵,创造了古镇保护开发的“乌镇”模式。今天的乌镇,不仅保留了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而且也比较完整地保存了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传承着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呈现着江南水乡古镇的魅力。同时乌镇也紧跟时代和世界的步伐,不断创新,在文化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漂亮的动作:如建设乌镇大剧院,改造古戏台,打造乌镇文化创意区等。如今的乌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凸显了独特的魅力,先进的世界文明成果与悠久的中华文化交流融合,开拓了新境界。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乌镇是如何打造文化古镇的。
                  材料三:2015年10月5日,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中国神药”--青蒿素因屠呦呦而家喻户晓。研究初期,屠呦呦团队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收集二千多种方药,并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但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之后,他们查阅中医药典籍《肘后备急方》,从“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等文字记载中获得灵感,在尝试用水、乙醇等方法提取失败后,最终采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先驱性地发现了具有100%抗疟作用的青蒿素。后来,他们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等西医常用的技术手段,明确了青蒿素是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打破了过去认为“抗疟药必须含氮杂环”的断言。针对青蒿素成本高、难以根治疟疾等缺点,他们又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的双氢青蒿素。世界卫生组织评价“青蒿素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治疗恶性疟疾的唯一真正有效的药物”。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青蒿素的创制和推广应用对我们发展中医药文化的启示。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幻故事是用幻想方式描述人类科学上的某些新发现、新成就以及在此基础上可能得到的预见,以完成某种奇迹的小说故事。科学幻想所描写的故事尽管在今天还不是事实,但其创作灵感往往源于现实;以往在科幻故事中所幻想的事情,很多已经成为现实。
              2015年8月23日,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同时,他还获得了中国大陆科幻创作的最高奖项--银河“科幻功勋奖”,颁奖词高度肯定了刘慈欣对中国科幻作品走向世界的推动:“他用一部经典让西方世界领略到中国幻想的强悍,让中西方科幻交流从此由单向变成了平等的双向。”
              无疑,刘慈欣是中国科幻创作的代表,但不是中国科幻文化的全部。比刘慈欣获奖本身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科幻创作人才缺失,科幻创作思维局限,一味模仿欧美作品,民众缺乏科学素养,文化管理体制较为僵化,科幻产业还不成体系,本土科幻作品艰难生长……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知识,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中西方科幻文化“平等的、双向的”交流?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性的相关知识,分析科幻作家能够创作科幻故事及科幻故事能变为现实的原因。
              (3)请为我国科幻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3. 近年来,学术界有一些说法让人陷入矛盾之中。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文化,当今中国社会的所有问题都是忽略了传统文化造成的,所以,要全力以赴恢复传统文化,回到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过分沉溺于中国传统文化,就会一叶障目,陷入自我欣赏的泥沼里,看不到更多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这两种意见针锋相对,思维方式则大同小异,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搞僵了。
              (1)结合材料,运用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镇化进程中,拆旧建新无法避免。然而,什么样的建筑该拆、可以拆,哪些具有传统文化或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应该保留,甚至重点保护,却界定模糊。
              “认古不认近”的保护观,导致了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具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历史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
                  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意义。
              (2)请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相关原理,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贯彻“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请你为保护传统古建筑设计两条公益广告,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字数在15字以内。
            • 5.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将遇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
            • 6.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央视马年春晚中,公益广告《筷子篇》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传递出筷子里蕴含的家的味道,《中国年篇》反映出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过中国年,世界各地的情感通过春节连在一起。两个广告都传递了中国情感,弘扬了中国文化,感动了国内外亿万观众。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筷子篇》、《中国年篇》的播出为什么能够感动国内外亿万观众。
                  材料二 传承春节也就是在传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好文化遗产也就是传承中华文明。近年年我国逐步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文化保护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文保单位的资金预算不足,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比重小,文保部门的活动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公民保护文物的意识薄弱,部分游客在参观过程中存在随意刻画、破坏古迹原貌等行为。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角度,分别提出2条建议,并要求有相应的理论依据。
