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药品环境污染

              ① 过去30年,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和应对各类疾病的能力。然而,伴随着各类药品的广泛使用,不少人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在21世纪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即药品环境污染。

              ②药品环境污染是个全球性问题。《环境毒理学与化学》杂志新近发布了一份德国IWW水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名为《环境中的药品——全球现状与视角》。该报告中提到,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搜集的1016篇药品环境污染原始研究文献和150篇综述文章进行分析,在覆盖联合国五大区域的71个国家的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发现了631种药品及其转化物。其中16种药品残留在上述所有区域的地表水、饮用水和地下水中,包括多种抗生素、止痛药和激素。在收集的检测数据中,关于地表水和废水中的药品含量的数据分别占了总数的47%和40%,地下水和饮用水占了8%。

              ③之所以可能发生药品环境污染问题,与药品的设计及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原理不无关系。药品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其活性成分有一部分在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被排出体外,这些物质可能直接或通过废水系统等进入环境。一般来说,口服用药剂量中30% ~90%的活性成分最终会被排出体外。人类用药量的增长和大规模集约化养殖场使用的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类药物也使得经由体内排放到环境中的药物量急剧增大。

              ④另外,不仅仅是_______这一途径,在药品的生产和废弃过程中也可能会有部分药品成分被排放到环境中。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⑤在环境残留的各种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具有更为严重的影响。对于公共卫生来说,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估计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每年有约1000万人过早死亡。

              ⑥残留药品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1999~2007年间,印度的秃鹰数量急剧下降,减少95%以上。人们调查后发现,导致秃鹰死亡的原因是秃鹰食用的家畜尸体中含有止痛药双氯芬酸。在印度政府对这种兽药下了禁令后,秃鹰数量有所回升。

              ⑦目前,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药品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展开全球行动。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固然重要,但更有效的方式是加强药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管理,减少药品向环境中的排放,这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多方参与,包括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经营注册和许可制度,合理适当开处方,改善药品包装设计和减少畜牧业用药等。此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合理用药意识,及时回收废弃药品,也可以有效控制药品环境污染渠道,比如在社区卫生机构设置回收设施,收集来自居民的过期及多余药品,在居民购买药品时向其发放废弃药品污染环境的宣传单等都是有效措施。

              (选自《百科知识》,2017年第2期,有删改。)

              (1) 本文围绕“药品环境污染”,说明了药品环境污染的现状、 ______________和解决方式。

              (2) 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语段语意连贯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 ________、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加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些废弃药品中的活性成分可能会进入饮水系统,在蔬菜和水产品中蓄积,最终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说明如何解决药品环境污染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自给自足的人体生物能发电

                ①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一些科学家为了开发更多的新能源,已把研究课题转向人类自身的生物能这一领域,利用人体生物能发电现已初见成效

                ② 人体中存在着一些化学物质,它们之间在发生反应时会产生化学能量。像新陈代谢过程中,葡萄糖和氧分子的反应就有能量释放出来若稍加利用,这种能量就可以转化为电能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开始了人体生物电池的研究。

                ③ 据专家介绍,人体生物电池的电极是由两根长2 厘米、直径1 / 7000纳米的碳纤维制成,在每根碳纤维的外层还涂有一种聚合物,此外还有一种作为催化剂的葡萄糖氧化酶聚合物的作用是将碳纤维与葡萄糖氧化酶连接成一个电路,而葡萄糖氧化酶则是用来加速葡萄糖与氧分子的化学反应。这种人体生物电池在37℃ 、pH为7.2 的环境下工作,这很接近人体血液的温度和酸碱度它产生的动力可以驱动一个监控糖尿病的小型传感器。

                ④ 人体生物能发电还有其它形式。当一个人坐着或站立时,就会持续产生重力势能。此时,若能采用特制的重力转换器就能将这种能转换成电能。美国有一家公司将发电装置埋在行人拥挤的公共场所,外面是一排踏板。当行人从板上走过时,体重压在板上,使与踏板相连的摇杆向另一个方向运动,从而带动中心轴旋转,使与之相连的发电机启动。

                ⑤ 除此以外,人体生物能中的热能也可被利用。人每天都要散发大量的热能,而且是通过辐射传播出去。一般一个50千克重的成年人一昼夜所散发的热量约为2500千卡利用人体的热能制成的温差电池,可以将人体的热能转换成电能。这种温差电池做得很精致,只要放在衣服口袋里就能工作。它可以起到电源的作用,给助听器、袖珍电视机、微型发电机等供电,可谓是自己发电自己使用。

