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部中国发展史,就是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彰显和升华的过程,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罗阳“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的壮举,爱国主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九三胜利日大阅兵、国家公祭日等重大纪念活动,不断充实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新媒体的兴起,则为传播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现在关于爱国主义的宣传栏s随处可见,但难免抽象,需要有具休生动的表达出现。而这些爱国典范,很多年轻人因缺乏共鸣“看不到”、“学不了”、“做不到”。其实,爱国主义不是一句空话,既要“内化于心”,也需“外化于行”。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其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1)结合材抖,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对“关于爱国主义的宣传栏随处可见,但难免抽象,需要有具体生动的表达呈现”这一观点的认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说明为什么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结合材抖,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2月2日,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如约来到江西。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习近平表示,要让广大党员干部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多接受红色基因教育。这并不是习近平首次向广大党员干部强调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足迹已经遍布革命老区:河北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革命老区有优秀的红色精神。
                  习近平多次到老区,既是对老区人民生活的牵挂,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洗礼。正如习近平所说:“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弘扬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让人们增加更多的正能量谈谈你的理解。
              (2)运用意识能动性的哲学知识分析“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的正确性。
              (3)就弘扬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要求:语言简约、观点明确。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1月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擘画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宏伟蓝图。两岸领导人会面得以实现,来自于两岸双方和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得益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累积的丰硕成果,是历史发展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习近平指出,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过多少风雨、有过多长时间的隔绝,没有任何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两岸双方应该从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作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
                  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延绵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透过历史风云变幻,可以深切体会到,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1)运用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知识,说明“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性。
              (2)有人认为,如果没有英雄人物的务实推动,两岸关系就不能向前发展。如果你对该观点持有异议,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相关知识阐明理由。
              (3)结合材料,为习近平、马英九的历史性会面写两条宣传语,要求主题鲜明、传递正能量。每条不超过20字。
            • 4. 2014年12月13日,我国在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习近平主席出席公祭仪式并指出:和平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在这一天,包括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民众及海外侨胞通过集会、鸣笛、默哀、烛光祭、网上添砖等方式积极参与公祭活动。
              国家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为表达“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的心愿;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是要更好地激发起每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
              (2)运用人生价值观知识,谈谈作为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人应如何担当。
            • 5.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材料一   贾思勰出生在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其祖上很爱读书,特别是农业书籍。成年后的贾思勰深刻体会到农业生产对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尤其是对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于是励志撰写一部农业书籍。他亲自参加农业生产,批判性研究前人著作,创造性地探索遗传、变异的关系和人工杂交、定向培育原理,开发出许多农业新品种。晚年,贾思勰全身心梳理总结自己收获的知识经验,撰写了综合性的农业宏伟巨著《齐民要术》。
              材料二   “古有《齐民要术》,今有系列农学专著。”为撰写这套专著,近500位顶尖农学家走遍山东所有农业生产基地,实地考察新时期条件下每个地方的气候、水土、种苗、肥料饲料、生产技术等各种生产因素的变化,精确记录、对比分折、系统总结各项考察和试验数据,纠正古代农业书籍中的不妥说法,极大丰富发展了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这套十年一剑的专著涵盖粮食和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家禽家畜、蜂蚕水产等十大农业生产领域,被誉为“当代的《齐民要术》”。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贾思勰能够撰写出《齐民要术》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分析说明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3)材料二是一篇介绍农业科技成就的报道,请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主旨,为这篇报道添加一个不超过16个字的标题。
            • 6.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来具有不畏强暴、敢于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面对极具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指出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些基本内涵,并说明中华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
            • 7. 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5年1月召开的山东省十二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再次将“齐鲁文化”提升到一定高度,称之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力量”。齐鲁文化十分重视经济发展,并包含有丰富的天下为公、以人为本、德法互济等政治主张。齐鲁文化中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和兼爱非攻、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齐鲁儿女为国家民族而奋斗。要大力弘扬齐鲁文化,对齐鲁丈化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挖掘和阐发。
              材料二    位于山东省西南部的某市,是齐鲁文化重要的发祥地。该市积极落实省人大会议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齐鲁文化。他们利用自身儒家文化圈中心的区位优势,突出本地文化特色,研究制定本市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打造“文化经济特区”,着力建设孔子及儒家思想研究传播体系:计划用三至五年时间,建成两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推动齐鲁文化走出去。
              (1)说明材料一主要体现了哪些文化生活道理。
            • 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有同学认为,只要领会了爱国主义,也就领会了中华民族精神。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该同学的观点。
              材料二: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流行一种风尚,那就是以西方文艺理论为标准,度量中国文艺作品,阐释中国文艺实践,裁剪中国文艺审美。一些理论家、批评家总以为只有当代西方的文艺理论先进、高明,中国的文艺作品只有合乎西方标准才是佳作,否则,无论大众如何欢迎,都是次品。中国人创作的文艺作品好与不好,本民族的读者、观众说的不算,必须用西方当代文艺理论来评判,人家说好才算好,这种奇怪现象早已为社会各界所诟病。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近年来文艺批评领域中此种“流行风尚”为社会各界所诟病的原因。
              材料三: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3)材料三   启示文艺工作者只有立足实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群众,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假如你是文艺工作者,试从民间挖掘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鼓励人们向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