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15分)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河北省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工作。习近平强调:“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各项扶持政策要进一步向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倾斜,进一步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坚持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对习近平的讲话进行分析说明。(12分)

               

            • 3.

              (17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我国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天宫一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航天向载人空间站时代迈进,开启航天新时代;神舟十号共载三名宇航员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进行无人和有人的交会对接。

              材料三 “蛟龙”号的诞生和启用实现了中国古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 062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9分)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中国人“上天入海”从未停下脚步的认识论依据。(8分)

               

            • 4.

              2013年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20周年。《消法》颁布时正值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对于消费者权利的内涵规定具有时代局限性。比如对对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只要求保证消费信息真实性,而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没有做出规定。放眼《消法》走过的20年,我国的消费品质量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对消费者权利的认知和消费者权利的保护,还有很多的不如意。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全新的消费模式,因此,几年前国家已经开始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分析启动《消法》的修订工作的合理性。(8分)

               

            • 5.

              材料四  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约28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国家把鼓励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鼓励和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这是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并依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下,一人创业可以带动五人实现就业。

              材料五  2013年,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3亿,未来20年还将有3亿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中国正进入一个“流动时代”。流动人口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渴望与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强烈期盼改善工资待遇、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子女入学、住房等状况。从社会管理的视角看,引导人口有序迁移,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亟待解决的课题。

              (1)结合材料四,请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

              (2)请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材料四体现的观点?(9分)

              (3)结合材料五,用经济生活中促进社会公平的知识,说明政府如何应对流动人口的期盼。(7分)

               

            • 6.

              (15分)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明DDT,于1948年获得诺贝尔奖。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遍性等特点,一度大量生产普遍使用。后来发现DDT的使用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被绝大多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化学工作者进行不懈的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代替了DDT农药,既能杀灭害虫,又能减少污染,避免了对生态平衡的破坏。

              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的启示。

               

            • 7.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材料一 图  2008-2012年我国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值及增长率

              注:2008-2012年我国GDP年平均增速约为9%。

              表  2008-2012年我国万元GDP能耗与废气排放状况

               

              万元GDP能耗

              (吨标准煤/万元)

              废气排放情况(万吨)

              二氧化硫排放

              烟尘排放

              2008年

              0.93

              2321.3

              901.6

              2009年

              0.90

              2214.4

              847.7

              2010年

              0.81

              2185.1

              829.1

              2011年

              0.74

              2217.9

              1278.8

              2012年

              0.71

              ——

              ——

              注: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世界平均水平约为0.37。

              材料二 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存在的问题有:环保产业市场化程度差,集中度低;立法滞后、执法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企业节能减排措施尚未完全落实甚至违规排污;部分国人不顾公共利益追求无节制的生活方式加剧环境恶化……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1)指出材料一中图、表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国家财政的有关知识,简要说明财政支出对节能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并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为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

              (3)结合材料二,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的原因。

               

            • 8.

              分析说明(要求紧扣题意,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层次清楚,表达简练。14分)

              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近十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战略构想的发展

              战略构想

              提出

              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十六大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和谐文化

              十六届六中全会

              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七大

              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强国”战略

              十七届六中全会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十八大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唯物论和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想是怎样发展的。

               

            • 9.

              (21分)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实现自动交会对接,这是我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成功执行了手动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未来,我国将建成自己的空间站。由于我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术,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稳步前进,基本上没有走弯路。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说明我国的航天梦想为什么能逐步实现?(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说明我国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9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村落是我国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有的地方在注重保护当地传统村落文化的前提下,融入时代元素,合理开发,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也有的地方置乡村特色、地方特色于不顾,一味贪求大求洋,搞“千村一面”的形象工程,不仅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也使一些古村落从此消失。

              (1)运用客观规律与意识能动作用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中,为什么有的成功有的失败。(10分)

              材料二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2)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12分)

              材料三  近两三年来,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2014年2月,我国多地再次遭遇雾霾天气,雾霾笼罩我国近1/7的国土,中国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l61个城市中,有57个出现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其中有15个是严重污染。有关专家认为,雾霾天气产生是有利于雾霾产生的气象条件和污染物过量排放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气因素是触发和加剧雾霾影响的直接因素,但根本因素是持续的污染物排放,特别是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使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远远超过了环境容量。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分析我国多地频繁出现雾霾天气的原因。(9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