                ⑥ 人体能源可以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没有污染如此神奇的能源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的,充分利用它,便会为我们的社会节约更多的能源,希望这种新型的能源会越来越多地造福于人类。                    (选自《能源科学的奥秘》有改动)

              (1) 本文依次介绍了人体生物能发电的三种形式,请根据文章内容在两个横线上填空。

              利用化学能发电→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2) 研制人体生物电池依据的科学原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选文第③ 段加横线字“约”有什么作用,可以删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④ 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节约能源”的角度(水,电,木材,土地),拟一则富有文采的宣传用语,并写明是节约哪种能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植物也能跟人“对话”了

              余之敏

              “植物也会聊天,能跟人对话?你没弄错吧?”相信绝大多数人一看这个标题,一定会大吃一惊。

              其实语言并不是人类的专属,因为早有科学研究表明,植物间是可以相互对话的——它们通过向空气中释放化学信息与周围“同伴”交流,内容包括提醒“同伴”害虫入侵的警示,或是“讨论”周围出现的蜜蜂等传粉昆虫信息。

              为了让人类能直接参与到与植物的对话之中,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最有效的方式,2016年6月3日,人类终于能借助微软研发出的软件“Florence计划”,实现人与植物的“对话”了!

              这种软件“Florence计划”是由六人组成的小团队研发的。领导者海琳·斯坦纳是一位资深研究员,他带着团队利用植物对周围环境(如光频)做出反应,能释放电子和化学信号的这一特性,作出种种大胆尝试,试图创造一场人与自然界的全新“对话”。

              当研究开始时,成员之一的海伦将风信子放入适合植物生长的装置中,又将该装置与电脑相连,然后输入想要表达的信息,该信息立刻转换成易于被风信子接受的电信号和化学信号,储存在微软Azure云服务平台中。这时,风信子会利用离子流来综合获取那些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然后利用不同的光频做出回应。

              这时,Azure云服务平台就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刚刚输入的文字并将其转换为光学信号,通过这种方式向风信子传递情感;传感器也将收集到一系列风信子思考的依据,包括叶子是否放出了防御信号、土壤是不是变得干燥等,从中了解风信子对人类感情的回应。

              最后,根据与风信子底部相连接的一台小型打印机所发出的信息,研究者把它翻译出来,就能看到风信子的“回复”啦。而研究者通过研究那些“回复”,能明确感知当风信子处于困境时,它就会释放出一种挥发性有机化学物VOC,来提醒周边的风信子危险正在靠近;作为回应,其他风信子也会释放出一种类似的VOC,进而阻止攻击的发生。

              而当人类跟它们沟通时,它们会利用Azure云服务“回复”一两句话,那些话是从打印机上收集来的,与我们此前输入的文字具备极其相似的语境。有意思的是,风信子回复的内容还会带有一些受它“心情”影响的情绪。

              请看下面测试中的海伦与它的对话:

              海伦:你好。

              风信子:嗯,你好,我很高兴。

              海伦:你感觉如何?

              风信子:很好。

              海伦:你真好。

              风信子:我觉得你也挺贴心……

              海伦:谢谢,你太棒了!

              风信子:谢谢你,你也很棒!

              海伦:再见。

              风信子:再见……当你每次走在花园里的时候,看到你是多么高兴!

              ……

              微软花费这么多精力做这项研究,目的肯定不会是单纯让植物陪我们聊天。更是为了能够在农业领域催生新的发明,从而在早期就发现植物病虫害等现象。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更少的农药来种植植物了。另外这种技术还可能催生新的机会,让人们去学习研究太空中植物的适应性以及不同的行为。

              (1) 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


              (2) 下面句子中加画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植物也会聊天,能跟人对话?你没弄错吧?”相信绝大多数人一看这个标题,一定会大吃一惊。



              (3) 微软花费大量精力做人与植物的“对话”研究有什么作用?



              (4) 请说出本文用到的两种说明方法。请列举出一种分析它的作用。

            • 4.

