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乡村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更是历史人文记忆。老地名往往附着了历史典故、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记录下沧海桑田,见证着物是人非。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的推进,乡村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保护乡村老地名迫在眉睫,这是基于(  )
              ①老地名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②老地名是一个地方人民的情感所系
              ③老地名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凭证作用
              ④文化的交流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2.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材料一

              “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将自己闲置的资源拿出来,供那些需要的人有偿使用,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诞生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它打开了增加百姓福祉的另一种可能。“幸福越与人共享,它的价值越增加。”足不出户,就可等待神州专车上门来接;点击在线短租,就可弃住高价酒店而选住高性价比的民居;劳累一天,在家就可呼叫厨师上门做菜……
              (1)“分享经济”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方式。请你举例说明还有哪些方面的资源可以成为分享对象,并分析其好处。
              材料二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成为代表、委员们广泛热议的焦点,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2)假如你是一位在会议上发言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阐述一下“分享经济”是如何体现创新和开放理念的。
              材料三某校高三(1)班学生就李克强总理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体验 “创客”创意产品,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闻展开课堂讨论。小红畅谈了自己的想法:“总理来访创客空间,是创客们的光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写一篇支持小红观点的发言稿。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150字左右。
              材料四 我国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很多遗迹和遗址,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象一:目前大多数地方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是把属于其范围内的古城、古迹等分别“圈”起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区域,处于静态保护中。而我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布局设计中体现着“天人合一”“中和之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
              现象二: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通常以古代的园林、寺庙、祠堂、古文化遗址、墓葬、文化名人遗迹等为主,对于近现代建筑则长期处于忽略状态。上世纪80年代以后遗留下的工业厂房和建筑逐渐不适用于新的生产力条件,慢慢处于荒废状态。
              现象三:在古城开发建设中,很多城市在提升城市居住品质同时,出现了大面积复制式的景观:一样的宽马路,一样的大广场,一样的刺眼眩目的玻璃幕墙、相似的城市雕塑……每个城市几乎千城一面,千篇一律,丢失了本土特色。
              (4)针对上述现象,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合理化建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实物见证。合理利用是文物工作的重要方面。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8位全国人大代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送审稿)》提出了修改建议,认为现行的《文物保护法》只讲保护、不讲利用;只讲被动保护,不讲积极利用,因此主张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
                  国务院2016年3月4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充分吸取以往文物利用中出现的不当、过当等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合理适度利用,提出了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
              (1)文物古迹既要“保下来”,又要“用起来”。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将《文物保护法》的名称改为《文物法》”的建议的合理性。
              (3)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今天,请就如何合理适度利用文物提出两条建议。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严峻的现实正如中央电视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宣传片指出的:“皮影戏有9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8人,古琴斫琴师仅存7位名家,精通户撒刀锻造的工匠不到6人,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传承人已不足5人,宣纸刺绣大师不足4人,花丝镶嵌国家级传承人少于3人,青田石雕2种技法濒临失传,勉萨派唐卡绘画传承大师仅剩1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人人传承文化之美。一这是用一段仅有一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人”之忧。针对如何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某校高二学生展开了课堂讨论。学生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就是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只要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流传下去。学生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技艺保护。只要技艺得以流传,文化遗产就自然能传承。学生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增加资金投入。只要有了资金,一切保护延续工作就会迎刃而解。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评析材料中三位同学的观点。
              (3)除去上述三位同学的观点外,请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 5. 2014年6月,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21项文化遗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有中国与哈萨克斯、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和中国的(  )
              A.苏州园林
              B.南京明孝陵
              C.扬州廋西湖
              D.大运河
            • 6.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千百年来,传统家书维系着人间的亲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文学、美学、书法、礼仪等文化的综合载体。日前,为了避免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传统家书悄然消亡,一些有识之士倡议抢救散落在民间的传统家书,这是因为(  )
              A.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B.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C.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D.文化环境影响着人们的品格与素养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4年,丝绸之路被批准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重大意义。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东风西渐”、“西风东渐”各领风骚,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着眼点是各相关国及背后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复兴,以文化的交流交融为经济建设搭桥铺路,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和文化交流之路的悠久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意义。
              (2)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将出现各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
              (3)结合材料,就文化遗产保护拟定两条宣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 8. 某中学高二(1)班部分同学组成研究小组,准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课题进行研究。假如让你从文化的角度对该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加以描述,你认为能准确表述的一组关键词是(  )
              A.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承与保护
              B.大众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包容性  文化创新与发展
              C.历史文化  文明演进  文化民族性  文化批判与继承
              D.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  文化多元性  文化传播与开发
            • 9.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内容。
              文化措施文化道理
              ①我国已经开始启动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故宫、数字敦煌、数字长城等遗产数字化工作。
              ②天津市开展“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保护和传承以杨柳青木版年画、“泥人张”彩塑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古代丝绸之路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推动中华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向深入。
              ④上海市在中小学幼儿园倡导“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古典诗文进入了各区县中小学的课堂。
            • 10. 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报世界遗产,并获得了成功。跨国申遗成功说明(  )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②丝绸之路是中哈吉三国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中哈吉三国存在着共同的国家利益和文化发展目标
              ④不同文明的交流合作能有效推动国家间的经济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