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式庭院,坐落千年。古时大国工匠,打造出了最适合中国人居住的中式居所。它有雕花窗,窗外花正放。它有月拱门,抬脚跨过天圆地方。它是苏杭的曲径通幽,它是北方的敦厚拙朴。中国的院落,有着独有的东方风韵,处处着笔细腻,每一砖每一瓦,一颦一笑皆是画!或许正是这些拥有灵魂的中国房子,让屋檐下的古人文思泉涌。庭院深深,看堂前花开花谢;斗转星移,望檐上云卷云舒。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请你以“中国的好房子”为题,写一篇短评。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100字左右。
            • 2. 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2014年11月至2017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下表为某中学2015年的教育活动方案(节选):

              结合材料,分析该中学开展上述三项活动的文化生活依据。
            • 3.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的基础和源泉?如何认识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与紧迫性?如何明确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路径与方式?2015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刊发四篇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标识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不仅要从中汲取文化滋养,而且要努力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这份遗产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肌体的重要内容。
              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的理由。
            • 4. 在中国传统年俗里,红包是长辈分给孩子的“压岁钱”。传统意义上的红包就是用红纸包裹的钱,长辈、亲戚和老板会给晚辈或下属发“红包”,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个传统习俗。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正在放弃用红纸做的红包或红信封,而选择通过手机发红包。2016年2月8日,猴年除夕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80.8亿个,QQ红包42亿个,双双创下历史新高。同时,“红包”也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属,尊亲敬老的红包越来越多,发红包这一传统年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红包的变迁,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风尚。
              如今,派发电子红包渐成新潮流。有人担心,电子红包使年味变淡了。也有人认为,民俗是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变化。
              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中“红包变迁”的理解。
            • 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烧纸是传统的清明习俗。但现在,这一传统习俗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因为雾霾和森林防火的问题,不断有人呼吁通过立法禁止在清明节祭祖时焚烧纸钱等。对此,支持者认为:传统习俗中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应该坚决予以剔除。传统风俗和习惯也应该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反对者则引用孟德斯鸠的名言:“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用法律,否则就是粗暴。”认为对于清明烧纸的改革不能操之过急。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文化继承的相关知识,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
            • 6. 对于珠算的没落,有人觉得可惜,建议让珠算回归小学课堂,理由是打算盘有利于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度,开发智力潜能、思维敏感度和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大脑发育。有人别表示反对。认为珠算是一种过时的计算工具,从应用上来说,计算机、计算器比算盘更方便,学生很容易掌握,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发展的必然。况且,重学珠算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未必乐于接受。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阐述珠算回归小学课堂的理由。
              (2)珠算是否回归小学课堂的分歧折射出的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分歧。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知识,谈谈加何认识这一分歧。
            • 7. 材料一:2015年11月,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工程有限公司历时6个月的高质高效施工,坐落在方山县的于成龙故居和墓地完成修缮工程并验收。目前,两处清代古建筑又重新焕发生机。于成龙(1617-1684),清代山西永宁州(今方山县)人,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以卓越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被康熙帝赞誉为“天下第一廉吏”。
              材料二:2016年1月8日,“我们的节日-春节-平遥中国年”新闻发布会在太原举行。2016年“平遥中国年活动”将于2016年2月1日至2月23日在平遥古城举办。本届平遥中国年以“情暖古城善行天下”为主题,届时,游客在古城可以住客栈、吃年饭、包饺子、写春联、贴窗花、点旺火,欣赏各种特色文化表演等。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中的做法对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 8.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日前,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利用好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传播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
                  材料二 自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以来,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和风尚。古往今来,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官民,只关德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连着民风,民风连着国风。以家风为基,民风做本,基本坚固,国家才能昌盛。当下,求解困扰全社会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等困境,重新发现并挖掘家风文化的价值,无疑是一条非常现实的路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我国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通过好家风的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9.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
              (2)上述材料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世界观和方法论?
            • 10. 下列是人们对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两种不同看法: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很多精华,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方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材料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古代教育思想的认识。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