              荔枝的保鲜

              ①荔枝是岭南名果,苏东坡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但荔枝从树上采摘下来之后非常容易变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描述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荔枝成熟的季节,当地的天气通常又热又潮,这就使得荔枝的保鲜更难了。所以在过去,只有产地的人们才能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

              ②但是现在,即使在北方城市,也经常能买到比较新鲜的荔枝了。其他水果就更多了,在农贸市场或超市的水果柜台,我们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从国外进口的各种瓜果,琳琅满目。这其中,水果保鲜技术功不可没。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不同的水果都是如何保鲜的吧。

              ③ 荔枝原产于我国南部,它的最早的保鲜方法当然也出自我国。首先,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尽量缩短从采摘到食用的时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讲的就是唐玄宗用快马接力让杨贵妃吃上新鲜荔枝的故事。即便马不停蹄,荔枝也不可能在一日之内从岭南运到长安,所以还需要有其他的保鲜措施。有一种说法是,当时是将荔枝密封在竹筒中运送的,而这其实就是最早的气调保鲜方法。密封在竹筒中的荔枝由于呼吸作用会消耗竹筒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加上竹筒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外界的高温,在里面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阴凉的、氧气浓度低的气调小环境,从而对荔枝起到保鲜作用。因此,有国外专家据此认为气调方法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④现在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荔枝属于亚热带水果,耐低温的能力比热带水果如香蕉等还是要强一些。它虽然不像温带的苹果、梨、桃等那样可以耐受0℃左右的温度,但在3~5℃左右以及合适的气调条件下,还是可以保存1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⑤控制荔枝的色变,则可以通过调节表皮的酸碱性(pH值)来实现。用酸性物质(如柠檬酸)处理荔枝,使其表皮的pH值在3~5之间,这样就可以使表皮中的花青素保持为红色。如果pH值升高,荔枝皮就会很快变为褐色。虽然果皮颜色刚开始出现少量深色斑点时,果肉的味道还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要剥开后果肉表面干燥,晶莹剔透,没有流汁,就还是比较新鲜的),但红色的荔枝毕竟更能让人垂涎欲滴。有些不法商贩为了降低成本,不是用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柠檬酸,而是把稀硫酸溶液喷洒到荔枝上,使表皮保持红色,这就会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1) 第一段引用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的描述,有什么作用?

                                                                           

                         

              (2) “ 有国外专家据此认为气调方法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中加线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这里,“据此”的“此”是指什么?

                                                                                 

                      

              (3) 这是来自于网络的一篇文章,假如刚看完文章,妈妈就叫你一起上街买水果,其中就包括荔枝,请你帮妈妈挑选一下哪种荔枝好?

                                                                               

                         

              (4) 回到家,荔枝一时没有吃完,妈妈叫你保存起来。为了荔枝能更长时间保鲜,你会怎么做?

                                                                     

                                

              (5) 针对文中不法商贩的行为,你有什么好建议吗?(至少写出两点)

            • 5.

              《文明旅游,你做到了吗》

              【事件回放】


              (一)2017年1月29日下午2点半左右,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老虎伤人事件,致一人死亡。根据死者张某同行人员李某某陈述并现场指认,当日下午2时许,张某与亲戚朋友6人到雅戈尔动物园北门,其中4人购票入园,张某、李某某未买票,从动物园北门西侧翻越3米高的动物园外围墙,又无视警示标识钻过铁丝网,再爬上老虎散放区3米高的围墙(围墙外侧有明显的警示标识,顶部装有70厘米宽网格状铁栅栏)。张某进入老虎散放区,李某某未进入。2017年1月30日,园区的视频录像证明该男子没有买票,是翻越动物园外面的围墙,直接跳进虎园的。

              (二)人间四月天,繁花烂漫时。春天来了,居庸关下桃花盛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只为欣赏一番S2火车穿越居庸关花海时的美景,随着大批游客的涌入,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开始做出伤害风景乃至他人生命安全的行为。3月29日消息,游客为拍花海逼停列车,为了近距离欣赏居庸关花海,游客逼近S2线火车,这列火车在今年春天就被逼停了多次,火车正常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居庸关山路被迫暂时封闭。

              (三)据报道,有灿烂的阳光相伴,人流差点挤爆了4月的西湖景区,同样挤爆了的还有共享单车,在西湖边、延安路沿线等热点地区,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用人行道乱象屡有发生。无独有偶,清明假期,深圳湾公园被共享单车攻陷,整个下午人车爆满,公园方估计有超万辆单车进入公园,游玩之后随意堆积停放,给园区内其他市民出行造成不便和安全隐患。

              【数据看点】

              (一)国家旅游局2016年6月初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到590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3%。

              (二)近日,某网站进行了一项“文明出境游”调查,盘点国民心目中“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

