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这些年,乌镇发展模式日益引起关注:乌镇人不仅把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当成最重要的财富精心呵护,而且把古老文明与扫码支付、网络营销、免费无线WIFI、智慧旅游有机融合。今天,乌镇已成为享誉国内外风情旅游古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落户地。在2014年11月举行的首届“乌镇峰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专家针对互联网发展对国家主权、安全带来的新挑战,达成了尊重各国网络主权、共同维护网络安全等一系列世界互联网治理的共识。
              (1)结合材料,说明乌镇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2)世界互联网治理为什么要尊重各国网络主权?请结合材料,运用主权国家的知识给予说明。
            • 2.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高水准的品牌更具有塑造国家形象的功效。宝马、奔驰、西门子为“德国制造”赢得了美誉,LV、爱马仕、香奈儿让人想起法国的时尚浪漫……品牌的背后是实力,深处是文化。中国品牌“走出去”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文化对品牌的支撑。
                  品牌一般均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性格,每一个中国品牌自身都承载着一个中国故事。但因为不熟悉当地法律、政策、文化习俗和消费者的习惯,使中国品牌的故事很难传达到位,在国外站得住、叫得响、铺得开的中国品牌更是凤毛麟角。因此,在用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应充分吸纳国外文化的特色元素并与之融合,努力创造出为他国民众喜爱的更具生命力和时代感的品牌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说明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品牌的故事为什么还很难传达到位。
              (2)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加强文化对中国品牌的支撑。
            • 3.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召开的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优化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涉及西部9个省区市和东部5个省。为了实施这一构想,国家将加大对上述区域内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改善民生,促进区域、城乡均衡发展,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材料二:
              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它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打破原有点状、块状的区域发展模式,更强调相互间的互联互通、产业承接与转移,加快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材料三: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通过“一带一路”,世界将见识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气度和胸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国家财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建设“一带一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2)有人认为“一带一路”是根据人类主观意愿建立的新的联系。结合材料二运用“实践及其特点”和“联系的客观性”的知识,简要评析此观点。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上应该持有的合理态度。
            • 4. 近年来,无形资产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某校时政小组以“聚焦‘无形资产’,推动经济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来参与其中。
              ◆解读差异
              无形资产被称为无形,因为它大多源于公司内部的经营,不像机器,厂房那样为实体。
              其主要分为三类:创新资产(包括研究开发,矿产勘探,版权和许可证,金融创新,建筑和工程
              设计),软件数据和经营能力(包括品牌,在职培训和企业组织资本)。
              2011年我国和美国对无形资产投资的情况表
              国家对无形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经营能力占GDP的比率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投资比率
              中国9.5%1.9%20%
              美国11.6%5.2%154%
              注:无形资产与有形资产的投资比率=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是衡量一个国家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的研究表明:其他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为经济的增长大量投资无形资产。
              (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上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以及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启示。
              ◆观点评说
              部分专家认为:从实际投资比率看,中国相对重视机器、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投资。如中国要升级到价值链的高价值环节,必须调整策略,转变观念,发挥企业创新优势,调动研发团队刻苦钻研,建立品牌,增强投资引力。
              (2)结合材料,分析专家观点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感悟反思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的发展,既需要企业无形资产的提升,也离不’开国家形象的塑造。国家形象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是主权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3)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我们应如何塑造国家形象?
            • 5.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年教师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与师生交流时说,很不赞成把古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请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材料中习总书记的思想进行阐释。
              (2)将传统文化普及传承到青少年中,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请综合运用所学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谈谈国家应该如何作为?
              (3)如果设计“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方案,请根据本校校情,确定一个活动主题,完成下表:
              本校主要校情活动主题活动主要内容和形式文化生活依据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秉持“亲、诚、惠、容”四字周边外交新理念,中国领导人频繁访问周边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跨区域的新构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缅中印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版”……习近平主席指出,远亲不如近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解决。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国家利益”的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正确性。
                  材料二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发表主旨演讲,深刻阐释了“中国版文明观”: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中国人民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应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
            •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家形象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
              材料一 为顺应全球传播时代的潮流,我国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确立了以下思路:一是处理好主观认知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家形象的塑造既取决于该国的国情国力实际,同时也取决于自身的塑造能力特别是国际传播能力。二是处理好国内公众与国外公众的关系。由于国家间的利益矛盾和文化差异,国内公众对本国的认知与国外公众对该国的认知会有差别,需要正确引导国内外社会舆论的互动。三是国家形象的判定标准与传播之间的关系。传媒对国家形象的判定有双重作用,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需要加强对国际主流媒体特别是新媒体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1)结合材料一 运用联系多样性知识,分析我国塑造国家形象的依据。
              材料二 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2)联系材料二,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中应该怎么做?
              (3)“凡我在处,便是中国”,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当代学者崔卫平的“你所站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无不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历史担当。请你写出从中得到的两条感悟。
            • 8. “用有‘温度’的故事,生动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念,记录人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伟大实践。”这是2014年底,各大主流媒体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的经典话语。讲述中国的故事,不是要猎奇,最重要的就是要传播出中国价值观,传播中国正能量。
                  在各大主流媒体的精彩故事里,主人公有创业成功而转战公益的科技博士,有志愿支教边疆的年轻女学生,有向绿色产业转型的矿老板,有在纽交所敲钟的“快递小哥”,还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挥洒汗水的普通工人,他们的故事无不充满梦想与拼搏的跌宕起伏,无不用朴实而感人的细节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自己成为中国故事的主人公?
              (2)运用恰当的矛盾分析法,说明朴实的细节能“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 9.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新的战略构想在世界政经版图中从容铺展。
              材料一:古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洲和欧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纽带。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曾得益于东方古代智慧的滋养,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更离不开向欧洲科学技术和工业革命成果的学习,促进了亚欧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材料二: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建设“一带一路”,需要继承和弘扬这一精神,不断促进文明互鉴,尊重道路选择,坚持合作共赢,倡导对话交流;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作用,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
              (1)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将出现各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请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对待民族多元文明的碰撞。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我国应如何继承和弘扬丝路精神。
              (3)结合实际,请你对“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对策。
            • 10. 2015 年1 月9 日,2014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 年3 个月,苏联用了6 年3 个月,英国用了4 年7 个月,法国用了8 年6 个月,中国仅用了2 年8 个月,其间隔之短,实现速度之快,为世界之最。这个奇迹归功于我国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领导干部、工人和解放军,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于敏。因为涉及国家机密,他的名字曾经长期是一个秘密。对于长期隐姓埋名,于敏这样说:“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
              于敏隐姓埋名几十年,无暇顾及自己的小家,但他带领团队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2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三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99 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 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表彰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要求我国广大科研人员要向获奖专家和他的团队学习,学习他们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共同致力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李克强总理提出我们要“学习他们埋头苦干、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意义。
              (2)科学家于敏的感人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有什么启示?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