            • 7.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央视马年春晚中,公益广告《筷子篇》用充满情感的镜头传递出筷子里蕴含的家的味道,《中国年篇》反映出随着我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热衷于过中国年,世界各地的情感通过春节连在一起。两个广告都传递了中国情感,弘扬了中国文化,感动了国内外亿万观众。
              材料二:《筷子篇》谱写家的味道。婴儿时,长辈用筷子蘸各种味道来教你辨别酸甜苦辣,是一种传承;孩提时,爸爸敲打你先下手夹菜的筷子,是一种明礼;长大后,你用筷子往妈妈的碗里夹上她爱吃的菜,是一种感恩;除夕夜,热气腾腾的饭桌上摆满了筷子,是一种团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关于家的味道,它是一个味觉的习惯,也是一种情感的记忆,南北不一,味道各异,但对家人的爱,却是唯一。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筷子篇》、《中国年篇》的播出为什么能够感动国内外亿万观众。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筷子篇》是如何谱写家的味道。
            • 8. 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硬支撑。
              --“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说经济是血肉,则文化就是灵魂”。一个国家能否真正成为强大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取决于依托文化的科技创新的力量。
              --“全社会的崇德向善是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思想道德抓起,激发社会向善的能量。
              --“提升文化软实力,要面向世界,把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努力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代表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民族永不褪色的名片、永不贬值的硬通货”。我们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恩格斯曾说过,文化植根于“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文化发展道路。与“硬实力”相比,运巨变于无形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在特点,惟有润物无声,软实力才能实至名归、事半功倍。文化软实力的比拼,说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较量,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
              (2)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谈谈对材料的认识。
            • 9. 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经济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承接了发达国家纺织、钢铁、家电等制造业产业转移。凭借劳动力成本优势,我国企业主要以贴牌或组装加工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赚取微薄利润,绝大部分利润被品牌持有者获得。近年来,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换。
              (1)材料一反映了与中国相关的什么经济现象和问题?
              (2)联系材料一、二,结合你对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理解,说明培育和发展我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
              材料三: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
              (3)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增进外国用户对中国品牌的理解和认同。
              材料四:L公司是中国一著名空调企业,注重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其多年来坚持追求的目标。该企业每年的研发经费达20亿元,其空调的变频控制器、DSP芯片等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突破;企业已开发出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其品质超越了发达国家在节能环保、售后服务等方面严苛的技术要求;企业“对用户负责,才能对品牌负责”的营销理念,赢得了巨大的市场回报,自主品牌出口占其整体出口的30%,覆盖100多个国家;企业连续5年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展示企业形象,宣示与全球顶尖品牌一起,服务全球消费者。
              (4)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L公司的做法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建设的启示。
            • 10.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希望的佳节。春节年年过,岁岁各不同。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寒假期间开展“感受龙年春节”为主题的实践探究活动,请参与其中。

              材料一:不一样的年味儿(图1)
                  同学们了解到:今年春节,一些城市的烟花爆竹不像往年那么“热闹”了,除了除夕夜零点钟声敲响的那一会儿热闹了一下,烟花和爆竹声变得越来越稀疏了。而新年俗不断涌现:短信、微博、视频拜年;旅游健身、学习充电等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春节长假……人们觉得,少放点烟花爆竹,年味儿也不会变淡!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为什么鞭炮声音少了年味儿却没减?
              材料二:微博热议春节游(图2)
                    到异地过年,感受不一样的年俗、年味,成为一种既传统又时尚的过年方式。同学们发现春节旅游服务质量成为微博热议话题。有网友在微博上晒出了自己春节游遭遇“天价海鲜”的经历,相关地方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并积极回应,诚邀网民建言献策,网民们对此纷纷提出建议。
              (2)运用《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网民微博热议的积极意义。
              材料三:全球关注“中国龙”(图3)
                   中国龙年春节的庆祝活动已超越华人的范围,成为吸引不同族群的大事。同学们了解到:除中国邮政发行了龙年邮票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十余个国家的邮政部门也发行了各自国家的龙年邮票来欢庆春节。十二生肖,尤其是神秘的“龙”已很难被世界拒绝。
              (3)从材料中提炼出最恰当的文化观点并加以论证,说明此观点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