              “最不文明的出境游行为”调查表

              不文明行为

              乱丢垃圾

              不尊重风俗习惯

              对景区规定不以为然

              公共场合大声喧哗

              插队

              随地吐痰

              投票结果

              72%

              31%

              13%

              46%

              8%

              65%

              (三)携程网关于2016年中国游客文明程度提升的调查:

              【国家政策】

              为了对游客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2015年,中国国家旅游局出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暂时办法。这项被称为“游客黑名单”的制度决定,将游客的6种不文明行为纳入了被记录的范围。截至目前,已有20名游客被列入“黑名单”,他们的不文明行为将会受到包括交通运输、海关、边检,甚至是金融的联合惩戒。

              2016年以来,国家旅游局还将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制度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将原先规定的6种不文明行为增加到了9种。同时,根据新的办法,“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保存期限也进了一定程度地延长。(摘自“国际在线”,2016年8月22日,有删改)

              【观点评论】

              【观点一】20世纪80年代,日本游客曾被视为“暴发户”,出境旅游疯狂购物、大声喧哗。被贴有“暴发户”标签的还有俄罗斯人,他们几乎能吃光所有的自助餐食物,甚至掏出袋子将食物偷偷带走,对酒店工作人员大呼小叫。此外,法国游客缺乏礼貌、态度傲慢、爱挑剔等行为同样招致非议,而美国游客也贴有“粗鲁”、说话声音大的标签。总而言之,外国人也有这样那样的不文明行为,在罗浮宫前泡脚的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实在不必专门针对中国游客横加指责。(新华网)

              【观点二】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经常成为舆论焦点,但是从多个热点事件看,中国游客大闹曼谷机场、因不文明记录被美国遣返、大闹济州机场被捕、泰国自助餐大虾、女游客洛杉机场打人……最后都发现存在很大的误解和疑点。中国游客有被“妖魔化”的趋势,除了文化的冲突,还有部分原因是部分境外媒体和网民的偏见,同时国内舆论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网)

              【观点三】一个真正的文明的民族,总要不断自我批评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穷是富。贫富不是文明的标准。我们希望明天的中国能够无愧地成为未来人类文明的脊梁,那就不要忘记去不断清洗历史留下来的那些惰性,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宽容与直面一切批评,并从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坚实的自信来。(冯骥才〈中国人丑陋吗〉)

              (1) 阅读【数据看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数据结论。

              _                                                                              _

              _                                                                              _


              (2) 国家旅游局曾发布“文明旅游十大提醒语”,如: “旅游美时美刻,文明随时随地”,请从修辞以及内容角度作简要分析。

              _                                                                              _

              _                                                                              _  

              (3) 冯骥才说,“要不时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检点自己”,请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出现旅游不文明现象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_                                                                              _

              _                                                                              _

              (4) 你同意【观点评论】中的观点吗?请结合材料,写出你的看法。

              _                                                                              _

              _                                                                              _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可燃冰有哪些价值?专家带你科普解读其中奥妙

              2017-05-29 07:18

              新华社青岛5月28日电(记者张旭东)18日,中国宣布对南海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稳定产气,这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全球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试采。

              最近可燃冰成了热点“新闻人物”,那么到底什么是可燃冰?有哪些价值?勘探开采有哪些难点?什么时候我们日常生活中才能用上可燃冰?新华社记者专访了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

              记者:到底什么是可燃冰?它是怎么形成的?

              李乃胜:可燃冰学名叫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外观像冰一样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固体瓦斯”或“气冰”。它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

              详细点说,地层或海洋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和水可以在温度2至5摄氏度内结晶,这个结晶就是“可燃冰”。

              “可燃冰”外表上看它像冰,从微观上看其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笼子”,由若干水分子组成一个“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气体分子。

              可燃冰在海洋和陆地上都存在,目前人类探明的可燃冰主要分布在海底和陆地的永久冻土带。要形成可燃冰,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原材料、温度和压力。首先温度不能太高,最高限是20℃左右,再高就分解了;第二压力要够,但也不能太大,零度时,30个大气压以上它就可能生成;第三,地底要有气源,也就是天然气。

              记者:可燃冰的全球储量如何?

