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素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1)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新疟疾新疗法的。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3)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为什么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请列举两条理由。
            • 2.

              考古发掘最近一年挺火,“关注度”背后,一些质疑也甚嚣尘上:比如,“盗墓是私盗,考古是官盗;一个在晚上,一个在白天”;又如,“考古是掘他人坟墓,扰祖先亡灵”。这些声音虽不失反对盗墓和尊重古人的积极意义,但对于考古这门严肃的学科,却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考古是门科学。考古人从人类物质遗存及它们的空间关系中,反推并挖掘背后的文化历史价值。没有考古学,缺乏文字记载的史前文化不会展示自己的魅力,仅凭史书,人们也无法体验与实物对视的震撼。正是面朝黄土、背负责任的考古人,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使中华民族重拾自信,重燃复兴的梦想。

                (1)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为什么质疑考古发掘对严肃的考古学有失起码的公允和尊重?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说明“考古发掘让真实的历史有了存在的证据,让虚假的过去不再继续伪装。”

            • 3.

              材料一:2016年9月3日G20峰会在杭州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杭州共同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批准文书交存仪式。习近平在讲话中承诺:“我们将毫不动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推动绿色发展,也是为了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今后5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下降23%、15%、18%。

              材料二:据共同社2016年7月5日报道,日本经济产业省日召开了旨在讨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措施的专家会议。为了在确保经济增长的同时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会议将制定促进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领域投资及技术革新的措施。然而在201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七次缔约方会议(COP17)上,日本反对《京都议定书》,并不认同新设定的减排义务,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方批评。各国认为必须顺应气候变化规律,采取必要的具体措施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这恰恰需要各国实实在在的努力与投入。

              材料三:人类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而气候变化问题在很长时间内都未受刭重视,最初是在科学家关于环境监测的各类实验中被讨论的。直到上个世纪中期,为了解决“没有发展的增长”这种情况,气候变化问题才全面引起了大众关注,人们也开始探讨引发气候问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很多自然科学家进行过多次勘测、实验、不断反复分析证实后作出了多份报告。从“自然界自身的产物”到“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日益发现各个国家都必须要承担这种“共同但是有区别的责任”,更多的科学家也在试图做出更准确的分析,以解决这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哲理。


              (2)结合材料三,运用认识论观点说明气候变化问题为什么会被提出并不断深化。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中央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既是对过去30多年发展遇到的问题的总结,也是下一个周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理论上的飞跃,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推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必须贯彻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议强调“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将发展的重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明确转移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意味着“十三五”更注重“质”的飞跃,强调发展方式的重大变革,并据此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材料二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发展生态农业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全国各地加强了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宣传教育活动,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服务。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党在发展理念上的新变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各地做法的现实意义。

            • 5. 围绕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的主权之争,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仲裁法庭将于近期作出裁决。美国预测法庭会作出支持菲律宾主张的裁决,因而在裁决下达前要求其地区及全球伙伴采取统一步调,支持仲裁庭的决定,目的是给中国扣上“不遵守国际规则”的帽子,借此牵制中国,为其霸权服务。

              中国多次重申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执行的立场,指出仲裁庭于2015年10月29日就菲律宾所提南海仲裁案作出的《管辖权和可受理性裁决》从认定事实到适用法律都充满错误。菲律宾单方面发起的所谓仲裁案是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挑衅。2016年6月8日,中国外交部发布“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中国和菲律宾在南海有关争议的声明”,强调中方原则立场的同时释放善意。

              近一段时间,已有40多个国家和一些重要国际组织发声,在南海问题上“力挺”中国。中国的南海问题“朋友圈”完全碾压美日菲,这绝不是中国胁迫他国的结果,“是非自有曲直,公道自在人心”的真理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个维度。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从国家利益和认识论角度,分析中美等国对南海仲裁案持不同立场的原因。(6分)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朋友圈”为何越来越大。(8分)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就维护我国在南海权益提出两条建议。(4分)

            • 6. 当地时间 2015年 10月 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政厅发表题为《共倡开放包容  共促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

              演讲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只有能够持续造福人民的发展道路,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⑴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上述论断的正确性。

              演讲指出,中国期待美好未来,所以更爱护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任何人、任何事、任何理由都不能动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意志。

              ⑵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明中国应该如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 7.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疟疾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20世纪50年代,寄生虫对当时抗疟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为解决越南战场医疗告急问题,中国启动抗疟项目,动员全国医药力量,但科技研发更需要专业精英和天才。屠呦呦团队尝试从中药里提取和分离抗疟有效成分,虽条件艰苦、设备落后,但仍不断寻找,从历代医籍药方、各地药志中收集汇总出2000多个治疟药方,精选编成《疟疾单秘验方集》,接着筛选一批药方做鼠疟实验,后勤供应不上,甚至搬来家里水缸类器具存放危险品,但疗效不稳。

              1971,屠呦呦又组建科研小组,重读中医古籍,在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灵感,改用低沸点溶剂处理青蒿,得到的提取物疗效更高更稳,第191次实验中提取的药物样品显示出100%抑制率。

              1972年中科院用当时最先进的“X-衍射法”帮助确定青蒿素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意味着发掘出全新的抗疟药--青蒿素。

              1973年,屠呦呦研发出青蒿素第一个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甚至亲自试服,抗疟疗效提高了10倍。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提议”在中国举行会议,屠呦呦被安排向西方医药学家介绍研发青蒿素全面情况。中国人自己发明的青蒿素在毫无保护状况下流失了。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知识,分析屠呦呦研究团队的成功之处。(12分)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屠呦呦研究团队在实践中如何推动对青蒿素的认识深化的?(10分)

              &;(3)知识产权已成许多国家发展、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请就如何保护知识产权提出两条建议。(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