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中国历史文化名城。2016年10月第六届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隆重举行。本届“桂林山水节”通过组织旅游、文化、体育、会展、商贸等5大主题板块,借力境内外主流媒体,展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的独特魅力,搭建桂林旅游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桥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说:桂林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旅游是一座桥梁,在促进人文交流的同时也推动着经济社会发展。”据桂林旅游部门统计,2016年1~9月,桂林接待游客3946万人次,同比增长22%;旅游总消费450亿元,同比增长24%。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举办“桂林国际山水文化旅游节”对促进桂林发展的重要意义。
              (2)桂林自古就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为提高桂林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策划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 2. 2016年10月27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简称“海丝博览会”)在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开幕。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沿线国家的商贸之路,而且是沿线各国文化交流的生命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十个国家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化在经贸文化交流中必然具有全球视野和时间眼光。新“海丝”构想极具逻辑性与现实性,为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赋予新的生命力。
              请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 3. 屠呦呦是中国“本土选手”首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为寻良药,屠呦呦先整理医籍药志,并走访中医专家,从千余药方中选出640种药物(含青蒿在内),随之展开实验研究,从大量样品中筛选出抗疟活性较强的药物,但研究结果却不理想。屠呦呦重读古医书《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非传统“水煎”法,她由此大胆猜测高温提取会破坏青蒿的药效,于是另辟蹊径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为溶剂进行提取,从而成功地从青蒿中提取出有效药物成分。屠呦呦虽身患多种疾病,但她始终坚持工作,正是这种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精神使抗疟新药“青蒿素”诞生。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
              (2)请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就如何推动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
            • 4. 2100多年前,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为沿途各国文明的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为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作出过重要贡献。时光飞逝,古老的丝绸之路又焕发出新的生机,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四国的行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创新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习近平强调,只要中国同中亚国家一道把互利合作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坚持团结、平等、互信、互利、包容、互鉴、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实现贸易畅通和民心相通,并通过研修和夏令营等活动加强青年学生的交流,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依托政治、地缘、经济互补等优势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与中亚各国为什么能够坚持文化互信、互利、包容、互鉴。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途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交流。
            • 5.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借鉴而形成的文明。由古至今,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十分频繁,这其中有冲突、矛盾、疑惑、拒绝,但更多的是学习、消化、融合、创新。
              材料二:2015年10月19日至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此访开启了中英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黄金时代,也为中英文化交流互鉴谱写了新篇章。访问期间,各大媒体把最醒目的版面、时段留给了中国贵宾;习近平主席赠送给英国女王和菲利普亲王两张彭丽媛的音乐专辑,一副1.18米长的刺绣、一个大的陶瓷盘、一个木雕和一本邮票册,并出席了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习近平表示,中方愿派更多的留学生来英国,以扩大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的知识,谈谈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分析此次习近平主席英国之行是如何促进中华文化传播的。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
              国传播去的。茶文化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时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茶文化包括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称为“茶的祖国”。世界各国,凡提及茶事者,无不与中国联系在一起。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从材料中你能体会出中华文化的哪些特点?请你用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提出建议,以利于中华茶文化更好地传播到世界。
            • 7.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及其团队正是植根于先人的医药智慧积淀,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但它的研发过程与中医药传统的“煎煮熬”截然不同,而是结合了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充分发挥了中西医药各自所长,把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最终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素的发明雄辩地证明,中国医药学确实是一个宝库,应当更加努力发掘。通过对传统中医药的继承发扬和发掘提高,研究者一定会继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屠呦呦作为中医药学者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无疑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并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同时也为中医药如何走向世界带来多方面启示。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l)运用“辩证否定观”知识,分析青蒿素研发过程中的成功经验。
              (2)结合“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分析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 8. 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主席提出筹建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签约,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致力于将亚投行打造成为亚洲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基础设施、实现成员国互利共赢;亚投行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繁荣。非洲发展银行(AFDB)行长近日表示,他希望与由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展开合作,以减少非洲国家人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非洲发展银行行长称,他希望亚投行将其工作范围扩充至非洲国家,乃至一些拉丁美洲的国家。而在上周,世界银行行长也表达了与亚投行开展合作的意愿。非洲发展银行行长表示:“亚投行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的投资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对环境的保护,对于这一点,我们有足够的信心。”
              (1)从《生活与哲学》有关角度出发,分析亚投行建设的正确性。
              (2)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政治生活的道理。
              (3)用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亚投行将会对我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 9. 2015年将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铺开的一年。当前,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总额、制造业产值、外汇储备均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境外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首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出入境人数将达到5亿人次。中国工厂、中国市场、中国服务、中国流动人群的消费能力,正汇成一股强大力量。
              “一带一路”不存在谁在路上、谁在带上,谁不在路上、谁不在带上的问题。全国各省区市应按照“一带一路”建设总体蓝图,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去寻找参与契合点。例如,江苏地理位置特殊,经济开放程度高,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交汇点,与沿线国家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阔的经贸合作往来。江苏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中要重点依托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节点城市打造国际产业和物流合作基地,强化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跨越三大洲,覆盖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达65个之多,沿线有着多元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只有文化包容、携手并进,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情感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互信、经贸互赢。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中国给世界发展带来的机遇。请从《经济生活》角度对此加以评析。
              (2)运用矛盾特殊性知识,分析各地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建设。
              (3)如果你参加以“利益攸关,合作共羸”为主题的“一带一路”国际论坛,请综合运用《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知识写一篇论坛交流稿。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论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 字以内。
            •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搞好“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和沿线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材料一  古代中国许多物质文化和发明创造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后,对促进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西方天文学、数学和医学等知识,也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这两条通道所展现的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心态为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我们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继承和弘扬“丝绸之路”这一具有广泛亲和力和深刻感召力的文化符号,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使沿线各国都可以吸收、融汇外来文化的合理内容,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材料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出了形态不同、风格各异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密切,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建设“一带一路”,是我们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对待文化交流。
              (2)结合材料二,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回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请你从认识论角度为搞好“一带一路”建设提两点方法论建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