              李乃胜:粗略的估计,全球有三分之一的陆地和三分之一的海底地区,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地质条件。已有发现显示,海洋可燃冰资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且太平洋边缘海域资源最为丰富,其次是大西洋。

              初步估计,可燃冰的储量比地球上现在已知的石油总储量要大上几百倍。有数据说,全球可燃冰的资源量约为2100万亿立方米,大约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

              我国可燃冰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南海和东海海域、青藏高原冻土带等区域,地质资源量约为1000亿吨油当量,是目前我国资源最丰富的清洁能源之一,具有大规模发展潜力。

              记者:可燃冰与其他能源相比,有哪些特点?

              李乃胜:可燃冰有两大传统能源不具备的优势。

              一是能效高,烧得快。由于天然气含量占可燃冰体积的80%至99%,比常规天然气的纯净度平均高约10个百分点。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分解出164立方米甲烷气体,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和石油要高出数十倍,这是传统能源远远达不到的标准。

              二是非常环保,烧的好。和煤比起来,可燃冰没有粉尘污染,和石油比起来没有毒气污染,甚至和传统天然气比起来没有其他杂质污染。具体来说,与等热值煤炭相比,每千立方米气可分别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约4.33吨和0.0483吨,且基本不含铅尘、硫化物以及

              PM2.5等有害物质,是非常干净的能源。

              记者:可燃冰勘探开采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李乃胜:可燃冰虽然好用易用,但却很难得到。

              我们以海底可燃冰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天然气水合物的传统开采方法主要是降压法,近年来还提出了固态开采法和混合泥浆开采法等方法,但那个方法都不简单。

              首先,可燃冰存在的地质条件比较脆弱,开采时密封性要求高,稍有不慎,会造成海底滑坡事故,对开采的机械和所采的矿藏造成双重伤害;开采工具需要克服海水的压力送下去,需要选用专用的抗腐蚀材料,制造技术要求很高。

              开采对温度也有要求,否则可燃冰就都挥发了,前功尽弃。尤其在我国南海等亚热带、热带海域开采可燃冰,需要把机组冷冻然后工作,这就要求精确地研究投入产出比。开采出来后可燃冰需要在低温高压的条件下保存和运输,这里面也牵涉到特种船舶的匹配制造等一系列问题。

              记者:什么时候我们的生活中才能用上可燃冰?为了早日用上这么好的资源,我们应该做什么?

              李乃胜:20世纪80年代初起,世界各主要资源国都将可燃冰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在近些年全球新一轮的可燃冰勘查开采热潮中,美、日、印、德等国纷纷将可燃冰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纳入其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并编制了详细的发展路线图。

              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也在努力追赶。以中国这次重大突破为标志,可燃冰开采已经达到了“技术上可行”阶段,但在实现“经济上可行”,即民用化、商业化的征程中还有一些障碍需要克服。主要是如何进一步降低开采和运输成本、降低对矿藏周边环境影响等。

              在未来可燃冰开发过程中,要进一步确立可燃冰资源在我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优先编制可燃冰开发中长期规划;汲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建立健全开采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增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

              同时,要对可燃冰开采可能诱发的气候、地质及生物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应对方案;深化基础研究,摸清成矿原理,建立符合我国国土实际的理论模型,提升我国相关研究的国际地位。

              问题:


              (1) 

              请把第一段文字概括成标题新闻。(不超过15个字)


                                                         


              (2) 

              仔细阅读专家的相关解读,给“可燃冰”下一个恰当的定义。


                                                         


              (3) 

              文中划线处的“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4) 

              本文的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5) 

              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______ , ______  等 。请各举一例。


            • 7.

              春野的馈赠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 “其蔌维何,维笋及蒲。” 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 也记有80多个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高雅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 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 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 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 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 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 “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 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过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 譬如隐于山林者, 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 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 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依据。
              (2) 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
              (3) 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
              (4) “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看法。
              (5)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 8.

              未来,木星会取代太阳吗?

