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环境问题。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用停止发展的办法采解决环境问题。因此,我国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新道路,推动环境与经济高度融合,以节能减排为重要举措和倒逼机制,推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相统一、相促进。
              材料二  我国政府强调,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要改变以往主要依靠政府和部门单打独斗的传统方式,树立多元共治、社会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其中,各级政府时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1)结合材料一,分析我国环保新道路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中我国“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理念。
            • 2.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设备制造、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
                  材料一 近十年以来,我国环保产业产值年增长率约为15%--20%,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度。与生活相关的环保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环保产品消费趋热。随着大量资本融入,2015年环保企业多达25710家,从业人员总数达328万以上,同时出现了国内环保市场产品质量不高,行业的投资供大于求,导致产能过剩的问题。在设备制造、产品生产方面,一些关键材料和设备的加工制造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大力促进环保产业提档升级。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概括我国当前环保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环保产业提档升级的经济意义。
                  材料二加强环境法治建设,既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环境治理的改革方向。我国非常重视搞好环境法治建设,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加强对环境立法工作的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涉及环境立法的问题,领导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执行,让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全面推进排污单位和监管部门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健全环境保护举报平台和制度,使每个公民都成为环保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和公民在环境法治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2月20~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要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调”;要以自然为美,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城市的特色应当呈现为各个时代、各具风格特点的历史建筑。
                  一座历史性建筑,带着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气息,从它的建筑结构、牌匾画幅、装饰雕刻,都能领略到一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保留历史建筑的风格,可以延续城市文化传承的血脉,也是为城市建设增加设计借鉴,甚至可以让城市的建筑生态有更丰富的内涵。在现代高楼大厦逼仄的空间里,历史文化建筑点缀其中,市民在历史文化中穿梭,能感受到对城市历史沧桑感的认同。
                  让城市发展更“自然”一些。要把握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和谐共生。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宜居性,内在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即“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因此,城市规模要同资源环境承栽能力相适应,控制对自然环境最小的人工干扰,最终实现从摇篮再回到摇篮的目标。
              (1)建筑是活着的城市历史,留住城市的文化基因需要保护好历史建筑。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谈谈应如何促进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二者的和谐共生。
              (3)结合材料,请就留住城市特有的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提出两条建议。
            • 4. 置身于怀柔城区的大街上,你会看到非机动车道外侧施划了许多出租车泊位。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其中电动出租车的泊位总是处于有利位置(如图)。

              你是否赞同此种做法,请写出你的理由。
            • 5. 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安徽某校高三(6)班准备就“创新环保理念,构建环保格局”的话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以下信息,请你参与。
              信息一  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安徽某市为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选择,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留住APEC蓝。
              (1)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结合信息说明该市是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信息二  崇尚绿色消费,构建环保格局
              对于公众来说,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他们既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割造者。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每个公民心中树立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理念,珍惜环境资源,规范自身行为。这样,才能构成一个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积极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构建“政府负责、企业守法、公众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并运用“意识的作用”知识,阐明国家为什么要倡导绿色消费?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有人算过一笔账,高污染企业每吨废水的治理成本一般在1.2-1.8元,偷排每日的净收益往往能达到几十万元,而环保部门依法最高罚款限额仅为10万元。这样,环保执法常常会陷入“排污--查处--罚款--继续排污--继续查处--继续罚款一一再继续排污”的怪圈。有的执法部门“以罚代法”,在有些领域甚至还存在法律空白。发展环保产业是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技术;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化程度不高,许多建设项目由政府补贴营运;产业政策亟待完善,标准体系不健全,在国际规则和人才的储备等方面尚未完全适应国际环保市场的发展需要。
              材料二
                  1989年12月,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环境保护法》;
                  1995年至2011年,全国人大代表共有2474人次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五年立法规划论证项目;
                  2011年,全国人大成立环境保护法修改小组,多次听取环保部等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意见,并分赴各地进行调研和召集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进行研讨;
                  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三次审议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两次在中国人大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共有10404人次提出14082条意见;
                  2014年4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环境保护法》;
                  2015年1月1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正式施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概括我国环境保护方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全国人人常委会是怎样立法的。
            • 7. 鼓励大众消费,是立足形势发展、着眼国计民生提出的重大战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市部分经济指标统计与对比:
                该市 发达国家
               近年平均
               2010年2014 年
               GDP增速(%) 11.3 8.4 2.2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42 38 57
               城市居民收入比 3.15:1 3.02:1 1.50:1
               消费贡献率(%) 52.6 50.2 80
              (1)根据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措施。
              材料二  基于旅游资源丰富、人口老龄化的现实,着眼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该市决定将养老消费、旅游休闲消费、绿色消费、教育文化消费这四大与民生最为密切相关的领域列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做法的经济意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