              ①在太阳系中,木星是行星中的“巨无霸”。它的体积和质量分别达到了地球的1320倍和318倍。不过,除此以外,木星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能发光,有自己的能源。
                ②也许你并不觉得这是什么稀罕事,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行星的定义:行星通常是指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的天体。其公转方向常与所绕恒星的自转方向相同。一般来说行星需具有一定质量,行星的质量要足够的大且近似于圆球状,自身不能像恒星那样发生核聚变反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中,行星的确不能发光,只能依靠反射太阳的光线。但科学家研究发现,木星正在把巨大的能量不断地向周围的宇宙空间释放,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两倍从太阳那里所获得的能量,说明木星有一半的能量来自它的内部。
                ③分别于1972年和1973年发射的“先驱者”10号与11号飞船探测的结果显示,液态氢构成了整个木星。它同太阳一样,没有坚硬的外壳,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前苏联科学家齐巴罗夫和苏齐科夫认为,木星的核心温度已达到30000℃之高,热核反应还在其内部继续进行。
                ④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严肃的问题:未来,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吗?
                ⑤正如之前所说,木星是由液态氢构成的,本身并无坚硬的外壳。木星的这种构成与太阳构成方式十分相似,主要是通过对流形式来实现能量的释放。木星不仅把自己的引力能转换成热能,还在不断吸收太阳释放的能量,这就使它的能量越来越大,且热度越来越高,并使它达到了现在的高度。从木星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它很可能成为太阳系中与太阳相差无几的第二颗恒星。
                ⑥30亿年以后,太阳到了晚年,木星 很可能取代太阳的地位。虽然时间还很远,但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是,太阳已经是一颗垂暮的恒星了,它的光辉总有一天会熄灭,而木星的自带光源,点燃了生命顽强延续下去的希望。
                                                       (选自《探索与发现》2016年第5期,略有改动)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木星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木星会渐渐取代太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第①段是如何说明木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分析第⑥段画线句中“很可能”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会被机器抢走吗?》,完成下列各题。

                  ①人工智能机器人“阿法狗”在与韩国棋手李世石的对弈中连胜两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崛起成为不容忽视的话题.人工智能会不断学习,不知疲惫,不会抱怨,此前已有专家预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快步发展可能酿成大规模失业。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你的工作可能被机器抢走吗?

                  ②去年年末,一段中国某银行智能机器人大堂经理“娇娇”的视频在网上火爆:“您好,我是娇娇,很高兴为您服务。”

                  ③这位不知疲倦的“大堂经理”可以通过语言识别、触摸交互、肢体语言等方式,开展迎宾、业务引导、业务查询等多种服务,懂幽默会卖萌,在办理业务的同时还能把客人逗得哈哈大笑。

                  ④在日本,护理型机器人赢得了老年人的欢心。小型的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陪老年人聊天解闷,帮助控制灯光、检查血压,提醒何时吃药。大型护理机器人则致力于帮助那些行动不便的人,能温柔地将人类抱起或放下,或是帮助其站起来。

                  ⑤除了服务业以外,人工智能已开始“入侵”其他领域。专家担忧,机器和电脑的发展有一天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大脑和肌肉--这对司机、分析师和财经记者的工作构成了威胁。

                  ⑥人工智能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是机器视觉,这是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相比容易出错的人类司机,自动驾驶将减少90%或更多的事故。美国10%左右的工作岗位涉及驾驶车辆,未来数十年内,这些工作岗位中的大多数将会消失。

                  ⑦其实,面对日臻完善的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很难想象有任何工作不会面临消失风险.IBM研发的超级电脑沃森则把领域拓展的更加广泛。它远超人类的记忆功能让它在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击败了该节目的冠军;此外,协助研发药物、预测工业机械的维护时间,甚至设计美味的新食谱,帮助诊断疾病,都有沃森的身影--IBM相信,机器人沃森可以创造巨大商机。研究者同时发现,沃森在不断学习和进化,比如设计出新的食谱,为药物研发提出人类未曾想到的建议和指导,这是研究者们一开始所没有想到的。

                 ⑧但另一方面,在其他一些事情上,机器是无法战胜人类的:如培养品味和感情,相互模仿,建立情感联结,想象力和道德情感。《经济学人》杂志调查显示,一些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如牙医、医生,或者类似于心理学家的情感辅导人员,甚至是运动员教练等需要人与人密切沟通的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较低。

                  ⑨不过,机器人完全能够取代人类的工作,未必完全是一件坏事。在未来,机器有可能让人类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把精力放在文学、艺术、科学等创造性领域,放在能够让人类更幸福的事上。

              (1) 文章第一小节有何用处?请作简要分析。

                                                                                                                                          

              (2) 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简要说明第⑤段加下划线文字的语言特点。

              (1)除了服务业以外,人工智能已开始“入侵”其他领域。

                                                                                                               

              (2)专家担忧,机器和电脑的发展有一天可能会取代人类的大脑和肌肉--这对司机、分析师和财经记者的工作构成了威胁。

                                                                                                                         

              (4) 结合文章,概括智能机器人能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2016 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答:                                                                              

            0/40

            进入组卷